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分享
《月球下的人》
主唱:李幸倪
作詞:林若寧丨作曲:馮翰銘
☊
你曾有過想要登上月球的想法嗎?
2007年,林若寧為陳奕迅寫了一首《月球上的人》。自此,林若寧似乎開始愛上了「月」這個意象,在08年為楊千嬅寫了一首《撈月亮的人》。時隔8年,林若寧乾脆呼應到底,為李幸倪Gin寫了一首《月球下的人》。於是在網易雲音樂上《月球下的人》這首歌的評論區中開始出現了「答應我寫完《月球下的人》,再寫一首《櫻花樹上》(《七百年前》、《吳弟窟》)。好嗎!」的梗。
《月球上的人》和《月球下的人》兩首都是講述失重心境的作品。《月球上的人》講的是男主角把自己置身於月球,作為一個月球上的人來重新審視自己曾經的一段感情,藉由月球這個喻體更加直接地表達出一種與戀人失散後的失重心境。而在《月球下的人》中,林若寧再次用月球比喻,寫出主角的孤獨。同樣是一種失重。
一個孤獨的小人,面對巨大的地球站著,這就是微信的啟動畫面,相信大家對此都非常熟悉。那是一張真實的照片,是1972年一名太空人在阿波羅17號飛船上用哈蘇照相機在4.5萬公裡外拍攝的地球照片,名字叫「藍色彈珠」。網絡上有大神認真地計算過畫面裡的小人究竟是不是站在月球上,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小人站在月球上的機率很小,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
暫且不論這個小人是不是站在月球上,這個畫面給人的感覺與Gin Lee的這首《月球下的人》意境非常相似,瀰漫著一種孤清中的淡淡暖意。我剛開始聽這首歌的時候並不能理解個中深意。當我反反覆覆看了微信的啟動畫面之後,就懂了。作為一種人際溝通工具,沒有第二張圖比這張能更好地表達出人類內心的孤獨,以及地球家園的美好。畫面上的人渴望與人連接,就像《月球下的人》中的主角一樣。只可惜主角只能「在月球上俯瞰」,空間的阻隔使她觸不到月球下的一切,看遍世人溫馨共處的片段,但一家家的吊燈普照卻只能給她帶來冰冷感。
林若寧曾經這樣解釋過這首歌:「《月球下的人》是一首獨唱的歌,孤獨得連原本與旋律天生一對的歌詞也淪為空白的文字。沒有歌詞的那段詠唱才是這首歌的正印主角,因為寂寞本無言。月亮的溫柔、城市的浮光、甚至縈繞不去的前度全部只不過是孤獨的陪襯品。」「偏心的照亮 有情人歡暢 像我一個流落偏僻的宇宙 只應該獨唱」真正的孤獨是別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你一直以為你在他們之中。
不應該記起 何必偏偏記起
不拖不欠又憑什麼好妒忌
/
不應該記起 曾經的悲與喜
都只不過是殘酷的小趣味
記憶真的是一個人的軟肋。一旦有了記憶,心就會被那些自己一生都見過以後也不會見到的人所牽動,思念,愛戀,傷心。這種單方面的、不為對方所知,可能也不會被任何人所知的情感是個大悲劇。
當看到Gin Lee這首歌的歌名時,還沒聽就覺得林若寧寫這首歌應該會是Eason《月球上的人》的延續。甚至這其實只是分別用了男女的口吻講述了同一個人心境的變化。大家都知道,從月球所看到的地球上的事物都是過去的,因為光的傳播需要時間。「從未來再見 遺憾舊時不太會戀愛 願我永遠記不得我正身處現在」月球上的人時過境遷後才後悔自己當初太不會相愛的本領,只想忘記自己正身處的未來去重新愛一次。但到後來卻又突然醒悟,明白了在未來即使我們可以改變前世某些事,但愛與被愛這樣的課題其實早已註定,無法改變。連記載我們三世為人的書冊都不會記錄的感情,其實渺小得可笑,又何必再留戀?那麼就「任你的臉隨月黑高飛」吧,反正「事過境遷一樣美」。
又或者,這是林若寧分別站在廣播劇《月球下的人》中常大志和謝雪兒的角度寫的呢?
但願很多年後的未來,不用有這麼一個孤單的誰,需要用自己的犧牲換取另一個自己不再被悲傷的輪迴,並以此來證明愛的存在。畢竟桃花始終會死,記憶會隨著日出依稀。在飛向月球的那片天窗向外看,再大的城市也只是一點光,最大的沙漠都會轉眼而過。很多事情,其實都很渺小。
滑動以下區域 查看完整歌詞
詞:林若寧丨曲/編:馮翰銘
期望飛上恬靜月球遙望每家的窗
誰伴深愛細味露臺玫瑰香
裝飾得漂亮 溫馨氣場
只滿足一對又一雙
誰又跟你仰望月兒忘掉世間哀傷
圓月只配掛在團聚晚上
偏心的照亮 有情人歡暢
像我一個流落偏僻的宇宙只應該獨唱
素材來源丨《月球下的人》MV
製圖丨Cevi@年粵日
編輯丨Recole@年粵日
iOS 用戶快速讚賞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