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村振興生動實踐 助力東麗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2020-12-24 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全力以赴消除農村貧困,推動鄉村生活富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矛盾、解決城市化快速推進遺留問題提供了依據。東麗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高度重視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緊緊圍繞綠色高質量發展總目標,把握東麗轉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堅持城市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深化農村改革,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改善人居環境,增加居民收入,東麗區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向著換擋提速的「快車道」全速行駛。

深化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創新

綠色生態打開脫貧門

東麗區是全市唯一一個實行全域城市化的涉農區,自2003年在全市率先啟動城市化建設至2018年建制村全面取消,近20載努力,東麗區城市基礎設施與群眾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化率達到了90%以上。

儘管東麗區農村自然形態不再保留、擁有農民身份的人群逐漸消失,但8萬多畝耕地及84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然存在,如何將這些土地資源價值最大化、壯大集體組織經濟實力、有效解除「上樓後」居民後顧之憂成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亟需攻克的首要難題。

2018年,東麗區制定出臺了《東麗區關於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及產業、生態、組織、文化、人才振興5個工作方案,提出了產業興、環境美、民風優、治理強、居民富的總體工作目標,規劃了「兩區五園六基地」產業空間布局,明確了實施「四大工程」、打好「四個攻堅戰」、開展「四項行動」、健全「三個體系」、完善「三項機制」的重點任務,為東麗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擘畫了任務書與路線圖。通過三年的強力推進與攻堅,東麗區鄉村振興規劃體系日趨完善,一批實力雄厚社會資本的引入及多元化融資模式的運用為鄉村產業與集體經濟組織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其中,集農業雙創、文化體驗、養老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胡張莊鄉村振興示範區」,是利用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典型。

華明街道胡張莊村曾是被稱為天津「北大荒」的落後村,昔日有句順口溜──「蘆葦蕩、鹽鹼地、土坯房,有女不嫁胡張莊。」但如今,胡張莊不僅摘掉了「窮帽子」,村民的生活更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適齡人員全部納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每到節日都向村民發放生活補助,讓每位村民都能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將葡萄藤化為村民「搖錢樹」,年人均純收入從2000餘元增加到2.8萬餘元,胡張莊徹底脫離窘迫境地,實現華麗轉身。

上世紀80年代,由於地處偏遠,胡張莊村曾是個落後貧窮的小村莊。村子窮,農民靠天吃飯,一旦年景不好,村民一年就沒有了收入。胡張莊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靠種葡萄為生,村裡土地鹼性大,富含鉀元素,種出來的葡萄口感好、特別甜。2006年,村裡兩千多畝葡萄園裡的葡萄因氣候影響,還沒等採摘就自然裂開,大片果子爛在地裡。時任村主任的楊寶玲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經過多方聯繫,她找到了山東張裕葡萄酒廠的負責人,他們答應幫忙收購解決一部分葡萄。就這樣,幾百萬斤葡萄在楊寶玲的努力下銷售一空,而原本在地頭只能賣5、6角錢的葡萄被楊寶玲談到0.75元一斤,村民們看到了希望,種葡萄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2008年,「鐵娘子」楊寶玲當選胡張莊村黨總支書記。她制定了胡張莊村的發展規劃,抓住葡萄優勢產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建設農業生產用房、倉儲庫房和儲藏冷庫,與葡萄酒企業建立營銷網絡,形成上下遊產業鏈。在她的帶領下,胡張莊村的葡萄銷路越走越寬,年年賣出好價錢。依託政府資金扶持,今年,村裡新建了41個設施化葡萄大棚,每個大棚佔地3畝多,改變了傳統的葡萄露天種植模式,不僅能防雹、防雨、防蟲、防範鳥類啃食帶來的葡萄減產,還因為提前一個多月成熟上市,讓葡萄身價倍增。過去賣三四元的葡萄,現在賣到七八元錢,而且供不應求。胡張莊葡萄採摘園也被評為「天津市第二批AA級鄉村旅遊點」,在京津冀地區小有名氣。

