嘗盡世間美食,喝著烈酒濃茶,寫著錦繡文章,活得瀟灑自在,他就是蔡瀾,香港四才子之一。
作為和金庸、黃霑、倪匡齊名的香港文化界大咖,他身上的標籤頭銜可謂眾多:電影監製、美食家、電影節目主持人、商人……,他的每份職業,行業跨度都很大,但是他都能做得風生水起,令世人稱羨。
在香港,他是家喻戶曉的「食神」:有一檔節目叫做《蔡瀾提菜籃》,是拍攝他走訪世界各地菜市場的美食節目,好評不斷;在風靡全國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他還擔任了總顧問一職。
他從80年代起寫美食專欄,至今已出版著作超過200本。
他見識廣博,琴棋書畫、酒色財氣、什麼都懂;電影、詩詞、書法、金石、飲食,更可說達到一流境界。
他活得瀟灑自由,連金庸都嘆服:
「論風流多藝,我不如蔡瀾,他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
1993年金庸和蔡瀾出席黃永玉畫展
不過蔡瀾對此波瀾不驚,他說:
「怎麼可以把我和查先生(金庸)並列?相對於他,我只是個小混混。」
蔡瀾祖籍潮州,1941年生於新加坡,父親是詩人蔡文玄先生;從小他受父親影響,讀書、看電影、練毛筆字、喝普洱茶,樂在其中。
16歲時,他子承父業,去國離鄉,到日本學習電影製作。他曾先後遊歷東京、紐約、巴黎等地,吃喝玩樂,都是一流境界;對於美食,他尤有心得,對各國食材更是爛熟於心。
1963年,22歲的蔡瀾回到香港,長期擔任邵氏、嘉禾製片廠的電影監製。
年輕時的蔡瀾
80年代初,金庸的《明報》紅透香港,當時有一句話很流行:「不在《明報》寫專欄,就沒有江湖地位。」
可是要在《明報》寫專欄很難,比考香港公務員還難。
那年,40歲的電影監製蔡瀾卻突發奇想,要在《明報》寫專欄。好在當時蔡瀾認識倪匡,而倪匡又是金庸好友,他與倪匡定下了一條「妙計」。
於是,倪匡每次和金庸吃飯,就大談蔡瀾。金庸是一個沉穩的人,起初沒接話頭,後來聽倪匡嘮叨多了,終於忍不住:「蔡瀾是誰?」倪匡作驚訝狀:「文章寫得這麼好的人,你居然不認得?」
過了三天,金庸來找倪匡了:「蔡瀾的文章不錯,能否有空約他出來談談?」倪匡呢,足足吊了金庸三天的胃口,才約了蔡瀾。
蔡瀾和倪匡
見面後,三人天南地北,侃侃而談,忽然,金庸推了推眼鏡,輕聲說:「我想請蔡先生替《明報》寫點東西,不知道蔡先生有沒有時間?」
蔡瀾樂呵呵地接受了邀請。
在那段時間裡,倪匡寫他的「科幻小說」;黃霑寫「隨緣錄」;金庸寫「快意武俠江湖」;蔡瀾寫「花鳥魚蟲、美食人間」。
那段時光,是後來的《明報》讀者最為懷念的黃金時光。
這也正是蔡瀾的人生信條:做,機會五十;不做,零。
1989年,54歲的倪匡喜歡上了一個媽媽桑,經常拉著蔡瀾和黃霑去她的夜總會喝酒。
有一次,蔡瀾偷偷跑去買單,才發覺一晚竟要花一兩萬港幣。他當下驚呼:「酒又不是最好,女人也不是最美!不甘心,不如把構思賣給電視臺!」。
三人一拍即合。1989年,三個風流才子齊聚一堂,開了個抽菸喝酒的深夜訪談節目《今夜不設防》。
節目前衛大膽,自由奔放,非常有料,林青霞、張國榮等人都上過節目。節目一經播出,創下了高於70%的收視率記錄,BBC甚至專程派出團隊來拍攝了專題片。
《今夜不設防》左起:倪匡、王祖賢、蔡瀾、黃霑
當時,很多人大罵48歲的蔡瀾「老不正經」。蔡瀾笑眯眯地說:「要那么正經幹嘛,老了就一定要古板正經嗎?我就是老不正經!」
當初,蔡瀾看到《射鵰英雄傳》裡黃蓉把豆腐鑲在火腿中給洪七公吃,大感羨慕,這道菜更有一個風流雅致的名稱,叫「二十四橋明月夜」。
於是,蔡瀾立即依法炮製。
經過多次試驗,最後他發現,「做出來的豆腐皆入味。客人只食豆腐,火腿棄之,大呼過癮」。事後,蔡瀾說:「金庸真是一個想像力很豐富的人,但他的菜譜很多都是亂寫的……」
在蔡瀾的眼裡,人生如白駒過隙,就應該讓自己快樂一點:「我們跟整個宇宙相比,只是短短幾十年、一剎那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快樂一點。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懂得這個道理,就一直往快樂這個方面去追求。」
蔡瀾前半生的主業是電影監製,他為成龍監製了《快餐車》、《龍兄虎弟》、《福星高照》、《霹靂火》……等武打巨片。
至於為何選擇做監製,蔡瀾談及,是邵逸夫先生教的:
「他說做監製,任何一個部門你都要知道,你懂的事情多了以後,求生的技能會越來越多,做人的自信心就強起來了。」
蔡瀾和成龍
電影監製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幾乎囊括一部電影中所有繁雜瑣碎的事項,可就是在這麼一個如陀螺轉不停的職業生涯裡,蔡瀾愣是能忙裡偷閒,把日子過成詩。
在澳洲拍片時,蔡瀾抽空跑去酒廠參觀研究,品味不同木桶釀出的酒的不同風味;
在韓國拍片時,聽說某個地方的桑拿不錯,就呼朋喚友,山長水遠跑去洗桑拿;
在拍戲時,遇見馮康侯等藝術家,他就向他們學習繪畫、篆刻之道。
很多人不理解,說他是「玩物喪志」,蔡瀾淡定地答道:
「見識多一點總是好的。這哪裡是玩物喪志,是玩物養志。」
在有限的光陰裡,蔡瀾更願意用豁達樂觀的頑童心態來對待生活,懂得體驗生活的諸般妙趣。
做電影監製的蔡瀾,雖然片子都很賣座,但他依然會有困惑的時候。
他曾跟邵逸夫先生建議過,邵氏公司一年拍40部戲,能不能拍一部為了藝術理想不賣錢的。
但是邵逸夫反問蔡瀾,既然能拍40部都賺錢的戲,為什麼不統統都拍成賺錢的呢?
