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GPA+ , 在右上方 ··· 設為星標 ★
每天中午12點,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
本文已經獲得轉載授權,作者:有意思教練/來源:「有意思教練」公眾號(ID:MessageCoach)。最近因為公眾號改版,時間線被打亂了,GPA+每天中午12點發布的文章你們有可能錯過啦。
所以如果你喜歡GPA+,覺得GPA+的文章對你們有幫助,記得動動手指把我們置頂或者星標呦,經常在文章下方留言,喜歡的話多點在看和zan,這樣我們就能不失聯,天天見,更及時地看到我們的文章啦,筆芯有一次,我們 90後 的運營小朋友跟我要反饋,我想了想說:「嗯,不錯!挺努力的!」「老闆,現在誇人家努力是罵人的,只有實在想不出來要誇什麼了,才誇人很努力的。」都說「選擇大於努力」,可問題是,你怎麼知道你的選擇一定對呢?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一樣的價值,那什麼樣的努力最有價值呢?2021 年就要來了,在為自己制定新的努力目標之前,這幾個問題如果沒有考慮清楚,新的一年,又將是白努力了!有一次,我在一個知識付費平臺說起我在知識星球帶讀書需要助教。馬上有一個人給我留言說:「高琳老師,我來給你當助教吧!我一年讀 200 本書。」
這種原地踏步可能是平臺不對,方法不對,也有可能是根本沒找到做這件事情內在動力。我經常看到有人讀書打卡、發思維導圖或者讀書筆記,號稱「以輸出倒逼輸入」。但你仔細一看,發現不過是摘抄了一下書上說了什麼,沒有一句自己的思考。在我的知識星球,我也讓大家寫讀書筆記,但我不歡迎這種「知識的搬運工」。因為這種毫無自己思考的讀書,可能會產生新的知識,但不會產生新的認知,更不能把新的認知和自己現有的認知進行整合。「以輸出倒逼輸入」這句話沒錯,但前提是高質量的輸出。至於「輸入」並不一定非得是讀 200 本書,20 本書能把它吃透了就不錯了!講他每年都會安排兩次一周的時間,什麼都不幹,專門用來閱讀文章(他的最高紀錄是112篇)和書籍,學習新技術,勾畫更遠大的圖景。錯了,他從 20 世紀 80 年代就開始這樣做了,甚至在微軟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也不曾間斷過。當然,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講,留出整整一周時間幹這事兒有點太奢侈了,但是每天都花 10 分鐘寫一個「反思復盤」,這點兒時間總有吧?失敗的時候需要復盤,只有這樣才知道下次怎麼才能做的更好。成功的時候也需要復盤, 因為即便做的好,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做好的,那下次就無法複製這種成功。要知道,現象是很難複製的,只有掌握規律才能再次成功。前兩天我去一家公司做《故事力》的直播,講到「改變的故事該怎麼講,才能讓老闆感受到你的成長?」時,有人在評論區問:「老師,可我一直在這家公司做同一份工作,在過去幾年並沒有什麼改變啊?」事實上,改變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改變,一種是內在的改變。外在改變,就比如職位,級別等等,這些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很正常啊!升職又不是年年有的!內在改變:可能你以前比較膽怯,開會的時候不敢發言,現在你能夠在很多人面前大膽發言了。但如果你告訴我,你既沒有外在的成長,也沒有內在的成長,那你的問題就不是講不出來故事了,而是,呆在舒適區太久了!我在做高管教練的時候,經常會在總結的環節,讓被教練的人寫下來自己接下來需要做的改變。我有一個高管客戶,他和下屬的溝通表面還算順暢、但信任關係一般。後來我發現,他特別喜歡在下屬做錯事兒的時候,來一句:「看吧,我早就跟你說過吧!」這樣做看似無傷大雅,但卻是非常沒有同理心的一種表現。 本來別人就被自己的錯誤感到內疚呢,你還來這麼一句,等於在人家傷口上撒鹽。目的呢?不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最對的!當看清這一點之後,他下定決心以後要少說或者不說這樣的話。每次話到嘴邊,就試著咽回去。慢慢的,下屬和他更親近了。我們打小就被父母、老師教育要多學習,多幹活,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這個重要的道理:總之,沒有系統的學習思考,沒有深刻的內在剖析,沒有痛苦的決斷,那些看似的努力,不過就是用來安撫自己躁動的內心,並沒有什麼價值。而那些有價值的努力都有一個特點 —— 都是經過選擇之後的努力。無論是職場還是情場,沒選對方向,再怎麼努力也白搭!而且還容易陷入「努力也沒用,還是算了吧」的認命心態。「哎呀,我這個歲數老了點兒吧,我這個跨度大了點兒吧?萬一這一步選錯了怎麼辦啊?」就這樣思前想後竟然想了一兩年,越想越鬱悶。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像我這樣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那種選擇叫做「混」!