2017年,中央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如何用好「鄉村振興」這把金鑰匙,破解鄉村發展癥結,兌現對群眾增收的初心承諾?在楊寶玲看來,胡張莊大部分土地都處於生態屏障區,是挑戰也是機遇,應該盤活現有優勢資源,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和融合發展。借著2018年全國兩會的契機,楊寶玲提出農村零散集體建設用地置換的建議,通過土地置換等方式最終打造農業雙創、文化旅遊、康養生態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在楊寶玲多方努力下,145畝零散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完成置換手續,胡張莊已與國開東方集團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預計投資6億元,打造「沽上田園」示範區。該示範區將成為天津市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示範項目,並成為東麗新的發展增長點。

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的胡張莊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成為擁有「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的「四金農民」。依託胡張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示範作用,東麗區開啟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加速度」:無瑕街道7個村聯合入股,與天鋼共同組建股份公司,在促進群眾就業的同時,為集體提供固定收益;興農村借勢濱海新區,置換出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的150畝國有建設用地,建設高品質工業園區等。

在有了如此多的集體經濟示範村加強版後,東麗區仍然多措並舉不斷深化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創新。創新手段包括全力完成74個村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強化人才支撐,選派30名處科級機關幹部到15個重難點集體經濟組織任職,充實基層組織力量,提升村級帶頭人能力素質;推進網格化向農區延伸,結合疫情防控經驗,劃分農區網格46個,制定農區網格員職責清單,實現網格化管理服務全覆蓋;有效盤活集體經濟沉睡資產,引導集體經濟組織充分利用資產資源集中優勢,以土地、廠房等資產資源入股、承包企業外包服務等方式與國有大企業、社會資本開展合作,或利用產權交易流轉平臺將集體資產經營權、使用權進行出租、流轉等交易,在盤活大量閒置集體資產的同時,促進資產保值增值,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多元化。

同時,針對集體資產交易不規範、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東麗區制定出臺了《東麗區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集體所屬的資產交易必須通過天津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公開進行,從制度層面全面規範農村產權交易行為,促進集體資產的高效利用。管理辦法出臺以來,已完成各類產權交易29筆,資產類成交金額6385萬元,土地等資源型資產1021.95畝。

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東麗區堅持貫徹綠色高質量發展、綠色是發展底色的戰略定位,堅持產業興旺,構築鄉村產業發展新優勢,通過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注重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真正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目標。

按照生態屏障「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溼則溼」原則及鄉村產業振興要求,東麗區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畝均效益」目標,做足優化產業結構大文章:在保持歡坨西紅柿、胡張莊葡萄、華明草莓、一村火龍果等特色產業基礎上,組織實施水環境治理、高標準農田改造及水源轉換工程,逐步恢復生態水稻種植傳統,並推動稻田蟹、稻田蝦等立體生態養殖成為漁業發展新優勢;積極盤活綠色資源,統籌屏障區內林地資源,大力發展苜蓿等林下經濟作物,提高林地、農地利用率;堅持生態、農業、旅遊一體化思路,發展健康養老、採摘體驗、託管認養等新型產業形態,打造四季旅遊精品線路。

產業結構調整後,一批東麗特色農產品被廣大市民熟知。如何提升整體形象,讓好產品有好收益、更具競爭力成為新的轉型課題。為此,東麗區注重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圍繞西紅柿、葡萄等特色農產品培育區域公共品牌及地理標誌認證,通過打造歡坨西紅柿節、胡張莊葡萄節、東麗湖荷花節、農民豐收節等節慶活動,塑造東麗區農業品牌整體形象。

為了構築鄉村產業發展新優勢,東麗區注重產業融合發展,引入全域旅遊發展理念,將全區作為一個景區進行打造,不限一地一隅、不在一景一區,以農助旅,以旅興農,為農旅資源有效整合提供頂層設計。東麗區以胡張莊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注重「文化」「生態」元素引入,用足用好點狀供地政策紅利,促進三次產業深入融合。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注重植入帶有濃厚東麗地域色彩的赤土扣肉丸子、老姆廟、大鄭剪紙、海河與漕運文化等文化元素和文化符號,一花、一草、一木、一景都彰顯本土文化特色,實現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的高度融合。