這一問,問得蔡瀾啞口無言。
後來,蔡瀾離開了電影行業,他說,做了半輩子的電影,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喜歡欣賞電影,而並不想參與到其中的製作。
在蔡瀾的眼中,事事不能盡如人意,不如選擇放開。
離開電影圈的蔡瀾,卻把個人興趣發展成了終身事業,他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他做美食節目主持、開餐廳、寫書法、出書、開網店、玩微博、做直播……,忙得不亦樂乎。
1992年,他進軍商界,創辦了暴暴茶等暴暴系列產品。
2008年,他主持了TVB的《蔡瀾嘆名菜》節目,收視率高居全港前五。
節目裡,他帶著一票美女,探訪各地美味,舉止紳士有度,迷倒了一大片小姑娘,就連女神李嘉欣也被他圈了粉,說他:「是最紳士的男子。」
2009年,年近7旬的蔡瀾重出江湖,牽手深圳衛視,打造美食王牌節目《蔡瀾食尚》。
在他的眼裡,適當的放手,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說:「人生有限,應該追求一些自己的、有趣的東西。」
蔡瀾的多彩的生活背後是他的恣意曠達、不拘小節。
蔡瀾恣意達觀,花錢瀟灑,對錢財看得很淡,但也越花越有。他曾遭人欺騙,損失達8位數之巨,可是不到3年,他就全賺回來了。
在他心目中,是人主宰錢,而不是被錢主宰,這才是真正的快意人生。
關於剩女,有人說剩女是社會的禍害。他說:「當今是什麼年代了,不結婚就不結婚,結了婚也不代表完美,有什麼所謂剩與不剩?」
他寫了200多本書,因為寫的都是雜文、遊記、食評,就有人說他的書不應歸到文學範疇,他不惱,自嘲道,那些都是「洗手間」文學。
從2016年開始,每年12月31日前後,蔡瀾都會在微博發條信息,在評論區公開回答網友提問,惜字如金,卻妙語連珠,被人稱為「神回復」。
「請問先生怎樣看待追星?」「幼稚。」
「先生,我轉行失敗了,怎麼樣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呢?」 「繼續轉。」
「畢業想去旅遊,去哪裡好?」「有多少錢,走多少路。」
「蔡先生,人這輩子怎麼活才算活得好?」「吃飽喝足。」
……
真正了解過蔡瀾的人,才能從這些言簡意賅的回覆中品出人生的真味。
如今,吟出「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的黃霑已駕鶴西去;寫出《射鵰英雄傳》的金庸業已離世歸西;寫《衛斯理》的倪匡已經歸隱他鄉。
四大才子,英雄落幕,壯士歸鄉。
而79歲的蔡瀾,依然斜挎著一個黃色和尚袋,穿著一身黑色唐裝,精力旺盛,滿世界跑,尋找美食,做著一切有趣的事。
蔡瀾還曾說過他的一次親身經歷。
一次夜間,蔡瀾乘飛機,突遇氣流,飛機顛簸不停。一名澳洲人死死抓住座椅扶手,害怕得渾身不停發抖。蔡瀾卻端著酒杯,一口口細品著紅酒。
澳洲人看著蔡瀾,不解:「老兄,難道你死過嗎?」
蔡瀾輕搖酒杯,懶懶地答道:「不,我活過。」
在人世浮沉的歲月裡,有人披星戴月地討生活;有人百無聊賴地混生活;有人精心算計地熬生活。
對於這一切,蔡瀾雲淡風輕,回以微笑:「我活過!」
倪匡說他:「蔡瀾是少有背後沒有人說他壞話的人。」
黃霑說他:「蔡瀾是我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蔡瀾說:「平穩的人生,一定悶。我受不了悶,我決定活得有趣。」而他,正是這樣做的:嘗著最好的美食,喝著最醇厚的茶,寫著真的文章,過著最有趣的生活。
#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