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師:若能受三歸五戒,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

2021-02-10 準提淨禪學苑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戲院與諸仁者說法。

「法」者,即眾生心。眾生心與佛心本無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論》云:「所言法者,即眾生心,具足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

所謂「世間法」者,即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一切有情無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間法」者,即聲聞、緣覺、菩薩、佛法是也,又名四聖法界。斯則四聖六凡,合名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隨顛倒迷染之緣,則有六凡法界生;若隨不顛倒悟淨之緣,則有四聖法界生。

由是觀之,聖之與凡,唯心之垢淨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淨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

凡愚昏暗,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或有終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

然無始障深,久在迷途,備受辛酸,脫苦無由,當如之何?《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夫欲不受輪轉者,當淨諸妄想,妄想淨,則輪迴自息。故迷心名為眾生,覺心名為諸佛,佛與眾生,一迷一悟而已。

當知此靈明覺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凡夫雖具佛性,如礦中真金,為煩惱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來歷劫修行,已淘去惑業沙石,如出礦精金,其金一純,更不重雜沙石,大用全彰,故稱為出障圓明,大覺世尊。

現在我等既欲成佛,先當審觀因地發心,除去煩惱根本,煩惱苦滅,佛性圓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則果招邪外之曲。若論修行之方,機有上、中、下之異,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門不同。若為上機者,則為說大乘微妙法門;為中機者,為說出世解脫法門;為下機者,則為說解脫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苦。

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務使受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三途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三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茲先釋三歸,次明五戒。

所謂三歸依者,第一歸依佛,第二歸依法,第三歸依僧。何以先當歸依佛?佛為大覺世尊,究竟常樂,永離苦惱,導諸眾生,出迷籠,就覺道,佛為教化主,故先當歸依佛。次當歸依法者,是我佛法門,三世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無量清淨功德。今日既欲返本還源,淨除心垢,舍佛法無由,故次當歸依法。三當歸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須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從聞思修,證果成佛。況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了,難了之法,既藉僧得聞,此恩莫極,故當歸依僧。又名歸依三寶,三寶之義,分別有三:一者一體,二者別相,三者住持三寶。

(一)一體三寶者,即一心自體,法爾具足佛法僧三寶故。梵語佛陀,此雲覺者。當人一念靈明覺了之心,即自性一體佛寶。法者軌持義,這個心性,能軌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即自性一體法寶。梵語僧伽耶,此雲和合眾。即此覺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體僧寶。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寶,三寶唯是一心,是名一體三寶。眾生迷此,向外馳求,流轉生死,諸佛悟此,即證菩提,釋一體三寶竟。

(二)別相三寶者,佛法僧三寶名相各別故。梵語佛陀耶,此雲覺者。覺徹心源,究盡實相,是名自覺。將自證法門,覺悟一切眾生,是名覺他。自覺已圓,覺他亦竟,是名覺滿。三覺已圓,萬德俱備,究竟成佛。初菩提樹下成道,示丈六金身,於華嚴會上,現盧舍那尊特之身,是為別相佛寶。如來隨機設教,五時所說權實諸經,三藏十二部,所詮教理行證,因果智斷,各有不同,是名別相法寶。稟教修行,從行契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階次,各各不同,是名別相僧寶。釋別相三寶竟。

(三)住持三寶者,佛滅度後,無論泥塑木雕,五金鑄作,紙畫布繪,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難思,住持不絕,是名住持佛寶。無論黃卷貝葉,所詮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使見聞者,依之修行,皆離苦得樂,乃至成佛,化化不絕,是名住持法寶。剃髮染衣,弘宗演教,化度眾生,紹隆佛種,是名住持僧寶。釋住持三寶竟。

而住持、別相、一體、悉稱寶者,不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汙故。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論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今言歸依三寶者,不特歸依住持三寶,別相三寶,亦復歸依一體自性三寶。落於言說,雖名三種三寶,其實唯是一心,更無別法。舉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無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等,終不雲歸依於他。六祖云:「自性不歸,無所歸處。」夫「歸」者,是還原義。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本源,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一心之源,故曰歸命,故歸依亦即歸命義。「依」者,是依止義。以諸眾生一向隨諸色聲,逐念流轉,苦海漂沉,無依無止,不知何處是歸寧之地。今歸依三寶,則身有所歸,心有所依。從是以後,以三寶為師,三界迷途從此可出,發菩提心,佛果可期,釋歸依三寶義竟。

既說三歸,次明五戒。歸依三寶已,當依法修行,方脫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則無由脫粘去縛。欲脫生死粘,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聖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開方便門,初唱三歸,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眾機心行非一,且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三。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遊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謂之五星,在山謂之五嶽,在人謂之五臟,在儒謂之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五戒若全,則不求仁而仁著,不欣義而義敷,不祈禮而禮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揚。所謂振綱提綱,復何功以加之?總論五戒已竟。

若別釋五戒義者,第(一)殺戒,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況學佛之人,豈肯萌其殺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迴自息。