我們經常把「選擇」當作名詞,好像它就是一個靜態的結果,卻忘了它其實也是一個動詞。我們需要努力的做好每一次選擇!但這不代表每一次選擇都必須是對的。「好吧,我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去努力,如果事實證明我選擇錯了,我壓根兒也不是創業的料,那大不了我滾回來上班好了。」所以,現在每當有學員問我:「老師,我怎麼才知道自己是努力不夠還是方向選錯了?」誰也不知道這個道題的答案,我也不例外。成長從來都不是線性的,沒有太多的可預測性。但我能告訴你的是,
如果你不努力,你就沒有選擇的資本。努力,會讓你的選擇更有質量,你埋下的伏筆日後才能派上大用場。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天賦使命——也就是所謂的「天職」。但「天職」並不是選擇出來的,「而是由自己親自製造出來的。 」這可不是我說的,是稻盛和夫通過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的。
你可能想像不到這樣一個企業家,大學剛畢業的時候被迫分配去研究新型陶瓷,因為專業不對口、對工作也沒有興趣。絕望中的稻盛和夫清醒了:「只是因為感覺不滿就離開公司,那麼今後的人生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即使做不到很快熱愛工作,但至少『厭惡工作』的負面情緒必須從心中排除。開始時,有一半是強迫自己,但後來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做出成績,這種積極的反饋幫助他喜歡上了自己的工作。再後來,就大大超越了喜不喜歡這樣的層次,感覺到了這項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義。也許,正如比爾·蓋茨所說:
人生最好的選擇,就是努力。很多人知道「現代選擇學之父」麥可·雷在其暢銷書《成功是道選擇題》中說的這一句話:「許多人獲得了財富、榮譽,但內心卻越來越痛苦,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其根源就是最初的選擇出了問題。」「努力不達標時就用淺薄的腦子『深思熟慮』做出選擇,『一條路走到黑』才覺得自己錯了,太晚了。」好了,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眼瞅著新年快到了,又該到制定新年計劃的時候。
與其讓自己努力的立新的flag,不如先努力的反思舊的一年。復盤一下自己過去這一年的努力,你的內在成長是什麼?什麼阻礙了你進一步的成長?也許你需要在現有的方向上更努力,也許你需要選擇一個新的方向。
本文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練CEO, 職場暢銷書《職得》作者, 最會講故事的高管教練,英國工商管理博士。擁有20年世界500強高管經驗,擅長講故事、撒狗糧、熬雞湯加乾貨。幫你獲得內在成長,外在成就,成為自己故事裡的英雄!微信公眾號:有意思教練(messagecoach)
GPA+交流微信ellagpa,歡迎來撩。合作事宜請聯繫wx@careerdream.org。@GPA+ 保留所有權利
文中圖片來自影視劇截圖,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聯繫GPA+立即刪除。
後臺輸入關鍵詞查看更多好文章
懶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職場丨Office丨讀書
畢業演講丨求職秘籍丨留學丨時尚丨旅行
2021年願你很努力也有好運氣
你也「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