東麗區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以實施一個項目,建好一片農田,興旺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為目標,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動力。

立足生態優勢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始終是東麗區鄉村振興之路的「兩架馬車」。為此,東麗區向農村人居環境發起全面總攻。結合東麗區創文、創衛工作,加強未拆遷村環境整治統籌協調推動,聚焦頑症痼疾,對照路邊、河邊、田邊、村邊、屋邊「五邊」整治標準,進一步深化實施全域清潔化工程,確保拆遷區域髒亂差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達到「乾淨、整潔、有序、美化」目標,確保三年整治行動取得預期效果。

此外,東麗區全面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改革,將老村臺納入環衛一體化掃保範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解決老村臺生活垃圾清運難題,目前西片區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完成東麗區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建設,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總體進度超過80%。建設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場,結合生態屏障和修路等基礎建設逐步消納建築垃圾存量。加大拆遷村生活汙水治理力度,做好一體化設施運行維護及監督管理工作。

在嚴控農業面源汙染方面,東麗區分四方面有序推進相關工作。一是有序推進耕地土壤修復,深入開展化肥、農藥使用減量行動,至今年年底農田殘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綠色防控面積達到30%以上,統防統治面積達到40%以上。二是強化散養畜禽糞汙綜合治理,至今年年底全區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三是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全區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力爭實現全量化利用。四是推動水產養殖生產尾水排放治理全覆蓋、監督全覆蓋。

在高標準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區方面,東麗區把實施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作為實現區域轉型的重大契機及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動力高位推進,堅持站在建設「京津冀生態廊道」的高度,高標準制定2008-2035年規劃實施方案,科學構建「一廊兩芯兩環六片區」生態安全格局及「三林、兩田、四水、一草」藍綠空間,明確至2035年,一級管控區藍綠空間比達到90%、森林覆蓋率達到31.7%的總體目標,目前,東麗區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局部區域已呈現出水豐、綠茂、林田相依的生態效果。下一步,按照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總體規劃及空間布局,東麗區圍繞古海岸廊道及海河生態綠芯兩個重點區域,全力推進拆遷與生態修復、植樹造林等八大類16項工程,確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標。同時,積極啟動海河綠芯、金鐘河溼地等重點片區詳細性規劃編制,推動完成2350畝古海岸生態綠廊起步區全部工程,確保2021年春具備對外開放條件,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東麗區全面落實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實際行動為實現產業興、環境美、民風優、治理強、居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添磚加瓦、貢獻力量。(津雲新聞編輯李冰)

