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導演諾蘭為什麼不拍數字電影,也不拍 3D

2021-02-25 極客公園

今年 44 歲的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絕對是這個行業的異類,他堅持用膠片拍攝,不喜歡 3D,極少使用 CG 技術,也拍出了《蝙蝠俠》這種氣勢恢宏的英雄片,以及正在上映的科幻片《星際穿越》。

在影迷眼中他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他用電影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走出現實,甚至走出大腦的夢境。他另一個標誌性身份則是對膠片的堅持和對目前電影行業數位化的抨擊。

「膠片是捕捉以及放映圖像的最佳方式。就是這麼回事,沒什麼好說的。這基於我作為一名電影製作者的評估。」諾蘭曾在 The Hollywood Reporter's 的採訪中表示。

與此同時,整個電影行業正在不可避免地迅速數位化中。今年上半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宣布決定以後不再發行膠片電影,於是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者《華爾街之狼》成了第一部全數字格式發行的電影。很多電影院都已經全面數位化,很久不放映膠片電影。去年,富士關閉了膠片生產部門,柯達現在是唯一一家能生產這種早期電影膠片的公司了,這家公司也面臨破產邊緣。

這麼做主要出於經濟效益上的考慮。在膠片時代,六大廠商每年要花 85 億美金在電影膠片的拷貝上,另外還有 45 億美金的運輸費用。數位化之後,這方面的成本大幅下降。

然而在諾蘭看來,這種轉變極為危險,他擔心如果 35mm 膠片死了,電影如何被製作的黃金標準也會消失,電影將不再是電影。

他致力於將觀影變成一場真正的夢境,讓觀眾在其中探索。他認為數位化正在模糊電影本身該有的含義。

「我們到底是拍電影,還是拍視頻的?」每次提到拍數字電影的時候,諾蘭就會反問這個問題。他覺得現在這個行業鼓勵導演購買數字攝像機就說服大家去跟買 iPod 一樣。

在數位技術面前,膠片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人們太容易忘記 35mm 的美與力量了」,諾蘭說,「我並不排斥任何科技創新,但新技術總得比舊技術好才行,現在沒有一項數字電影技術能超出 35mm」。

大部分人很少會注意到膠片與數字影像間的差別,諾蘭一眼就能看出來。

根據英國《衛報》的文章,在製作《星際穿越》後期,諾蘭花大量時間坐在洗印室中,比較面前的兩組投影畫面。左邊是電影的 IMAX 70mm 版——也就是原始拍攝格式——右邊是將在大多數電影院放映的數字版。這兩個版本作為彼此的鏡像而顯示,因此任何輕微的光度失配都可被檢測和消除。

影像過到海瑟薇身處落日時分陌生星球的鏡頭時,諾蘭對調色師說,「能退回到醫院現場,做整個鏡頭組的分屏對比嗎?我覺得看著過亮一度了。」調色師當時覺得沒什麼問題,諾蘭有點生氣地嘲諷了他一番,回去之後調色師重新分析了光輸出數據,發現確實亮了一度。諾蘭是對的。

「這就是為何我更喜歡膠片而不是數字,」諾蘭對《衛報》記者說。「這是你創建,你所商定的物理對象。這版膠片被我從這裡帶到紐約,在紐約的不同投影儀上放映,如果它看起來太藍,我就知道投影儀的鏡頭,燈泡或者其他部分有問題。這類控制在數字領域是不可能的。」

作為造夢者的導演,他追求最完美的觀影體驗。他所做的努力不只是選用他認為最好的捕捉和放映技術,還包括各種技術細節。在《星際穿越》上映之前,他專門跑到電影院裡優化每個影院的電影放映效果。

他極少用CG 技術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拍攝《星際穿越》時,他建造了太空穿梭機的內部空間,並在窗戶外面放上了真實圖像,這樣演員就能看到影片角色看到的東西。他說,「我想用攝影師能直接拍下儘可能多的畫面,相較於對著一塊綠色屏幕拍,這麼拍的質量顯然好很多。」

在這個正飛速數位化的世界裡,他對真實有自己的固執見解。他就是這麼活著的。

在《星際穿越》開拍前一年,諾蘭給作曲家漢斯·齊默寄了一封信,裡面是打字機打出來的一則關於父子的寓言,漢斯·齊默花一天時間寫好曲子,致電諾蘭是否需要把錄音發過來,諾蘭卻堅持要開車過去親耳旁聽。

當大部分人都毫不猶豫地因為新科技所帶來的便捷性捨棄舊時代的一些無法數位化的「真實」時,諾蘭顯然是一個不辭辛苦的老派者。他不是一個反科技者,他只是無法捨棄在採用新技術時被犧牲掉的那些迷人的老東西。說到底,我們被電影打動,不是因為它所使用的技術,而是其中那些關於我們作為人所感受和經歷的各種「真實」。

