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44 歲的電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絕對是這個行業的異類,他堅持用膠片拍攝,不喜歡 3D,極少使用 CG 技術,也拍出了《蝙蝠俠》這種氣勢恢宏的英雄片,以及正在上映的科幻片《星際穿越》。
在影迷眼中他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他用電影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走出現實,甚至走出大腦的夢境。他另一個標誌性身份則是對膠片的堅持和對目前電影行業數位化的抨擊。
「膠片是捕捉以及放映圖像的最佳方式。就是這麼回事,沒什麼好說的。這基於我作為一名電影製作者的評估。」諾蘭曾在 The Hollywood Reporter's 的採訪中表示。
與此同時,整個電影行業正在不可避免地迅速數位化中。今年上半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宣布決定以後不再發行膠片電影,於是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者《華爾街之狼》成了第一部全數字格式發行的電影。很多電影院都已經全面數位化,很久不放映膠片電影。去年,富士關閉了膠片生產部門,柯達現在是唯一一家能生產這種早期電影膠片的公司了,這家公司也面臨破產邊緣。
這麼做主要出於經濟效益上的考慮。在膠片時代,六大廠商每年要花 85 億美金在電影膠片的拷貝上,另外還有 45 億美金的運輸費用。數位化之後,這方面的成本大幅下降。
然而在諾蘭看來,這種轉變極為危險,他擔心如果 35mm 膠片死了,電影如何被製作的黃金標準也會消失,電影將不再是電影。
他致力於將觀影變成一場真正的夢境,讓觀眾在其中探索。他認為數位化正在模糊電影本身該有的含義。
「我們到底是拍電影,還是拍視頻的?」每次提到拍數字電影的時候,諾蘭就會反問這個問題。他覺得現在這個行業鼓勵導演購買數字攝像機就說服大家去跟買 iPod 一樣。
在數位技術面前,膠片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人們太容易忘記 35mm 的美與力量了」,諾蘭說,「我並不排斥任何科技創新,但新技術總得比舊技術好才行,現在沒有一項數字電影技術能超出 35mm」。
大部分人很少會注意到膠片與數字影像間的差別,諾蘭一眼就能看出來。
根據英國《衛報》的文章,在製作《星際穿越》後期,諾蘭花大量時間坐在洗印室中,比較面前的兩組投影畫面。左邊是電影的 IMAX 70mm 版——也就是原始拍攝格式——右邊是將在大多數電影院放映的數字版。這兩個版本作為彼此的鏡像而顯示,因此任何輕微的光度失配都可被檢測和消除。
影像過到海瑟薇身處落日時分陌生星球的鏡頭時,諾蘭對調色師說,「能退回到醫院現場,做整個鏡頭組的分屏對比嗎?我覺得看著過亮一度了。」調色師當時覺得沒什麼問題,諾蘭有點生氣地嘲諷了他一番,回去之後調色師重新分析了光輸出數據,發現確實亮了一度。諾蘭是對的。
「這就是為何我更喜歡膠片而不是數字,」諾蘭對《衛報》記者說。「這是你創建,你所商定的物理對象。這版膠片被我從這裡帶到紐約,在紐約的不同投影儀上放映,如果它看起來太藍,我就知道投影儀的鏡頭,燈泡或者其他部分有問題。這類控制在數字領域是不可能的。」
作為造夢者的導演,他追求最完美的觀影體驗。他所做的努力不只是選用他認為最好的捕捉和放映技術,還包括各種技術細節。在《星際穿越》上映之前,他專門跑到電影院裡優化每個影院的電影放映效果。
他極少用CG 技術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拍攝《星際穿越》時,他建造了太空穿梭機的內部空間,並在窗戶外面放上了真實圖像,這樣演員就能看到影片角色看到的東西。他說,「我想用攝影師能直接拍下儘可能多的畫面,相較於對著一塊綠色屏幕拍,這麼拍的質量顯然好很多。」
在這個正飛速數位化的世界裡,他對真實有自己的固執見解。他就是這麼活著的。
在《星際穿越》開拍前一年,諾蘭給作曲家漢斯·齊默寄了一封信,裡面是打字機打出來的一則關於父子的寓言,漢斯·齊默花一天時間寫好曲子,致電諾蘭是否需要把錄音發過來,諾蘭卻堅持要開車過去親耳旁聽。
當大部分人都毫不猶豫地因為新科技所帶來的便捷性捨棄舊時代的一些無法數位化的「真實」時,諾蘭顯然是一個不辭辛苦的老派者。他不是一個反科技者,他只是無法捨棄在採用新技術時被犧牲掉的那些迷人的老東西。說到底,我們被電影打動,不是因為它所使用的技術,而是其中那些關於我們作為人所感受和經歷的各種「真實」。
極客公園
「相信創新的力量,相信產品的力量」。
極客公園通過優秀的報導、活動、社區交流,幫助中國創新者更有效率地成功。
喜歡我們的內容,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查看官方帳號」並關注我們。
2014中國網際網路創新產品評選報名進行中,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活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