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羋月傳》紅遍大江南北,在追劇的過程中,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劇中羋月喜歡的樂器是什麼?排簫,它伴隨著羋月經歷了她的傳奇人生。她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最後都化成了纏綿悱惻的簫聲。
排簫,漢族樂器,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排簫是把若干支同種材質的音管,用粘接、捆綁、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們結合成一個整體樂器。
排簫的音色純美自然,宛若風的聲音,就音色而言,更多的人喜歡把排簫歸類為古典樂器,排簫音樂截然不同於嘈雜喧囂的現代音樂,排簫聲音如同天上的流雲,超凡脫俗,人們習慣把排簫之音贊為「天籟之聲」。
1. 妝檯秋思
古曲,取材於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後改編為簫獨奏曲、古箏曲等版本。
明妃曲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2 .沉思曲
馬斯奈《沉思》,原曲為馬斯奈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這首曲子的主人公們的愛情所感動·故事因載伊斯的美麗和神父之間人性與宗教間的相互糾葛向人們展示了愛情的美好。
此曲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馬斯奈的代表作品。比起小提琴獨奏,排簫的《沉思曲》似乎多了一分悠遠深邃。
排簫雖是中國的傳統樂器,但近年來把它帶向世界的卻是一位羅馬尼亞人,世界排簫大師Gheorghe Zamfir。
格奧爾基·贊菲爾(Gheorghe Zamfir)
世界最著名排簫演奏家
贊菲爾1941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巴恰雷斯特市,他的音樂課程從中學讀到大學,也從羅馬尼亞讀到了巴黎,其間他接觸了大量的民族音樂,當過民謠室內樂團的指揮。Zamfir自行動手對排簫進行改制,使之更適合於現代音樂的表現。八十年代,贊菲爾出版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排簫音樂唱片,特別是他用排簫改編吹奏電影音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風靡全球。贊菲爾的成功提升了排簫在樂器領域裡的藝術地位,將排簫的悠遠飄逸定格在萬千樂迷心中。
格奧爾基·贊菲爾排簫吹奏《孤獨的牧羊人》
《孤獨的牧羊人》是贊菲爾與著名的詹姆斯·拉斯特(James Last)輕音樂團合作演奏的經典曲目,曾被用於電影《殺死比爾》中,此曲被認為是排簫演奏的典範之作。曲中贊菲爾的演奏將排簫清冷悠遠的意境發揮到極致,優美、悽清的旋律似深山空谷中幽涼而帶著淡淡哀愁的風,如泣如訴,如怨如慕,「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抒發著心中的孤寂與感傷。
贊菲爾以自己高超的音樂改編水準和演奏技巧,使排簫這一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樂器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現代聽眾的耳邊,無論是古典名作還是當代音樂,贊菲爾總能以優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觸碰到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像空谷回音,縹緲悠揚,讓人在靜靜聆聽中,沉醉不已,回味無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