殺業之始,無非以強凌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於瞋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痴殺,然將他肉以補己身,豈君子之所忍為哉?豈知殺機若萌,仇懟自起,故《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相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故有劫數難逃之報,豈獨殺人當償命?殺畜亦復然。

如佛世時之琉璃王誅釋種。釋迦佛種族當為琉璃王所誅時,釋尊尚頭痛難忍者,果從何因耶?以琉璃王昔為大魚,釋迦種族是食魚肉者,釋尊昔為小童,曾以棍子敲魚頭三下,今故感頭痛。釋種是噉魚肉者,故為琉璃王之所誅滅,如是觀之,因果相酬,可驚可怖。

故《楞嚴經》云:「則諸世間胎卵溼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食為本。」是故佛慈,豈但及於人類?而慈及蟻子。佛法平等,無高下故。佛眼觀之,大地眾生皆能成佛。

又《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世間無知,互相吞噉,故如來制不得傷害生命。且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昆蟲之屬,尚不得害,況同類相殘?一切眾生既皆有佛性,未來必定成佛,既是過去父母,亦為未來諸佛,豈敢傷之?

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顧人道之傷殘,如孟子云:「矢人惟恐不傷人。」但求鬥爭之勝利,故有水陸空中之殺具,人心日形險惡,世道愈入漩渦,相殺相誅,何時得了?若不圖挽救,竟成苦海。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隨形,如響應聲!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

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戰時,遍世不寧,惟澳地僑居,得免諸難,皆由宿昔無深重殺業。或有遇難者,是其個人別業所感。當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議,若信此理,殺心自息。舉世若能持此殺戒,則一切殺具皆歸無用矣。如來制此殺戒為首,無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證常樂而已矣。殺戒之義略釋已竟。

(二)明盜戒者,謂盜從貪起。佛制弟子於一針一草之微,他人不與,我不敢取,何況竊盜?但是眾生唯見現利,種種計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皆為貪盜所攝。盜之細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現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亂互用。雖針草之微,或自用或與人,皆盜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盜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師長物,不與而取,尚犯重罪,況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絲毫莫犯,則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遺,夜不閉門,舉世皆成義讓之人,更何須監守牢獄哉?釋盜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當嚴守此戒。在家五戒,雖正式夫婦非屬邪淫,然他人婦女,他所守護,言語嘲調,尚屬不可,況可侵凌貞潔,汙淨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於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舉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而法庭可無案牘之勞形矣。釋淫戒之義已竟。

(四)明妄語戒者,妄語之事,亦當制止。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言無妄出,細故之事,尚須真實,況事關重要乎。觀乎妄語之由,多為希求名譽利養,匿情變作,昧心厚顏,如是乃至未得聖果謂得,未證佛心謂證。欺罔聖賢,誑惑世人,是名大妄語。大妄語若成,墮無間地獄,當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場,何不依之修學?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歸。釋妄語戒已竟。

(五)明飲酒戒者,飲酒宜制,酒雖非葷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論》明有三十六過,《梵網經》云:「過酒器與人,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及教人飲。」昔有比丘,能降毒龍,唯好飲酒。一日,醉臥途中,嘔吐酸臭難近,唯有蝦蟆舐其唇吻。適遇佛至其側,佛嘆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龍,今日醉臥,反為蝦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飲酒,酒戒從此始,以酒能亂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殺盜淫妄齊破,可不哀哉?故酒能為起罪因緣,痛戒沾唇,況儘量而飲乎?舉世若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自無其人矣。釋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瞋痴,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我佛洪恩,初唱三歸,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眾生苦,其恩浩大,豈碎身之所能報其萬一哉?是故聞說此三歸五戒之義,當從解起行。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國主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欽遵佛制,報感樂果,抑且冥助國律,益補邦家,斯乃三歸五戒之名德行相也。

諸位若能真實行持,則得成佛種子,行解相應,方到彼岸。願諸大眾,從此之後,從聞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則成佛可期。常勤精進,輾轉示人,方報佛恩。希諸大眾,各宜努力,前途無量,消災免難。若能受三歸五戒,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無上佛道,可以圓成矣。