極客公園

「相信創新的力量,相信產品的力量」。

極客公園通過優秀的報導、活動、社區交流,幫助中國創新者更有效率地成功。

喜歡我們的內容,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查看官方帳號」並關注我們。

2014中國網際網路創新產品評選報名進行中,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活動官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大片不拍3D?
    《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大片不拍3D?首要原因就是,導演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然後,電影票房大賣,證明了諾蘭的選擇也不差。他也得以繼續使用2D,來拍攝下一部作品《星際穿越》。《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大片不拍3D,更深一層的原因,是2D膠片電影無法取代的質感。
  • 為什麼,《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大片不拍3D?
    《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大片不拍3D?首要原因就是,導演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他是一個堅守傳統電影陣線的導演,不僅忠於膠片,力挺影院,而且只拍2D電影,拒絕3D技術。然後,電影票房大賣,證明了諾蘭的選擇也不差。他也得以繼續使用2D,來拍攝下一部作品《星際穿越》。再之後的《敦刻爾克》,等待上映的《信條》,成本通通上億美元,也都是2D。
  • 哪怕有拍一百部《星際穿越》的能力,也拍不出《三體》
    近日,關於電影《星際穿越》即將重映的消息席捲網絡。《星際穿越》國內版定檔8月2日。該片是2014年由諾蘭執導的科幻電影巨製。影片全長169分鐘,講述了一個漫長、悲涼又充滿愛和溫暖的故事。更加神奇的是,這部電影第一次在視覺上呈現了黑洞的視覺效果,被評為近百年最好科幻片之一。如今再度重映,也是萬眾期待。
  • 《星際穿越》如果要拍第二部,應該怎麼拍?
    《星際穿越》是一部很棒的電影,它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奇妙的科幻世界,人類如何穿越地球達到其他星球,尋找殖民地,拯救自己的種族。這部影片可以說把目前人類有依據的科學幻想全部拍出來了,也是拍硬科幻電影的巔峰。硬科幻,指的是任何技術都能夠找到科學依據,我們人類面對浩瀚星空,所能做的,都在影片裡差不多呈現出來了。
  • 中國科幻能拍出下一部《星際穿越》嗎
    經典科幻電影重映票房打敗新片,專家熱議「科幻十條」出臺正當時中國科幻能拍出下一部《星際穿越》嗎■本報記者 鍾菡一部六年前的老片,其重映票房竟可以打敗奧斯卡獎加持的新片,這個看起來有些科幻的設定,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十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發展中國的科幻電影,我們能否打造出類似《星際穿越》的經典?科幻電影激發創新創意《星際穿越》講述一隊探險家利用他們針對蟲洞的新發現,超越人類對於太空旅行的極限,在廣袤宇宙中星際航行的故事。
  • 《星際穿越》星際穿越
    《星際穿越》 電影於2014年上映,至今已經有6個年頭了。但放眼於現在,在票房,觀影,體驗,視覺,特效,成本上與其他可說是大片來比較,絲毫不遜色,甚至現在也沒有比這更好的 關於宇宙題材的電影。 這也是我疫情後在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雖是重映,但驚喜與震撼依舊不會因3刷後所帶來的疲勞。
  • 為什麼《星際穿越》是不可替代的?
    當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在2014上映時,這部電影獲得了超過十項土星獎提名。豆瓣的得分也一直在上升。為什麼《星際穿越》能成為許多科幻迷心中不可替代的電影?一。它有許多「硬貨」不管《星際穿越》的效果有多神奇,它的想像都是基於現實的。要充分理解電影中的各種現象和如果中所包含的各種原理和知識,可能會是一個讓廣大觀眾頭疼的問題。重力異常,可能是電影使用的許多科學概念中最好的一個。
  • 關於諾蘭和《星際穿越》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諾蘭名作《星際穿越》正在影院重映,快來了解一波它的幕後故事~①本片使用35mm膠片和70mm膠片IMAX兩種格式拍攝,並且以膠片和數字兩種格式分別在影院上映,《星際穿越》也成了最後一部上映70mm膠片IMAX格式的商業電影。
  • 拍好《三體》有多難?約等於連拍6,7部《星際穿越》
    電影《三體》目前還是個謎!拍成什麼樣的?什麼時候能上線?會重拍嗎?這些問題都是謎,因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我想是因為《三體》太難拍好了,遊族影業之前拍的並不理想,而《流浪地球》的成功,又提高了觀眾對國產科幻的要求。
