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中秋節了,
祝中秋快樂!
心想事成!
你知道:日本人過兩個中秋節嗎!?
在日本提起中秋節,人們一般會說這個詞語:月見(つきみ),意思就是「賞月」
月見一般是在農曆的8月15日、16日進行,但是也有在舊曆的9月13.14日進行,因此日語中「十五夜(じゅうごや)」「十三夜(じゅうさんや)」這樣的說法一般指的就是中秋的夜晚賞月。
由於中秋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古代的日本人還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習俗延續到今天,雖然沒有慶祝豐收的活動了,但是日本各地也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中秋節自從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那時開始出現賞月以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習慣稱為「觀月宴」。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唯獨這個中秋節,還始終保持著與中國的同步——農曆8月15日,只是不是全國法定的假日。
日本人過中秋節,最熱鬧的不是家庭,而是神社。日本各大神社都會舉行賞月晚會,叫「祭月」。晚會上會表演傳統的歌舞,譬如巫女們表演嫦娥奔月。因此,節日那夜的日本各神社,是最熱鬧的日子,許多人都會去神社參加祭月活動,觀看歌舞表演。
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裡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採集象徵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裡,擺上瓜果、米糰子等供奉月神,然後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於月亮的神話。
「十五夜」還有一個很好玩的風俗活動,有點像西方萬聖節的感覺。「不給糖就搗蛋」的孩子們會在「十五夜」扮演一天的賞月賊。一邊叫嚷著「 請去賞月吧 」、「 賞月大盜來嘍 」一邊到各家各戶去偷月見糰子。 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們會組成「丸子小分隊」,作為月亮的使者挨家挨戶的去「偷盜」貢品。
十五夜當天到處可以看到拿著長竹竿的孩子們,他們會在竹竿的一端裝上釘子或鐵絲去鉤取月見糰子,目測難度係數並不高,大家都可以輕易得手。
上供的人也會想辦法把供品放在走廊門口之類顯眼容易偷到的地方,供他們玩樂。近些年不只是糰子,很多店家還會準備各種孩子們喜歡的零食作為祭品,並製作可愛的海報歡迎賞月賊們的光臨。
友情提示:賞月賊的活動只有關東和關西地區比較盛行,想體驗的小夥伴們可不要走錯地方哦~
中秋節,人們在月光朗照的地方擺上芒草或其他鮮花,供上剛收穫的芋頭、紅薯、白蘿蔔、豆子等,用新糧做的食物如糰子、饅頭、年糕、米飯、麵餅等,還有蘋果、梨、柿子等水果。有的地方還擺上水酒,旁邊放上燈籠。在這些供品裡面,最重要、最有十五夜節日特色的是芒草、芋頭、月見糰子。
日本人過中秋不是吃月餅的,他們吃的應節食品是「月見糰子」,它是日本人用糯米等原料製作的飯糰子,內中無餡。日本人說:「那就是月亮」。
據說月見糰子是代替中國的月餅的一種食品,一般做成圓形的,作為圓月的象徵。但是大阪等地方的糰子不是完全的圓形,而是一頭有尖,呈現芋頭的形狀。據記載,日本做糰子的習俗很早就有了,而「月見糰子」即作為祭月供品的糰子在江戶時代(相當於明末清初)的文獻裡方有記錄。
芒草,日文寫作すすき,被日本人認為是在十五夜不可缺少的物品。它是秋季七草之一,在日本的一種叫做「花札」的紙牌遊戲裡被當作八月的花。在日本文化裡,芒草是秋天到來的象徵物,使人聯想到秋天,古人認為它具有消災避邪的靈力。
十五夜,人們把芒草插在花瓶中,擺在有月光的地方,或者插在大門邊、自家的農田裡。有些地方還講究在這天用芒草杆做的筷子吃飯,或者把這種筷子當作祭月的供品之一。而在芒草旁邊,通常會放上月見糰子,以及一隻小白兔,頗有一些「蒼月」之感。
猜燈謎作為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今天依然存在,但規模不大。一般只有個別市的役所和宗教文化團體舉辦。燈謎會送出的禮物一般不會很名貴,只是作為節日裡給人們的一點小驚喜罷了。
參與燈謎會的人大多數是「家庭裝」,因為小朋友最喜歡猜燈謎了。年輕的戀人們也不會錯過燈謎會約會戀人的機會,沒有戀人的學生們通常會三五成群來到燈謎會,伺機看看自己會不會成為丘比特大神相中的幸運兒。
「十五夜看不到月亮還有十三夜。」這是在日本流傳很廣的說法。有兩個賞月的日子,總會有一次趕上晴天並見到明月。農曆九月十三是日本中秋節的另一半。
日本人認為九月十三的月亮跟八月十五一樣美。吉田兼好所著的隨筆集《徒然草》中說,八月十五日與九月十三日都屬於婁宿,是賞玩月色的良夜。從日本的氣候狀況來說,兩個賞月日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九月十三的晴天率比八月十五的晴天率要高,就是說,在日本,九月十三比八月十五更適宜賞月。九月十三的月亮被稱作「のちの月」(女名月)。
舊時日本人講究這兩個日子都要賞月,如果只看八月十五的月亮而不看九月十三的月亮,就是「片月見」,意思是只看一半月亮。在日本人的傳統信仰中,「片月見」是不吉利的,會引起不幸。
十三夜賞月是日本獨有的習俗,其發源時間還沒有確定的說法,一說是在宇多天皇時開始在宮中實行的,一說是從醍醐天皇時代(919年)的賞月宴會開始的。
十三夜與十五夜的習俗有所不同。十五夜重視供芋頭,並稱為「芋名月」。而農曆九月正是收穫豆子、慄子的時節,拜月的供品以豆子、慄子為主,祭月時將五顆慄子、五顆豆子和3個糰子放進黑色的盤子裡,因而十三夜也叫做「豆名月」「慄名月」。
▲十六夜的酒,也被稱為月見酒。
十三夜習俗的主題也是賞月、拜月和慶豐收。因八月十五隻是農作物的初收期,九月十三正是收穫期,所以九月十三慶豐收的色彩更重。
日本中秋必吃——月見糰子
作為一個吃貨,最關心的就是日本人中秋吃什麼。與中國不同,日本中秋節不是吃月餅,而是吃「月見糰子」(日語:月見だんご)。
作為一種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美食,月見糰子是用糯米、豆類等雜糧為原料加工製作的飯糰子,烹飪手法傳統,更加自然健康。看上去QQ滑滑的,白白嫩嫩的,好想咬一口。
裡面的餡兒比較豐富,有慄子、蓮蓉、紅豆、綠豆、綠茶、芋頭等等,甜味居多。
除了上面那種跟元宵似的圓圓形狀的,
還有下面這樣的,
一看就知道是紅豆餡的
日本各地的月見糰子
都是一個樣子的嗎?
今天我們來看看日本各地的月見糰子吧~
然後還有這種穿成串的
還有這種小兔子形狀的,
估計嫦娥奔月的傳說在日本也流行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授權作家或網絡,網絡其他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若看到自己作品後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