相關焦點

  • 虛雲老和尚:若能受三歸五戒,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
    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或有終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然無始障深,久在迷途,備受辛酸,脫苦無由,當如之何?
  • 淺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層涵義
    淺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層涵義【導語:所謂至善者,我們都知道兩句話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意思就是要讓我們去做好事,不要做壞事。那麼同時也知道,眾善奉行就是交給我們怎麼樣去影響別人,改變自己。】但是從道的角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是這樣講的。
  • 持戒能得到十種利益,你要是持戒持好了,就能圓滿你一切的智慧 | 妙法蓮華經淺釋
    止惡,就是諸惡不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你能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真正的持戒。你要是不能諸惡不作,說是小小的毛病不要緊,這小小的過錯,大約對我修行沒有什麼害處吧?你要知道,頭髮雖然細,要是集聚多了,也就變成粗了。所以,你不要以為小毛病就改不改都不要緊的,越小毛病越要改。那麼說,大毛病不要改,小毛病改就可以了吧?
  • 本著「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做,那就是守戒
    不守戒就是末法的表現宣化上人慈悲開示:受戒後要守戒,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就是止惡防非,停止一切諸惡,奉行眾善,防止犯錯。人不守戒,則在自性上產生染汙的烏雲。你不守戒,不是別人受傷,而是自己受傷,自己的自性受傷。所以我們必須嚴守戒律,持戒就是正法,不持戒就是末法。我們聽聞佛法不要貪多,最重要要止惡防非,能知能行,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夠了。當佛要入涅盤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其中問到當佛在世時,佛弟子以佛為師;佛入涅盤後,我們應以何為師呢?
  • 《地獄變相圖》結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最後,希望我們皆能秉承佛陀的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夢境或問我繪地獄變相圖,本據何籍?曰:實乃當今世間眾生現象耳。問其悲願,曰:至誠感通而已,嘆吾身陷於五濁,心攀意緣無非三毒五逆而渾不自覺,感慨良深也。
  • 點智慧:細微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道在尋常日用間…」星雲大師說:分享信息:人們總是將手機握在手中,代表著手機也持續接觸手上累積的大量細菌。近日一項針對1200名美國人清潔習慣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近23%受訪者從未清潔過手機。所謂細微處,也可在儒家講究的「慎獨」中尋得,即時時謹慎守道,注意修養自己身心。佛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也是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檢束警策自己,淨化身心。
  • 印光法師嘉言錄之九:諭在家善信
    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祐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示成而壞。語云,選忠臣於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佛教:你若能善護念自己的心念,你便是自己的如來!
    你多種善的因,就會得善的果。你種下施的因,就會得福的果。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人是如此,錢財是如此,名利也是如此。3、智慧廣大深入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佛說一個人的智慧本有,你若求佛,以期獲得,反而不得。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方廣大莊嚴經·誕生品》 若不得般若波羅蜜,若身壞命終時,若惡知識沮壞,則失菩薩道;世間功德故受世間果報,然後墮聲聞、闢支佛地,不能至無上道。 況且佛說大乘成佛正法,廣大有情若非善知識所攝持則甚難知解,其若「為惡知識之所攝者,所不能入;離善知識者,所不能知;不為諸佛所護持者,不能聽受」。 因此,「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若能修集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
  • 每日一文丨《感應篇注釋》194: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人先天之性本是純善的,人做惡事,並不是因為他的天性就是惡的,自我反思,一旦後悔而覺悟,就如同在夢中般醒來,這是為善的開端,應當趕快保護好這樣的狀態;二是信心,什麼是信心?人們就是因為不相信因果,所以作惡多端無所顧忌,假如能相信惡業會隨身,因果報應不會缺席,心中就會對因果沒有疑慮。這是從善的關口,應當趕緊持守;三是畏心,什麼是畏心?畏心就是對天理王法有敬畏。
  • 【眾善奉行】福,莫大於成人之美
    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力所能及地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成人之美,與人為善。一個君子不會幫助別人實現邪惡的目的,更不會為別人的邪惡行為提供遮掩和方便。而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成人之美,就是我們所說的行善。就是幫助別人成就正義的事業,成就高尚的德性。成人之美,就是周急濟困,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
  • 索達吉堪布:依教奉行即對佛的最大供養
    第220顆鑽石《喬美山法》:若於父母金剛師,十地菩薩及佛陀,積累善或不善業,佛說今生能成熟。所以,我們所受的苦樂之報,並不是平白無故的,而是自作自受,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業和惡業,就會在輪迴中感受相應的快樂和痛苦。因此,大家對父母這樣的嚴厲對境,一定要有恭敬心,經常承侍供養,有時間就跟他們聚聚。佛陀在《本事經》裡也說:「諸有樂福人,應尊重父母,禮拜修供養,敬愛親近居。」
  • 佛教:若身患這9種「業障病」,不妨這樣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生在世,處處事事皆有因果,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許多人覺得前世今生好似離得我們很遠,因此便會心存僥倖,做事肆無忌憚,殊不知一旦自己做了違背良心的事情,學斜(邪)道而走,便會受到果報,甚至還會付出健康乃至生命。
  • 印光法師:若能如是,可謂真佛弟子
    此數十年中,若不努力修持,則前途之險,不可言喻。既發心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實為多劫善根所致。然須堅定其心,只期愈入愈深,愈修愈切。萬不可一時高興遂發心,及乎久久,則置之腦後,不復顧也。汝名念橋,橋乃過度人之要物。若無橋,則彼此往來,頗形不便。淨土法門,乃從生死此岸,過涅槃彼岸之大法橋。汝能自行化他,自他皆可過度。故為汝取法名為慧度。
  • 十善業道經
    各自受報。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
  • 善書《太上感應篇》善惡天地知,必有報應也
    意即所謂「感應」指善惡報應,由天地神鬼根據世上人們的所作所為給以相應的獎懲。因此,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接著指出人要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並列舉了二十六條善行和一百七十條惡行,作趨善避惡的標準,最後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