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中國攝影出版社」 關注我們
水下攝影師瑪格努斯·蘭德倫
用鏡頭呈現海底的奇幻世界
高 燁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攝影人可以把目光投向更高更遠的地方,航拍和無人機讓攝影師擁有了一雙飛鳥的翅膀,而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把鏡頭對準了海洋,對準了生活在水下的那些生靈,攝影師瑪格努斯·蘭德倫就是其中的一員。
第一眼看到瑪格努斯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一個翻版梅西在向我微笑致意。他的臉上總是帶著笑,淺藍色的瞳孔中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彬彬有禮地用不大標準的漢語說:「你好,我叫馬小龍。 」單從外貌看來,很難把這位瑞典老男孩和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水下攝影師聯想到一起。瑪格努斯已在攝影之路上砥礪前行27年,作為水下攝影師也有12年的經歷,曾獲評2005年度BBC 「最受尊敬的野生動物攝影師」第二位。 「拿著我的尼康D 800和Sea&Sea防水殼,整片海洋的美景最終都會被我收入鏡頭之中。 」他說。
因為有了許多像瑪格努斯一樣的水下攝影師,大海終於揭開她神秘的面紗,讓我們能夠置身於另一片奇幻的世界,而水下攝影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想要成為一名水下攝影師首先要具備專業潛水員的資格,潛水的技能越高,對海洋、水下環境、生物的知識了解得越深,越有可能拍攝到好照片。需要明確的是,水下攝影的環境比陸地上要艱苦、複雜得多,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摸索。試想一下,背負著15至20公斤重的全套裝備,要克服海水的光線折射,以及因為浮力和水流造成的抖動與模糊,用輔助光源才能勉強進行拍攝的能見度,忍受著來自水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而每一次水下拍攝的時間也僅僅能夠維持幾十分鐘。
但在瑪格努斯看來,任何拍攝都不能過於急功近利,「拍攝就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在下水之前,肯定要做好功課,做好萬全的準備,每次下水當然都希望能拍出佳作。但是水下攝影有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不錯過任何精彩畫面是很難的」 。瑪格努斯在印度洋進行過很多次的水下拍攝,這讓他明白一個道理:想要得到令自己和觀眾都滿意的作品,需要長期的拍攝與積累,每一次下水都是一次嶄新的體驗,每一次下水都是對自己以往的一次總結和歸納。「你問我會不會每次都能拍到滿意的照片,就像我拿出來展覽的一樣。我只能說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我仍然樂此不疲。 」他說。
在瑪格努斯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成群的鯊魚和有毒的水母,這讓人不免會關心他「歷險」的過程,但他表示:「雖然我與鯊魚為伍,但是我並不覺得害怕。大家都被電影《大白鯊》所誤導,與其說鯊魚對人表現得十分殘暴,不如說它和我們一樣,對於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罷了。鯊魚很少主動攻擊人類,但是人類的捕獵以及對海洋的汙染,卻讓這位神秘的鄰居逐漸離開我們的視線。要號召人類保護自然,就必須讓人類去熱愛自然,但是如果人們連這些物種都不了解,甚至完全不知曉它們的存在,又怎麼去愛它們呢? 」
除了水下攝影之外,瑪格努斯也是一位出色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在2017年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蔡甸區)國際自然生態攝影研討會中,他講述了其所在的「奇野中國」團隊在唐家河自然保護區的拍攝成果。以一個異國人的視角來說,中國那些令人驚奇的地貌和神奇的物種令他十分震撼,無論是天上、陸地還是海底都有令人心動的物種存在。當然,中國也存在汙染嚴重的地區和時期。提及生態保護這一議題時,瑪格努斯舉起了手中的半瓶礦泉水說道: 「就像這半瓶水,它既是半滿,也是半空的。 」現在,許多人的關注點是我們失去了什麼,然而作為生態攝影師,他關注的卻是還有什麼能夠保留下來。
如果說精彩的作品和先進的觀念還不足以為他打上標籤,那麼唯一能夠添加的字眼就是「中國通」了。瑪格努斯酷愛中國的飯菜和茶葉,但最讓我驚奇的是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研討會上,一位發言者提出「生態攝影的精神追求是天人合一」 ,我向瑪格努斯翻譯說: 「The unity of mankind and nature」 ,他立刻回了我兩個字,雖不清晰,但很堅定:「Zhuang Zi! 」我下意識地贊了他一句: 「You are good! 」但他只是微笑著擺了擺手,示意我繼續翻譯。
當我問到他近期的拍攝計劃時,瑪格努斯躊躇滿志。他告訴我,目前已經完成在香港周邊海域的水下拍攝工作,下一站將在舟山群島以及臺灣島附近繼續潛水、拍攝,他的團隊已經在中國發現了6個全新物種。他期望未來還有更多的精彩作品問世,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透過他的作品,將自然生態保護意識傳播開來,共同保護這個藍色星球——我們的家園。
瑪格努斯攝影作品欣賞
野性海洋系列之一
野性海洋系列之二
野性海洋系列之三
野性海洋系列之四
野性海洋系列之五
野性海洋系列之六
野性海洋系列之七
香港水下系列之一
香港水下系列之二
香港水下系列之三
相關閱讀:
聚焦自然:讓攝影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