相關焦點

  • 創新| 鎮平:發展「能人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創新 | 鎮平:發展「能人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2020-12-17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新|鎮平:發展「能人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為破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發展瓶頸制約,培育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鎮平縣找準能人事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大力發展能人經濟,培育發揮本土人才在創業致富、推動發展方面的示範帶動作用,鼓勵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引導各類人才助力鄉村振興。
  • ...開啟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訪甘南州委副書記、州長趙凌雲
    【謀新篇 開新局】打造「五個新高地」,開啟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訪甘南州委副書記、州長趙凌雲 2020-12-27 1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聚焦農業科技 助力鄉村振興 - 千裡眼 - 財經頻道 - 魯網
    據鄉村振興公益公開課組委會負責人鄢和平介紹,此次鄉村振興公益公開課以貫徹落實「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中央一號文件為宗旨,聚焦「農業科技助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主題,對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代農業園區與農業產業規劃,對接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合作,對接農副產品社區拼團新零售平合,對接鄉村產業資產證券化,挖掘農業新動能
  • 【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稿件和新媒體作品,解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敬請關注。
  • 為鄉村振興建言把脈!東莞召開鄉村振興專家諮詢會
    東莞陽光網訊(全媒體記者 葉斐)今天(12月17日)下午,東莞市召開鄉村振興專家諮詢會,專家們聚焦東莞鄉村「五大振興」的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圍繞6個課題研究成果進行了展示匯報,為我市的鄉村振興工作建言獻策,助力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
  • 【新時代文明實踐】武宣「環保媽媽」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新時代文明實踐】武宣「環保媽媽」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2020-10-28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舒城縣河棚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助推鄉村振興
    舒城縣河棚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助推鄉村振興 2020-08-24 14:16:37   來源:六安新聞網
  • 讓科技星火點燃鄉村振興燎原之勢
    科技扶貧體現責任與擔當,彰顯情懷和信仰,是創新為民的具體實踐,為我國扶貧開發工作貢獻了重要力量。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踐證明,科技扶貧作為「授人以漁」的重要方式,已然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發揮了科技支撐作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作出的新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 「凝聚青年電商力量 助力吉林振興發展」第三屆吉林省青年電商人才...
    本次活動以「凝聚青年電商力量 助力吉林振興發展」為主題,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依託電商新業態推動消費扶貧,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青年電商人才隊伍,助力我省鄉村振興和數字吉林建設
  • 浦城: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浦城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浦城實際,突出重點任務,全面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穩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新發展。
  • 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原標題: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紅薯長在哪裡?紅薯怎麼挖?怎樣的紅薯才好吃?」三興鎮恆暉大農業的紅薯地裡,傳來孩子們的陣陣提問聲。
  • 儀徵: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今年以來,儀徵市始終把「產業興旺」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重要抓手,堅持園區化、產業化、特色化發展思路,不斷加大推進力度,狠抓措施落實,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 清鎮市王莊鄉:政銀「五聯」 以金融鋪路助力鄉村振興
    為推動金融更好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清鎮市王莊鄉黨委與清鎮市農商行黨委共同開展政治理論聯學、幹部隊伍聯建、實踐活動聯辦、誠信環境聯創、核心工作聯促「五聯活動」,實現黨建推動政務、業務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 聚焦漯河兩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今年漯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紮實推進鄉村振興,並安排了一系列具體舉措。鄉村旅遊在鄉村振興中扮演什麼角色?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如何更好地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帶著這些問題,兩會期間,記者採訪了部分市人大代表。  孫曉陽代表認為,對於地方經濟來說,旅遊業不僅能拉動內需,還能很好帶動地方的其他產業。
  • 「黨建+金融」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建行睢寧支行普惠金融助力經濟...
    今年以來,建設銀行睢寧支行(以下簡稱「睢寧支行」)積極響應國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金融行動助力「三農」發展,打造了服務鄉村振興新引擎,為睢寧縣農村提供便捷的普惠金融及便民生活等一整套服務方案,真正讓村民感受到建行「普惠金融」的紅利。
  • 把大學辦到田間地頭 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在沂源縣龍子峪村揭牌
    構建的「藝術活化鄉村、產業富民興民」為理念的發展模式,積極推動了農業、藝術、旅遊、教育等支撐產業規劃實施,尤其是藝術與鄉村融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領域的實踐,為中國鄉村別樣的發展找到了獨特的振興之路,推動了村民脫貧致富,成為具有創新意義的探索。
  • 中山市橫欄鎮攜手華農 用科技智慧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8月5日,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與中山市橫欄鎮人民政府籤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儀式在橫欄鎮舉行,華南農業大學將從長遠發展、戰略定位、文化提升、產業發展、鄉村規劃、汙染治理等方面為橫欄鎮提供全方位的智力和技術支持
  • 「紅馬甲」助力山東臨邑鄉村旅遊振興
    原標題:「紅馬甲」助力山東臨邑鄉村旅遊振興   隨著鄉村振興
  • 兩岸共商鄉建鄉創融合發展 助推鄉村振興
    中新社廈門12月8日電 (記者 楊喆)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8日在廈門舉行。多位臺灣建築師、文化創意團隊代表,以及福建省相關部門和部分村莊代表等共商鄉村振興帶來的機遇,解讀政策,分享經驗。12月8日,福建廈門,臺灣鄉建鄉創專家秦嘉遠作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