  • 《星際穿越》票房這麼高的原因很簡單
    隨著影院的復映開放,星際穿越票房一騎絕塵,在我看來這是正常的,就我來說電影一共分3類,一定要去電影院看的,可以去電影院看的,沒必要去電影院看的,很明顯,星際穿越就是一定要去電影院看的,不光要去電影院,還要看imax,即使我之前已經在我的電腦手機上看過無數遍,但裡面震撼的場景和無敵的音樂還是讓我欲罷不能的想去電影院觀看最好的效果
  • 《Interstellar 星際穿越》觀後感
    看到大家觀影之後全都熱情洋溢的紛紛討論物理,我預感應該會有不少孩子因為這電影對理論物理產生極大興趣然後踏上理論物理的不歸路吧~前一陣子有一個《Gravity 地心引力》與之類似,但是與現在的《Interstellar 星際穿越》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鍾慢效應在這個電影裡的展現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 三體沒拍前,星際穿越就是科幻電影天花板!觀眾卻不能接受這一點
    無論是不是諾蘭粉,觀眾對《星際穿越》是不是諾蘭20年10部神作巔峰的爭論,都是相當熟悉的。認為《盜夢空間》《黑暗騎士》三部曲是巔峰的觀眾,對於《星際穿越》的看法是一部劇情片外加科幻要素,本質還是講述愛能拯救一切;這個套路跟布拉德皮特的《星際探索》一個套路。
  • 細說《星際穿越》:為什麼說這是諾蘭最好的電影
    說起當代好萊塢名導,克里斯多福·諾蘭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名字。他是好萊塢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在電影商業性和藝術完整性上不作任何妥協和犧牲的導演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少數幾個仍緊緊握著自己電影控制權的導演。而說起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也是繞不開的一部優秀影片。
  • 電影推薦:星際穿越
    黑洞和黑洞之間也可以通過蟲洞連接,當然,這種連接無論是如何的將強,它還是僅僅是一個連通的「宇宙監獄」。蟲洞(Wormhole),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那麼什麼樣的蟲洞能成為可穿越蟲洞呢? 一個首要的條件就是它必須存在足夠長的時間, 不能夠沒等星際旅行家穿越就先消失。因此可穿越蟲洞首先必須是足夠穩定的。
  • 豆瓣電影top250幕後的故事--top12《星際穿越》
    我可以不佩服諾蘭的《盜夢空間》,但《星際穿越》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光是最後那個五維空間,就讓我解惑了,我曾經想過很多次,高維空間到底是什麼樣的,奈何想像力有限,網上找了多圖片,也依舊想不出來,還好我沒有強迫症,不然一定很難受。還有黑洞,雖然已經公布了黑洞的照片,但那照片在我看來根本解決不了黑洞到底長什麼樣的困惑,但是《星際穿越》可以告訴我了。
  • 同樂城影評為什麼說《星際穿越》是科幻電影裡程碑
    《星際穿越》主要以相對論、黑洞、緯度空間等如今熱門的理論課題為基礎,描述出一對父女那超出時空界限的愛和親情。並且有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索恩和他的弟弟,也就是《星際穿越》劇本的創作者喬納森的協助,才能拍攝出這樣的史詩級科幻大片。
  • 《星際迷航》電影拍了40年,你覺得還能拍多久?
    《星際迷航4》終於定了導演,由女導演SJ克拉克森執導。親啊,《星際迷航3》是2016年9月上映的,至今已快兩年,你才把導演定下來。實在不太符合那種兩年一部的系列電影,撈錢撈得有節奏。對吧?話又說回來,作為一個已經持續近40年的系列電影,也不趕在這一年兩年哈哈。
  •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拍完十部還不收手
    他早年放過話說一輩子只拍十部電影,那會兒可真是恃才傲物蔑視市場的鬼才模樣,當時的影評節目很是認真地揣測著這位世界級大導演的最後幾部作品會給我們帶來何等驚喜,然後一轉眼這都已經是第十七部作品了,當年的撰稿人到如今再看呂克貝松,驚不驚喜呢?
  • 遨遊星際,星際穿越給你前所未有的震撼
    近期一部幾年前的太空電影在影院重映,且又獲得巨大成功,是什麼樣的魔力讓它再度重現影院?星際穿越,小編多年前接觸這部電影,就被其深邃的意境,宏大的場景,極現實的科學理念所吸引,它帶來了我對人類與宇宙的思考,在科幻電影方面它無與倫比,因為它不同於以往萬千想像的電影,其題材最接近現實,科學貫徹其中,不是胡亂想像不可觸及的,其影評之高超乎尋常。
  • 電影《第九區》為什麼一直不拍續集,怕會引起觀眾的恐慌?
    本片在評分上雖然比不上《星際穿越》這樣的科幻電影斬獲的9.3的評分,但本片在資深科幻電影迷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稱其為史詩級科幻片也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