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中國自古以來有著"才子配佳人"的美言。世人的目光多會關注那個表面上豐功偉業的"成功男人",往往忽略了背後那些光彩奪目的"偉大女人",她們有的熱愛祖國,為自己是中國公民感到自豪,她們投身中國革命事業,為革命的成功拋頭顱灑熱血。她們有的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中國20世紀,宋氏三姐妹名響中華,但是,後來極大多數人大概也就只是知道她們嫁給了誰誰誰。大姐宋靄齡嫁給了富甲一方的孔祥熙,於是,世人謂宋靄齡愛錢。
二姐宋慶齡嫁給了愛國救國孫中山,於是,世人謂宋慶齡愛國。小妹宋美齡嫁給了權傾一時的蔣先生,於是,世人謂宋美齡愛權。我謂158K純金無稽之談。
宋靄齡:我是中國公民,我驕傲!
宋靄齡,1889年出生,父親宋嘉樹,海南文昌人,原名叫韓教準,自幼家貧,12歲投奔堂舅謀生來到美國,後改名宋嘉樹,也算自小受到西方自由開放的文化教育。
母親倪桂珍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祖上是明末大學士徐光啟,當時也是名門世家。所以,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成長於一個'自由開放的文化世家'。
1904年,宋靄齡漂洋過海前往美國學習,校內如仙境般幽靜典雅,仿佛寄生於森林之間,林木蔥蔥,鳥語花香。宋靄齡是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最初在"預科班"學習,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尤為突出的科目是數學,是其他學生只能望其項背的存在。
平時的宋靄齡著裝端莊典雅,一口流利的英語,不苟言笑。漸漸的,宋靄齡在音樂和演講方面的天賦才華在眾人面前展現出來,同學們才慢慢了解到宋靄齡是一位外表嚴肅,內心熾熱,學習優秀,才能出眾的中國人。
一次課堂上有個老教授說"宋靄齡是一位漂亮的美國公民"。宋靄齡聽了後十分生氣的站起身來,當著這位教授以及全班同學的面兒鏗鏘有力的回應說"我是一名中國公民,並且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公民感到驕傲!"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動亂不安、經濟落後中,美國的崛起先進和中國的落後世人皆知。然而宋靄齡仍能在異國他鄉正大光明的說出因為自己是中國公民而驕傲的話語,她對祖國發自內心的愛是多麼的顯而易見。
宋靄齡曾經還當著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面兒批評了美國所謂的"民主",當時這位高高在上的美國總統被這在來自中國姑娘盛氣凌人的氣場給鎮住了,還為宋靄齡在美國遭受的不民主道歉。宋靄齡愛國的例子比比皆是,她不僅"愛錢",她還品學兼優、熱愛祖國。
宋慶齡:有勇有謀的女革命家。
宋慶齡生於1893年,年少赴美國留學,在就讀,學到了很多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以及民主教育,回國後投身中國革命事業,專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以及土地、人民革命有著深遠的見解。
在美國學習期間,聽聞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宋慶齡就開始憧憬祖國日後的獨立,民主,強大和富強。
大學畢業後,在姐姐宋靄齡的薦舉下,擔任孫中山秘書一職,也就在此時,宋慶齡在孫中山的影響下一點點的了解中國革命事業,也被孫中山不計個人安危、投身中國革命事業的精神深深吸引。
22歲時,宋慶齡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快要命過半百還遠在日本流亡的孫中山,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事業。
宋慶齡是一個誠信守諾之人,作為副主席的她曾頂著狂風驟雨前往幼兒園看望小朋友,因為她答應了幼兒園要來看望。陳炯明叛變革命,她急中生智、有勇有謀,成功掩護孫中山脫困。
宋慶齡大公無私,捐獻私人別墅,服從政府安排,光明坦蕩。宋慶齡從小心繫祖國,身在美國留學,仍不忘記時刻關注祖國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對對祖國心懷熱忱和希望。
宋慶齡用其一生證明對中國革命事業的熱愛和對我黨的忠誠,當她的生命快要走到盡頭之時,黨中央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十八次會議上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實現了一生的夙願,死得其所。
宋美齡:勸美助中,抵抗日本侵略。
宋美齡出生於1897年,8歲遊學美國,1912年就讀於,後轉學到。宋美齡自幼嬌生慣養,性格乖張,宋美齡有著二姐宋慶齡一般的美貌,有著大姐宋靄齡一般氣傲,獨得父母寵愛。
1920年宋美齡與蔣先生次見面,初見後,蔣先生宋美齡一見傾心,並開始瘋狂追求宋美齡。待1927年蔣先生與前妻解除一切關係後,二人喜結良緣,成為正式夫妻。這一結合曾被稱為(蔣)中(正)(宋)美(齡)合作"。
1942年蔣抗戰之際,宋美齡再次赴美,在美國國會上發表演說,成功的勸說美國從歐洲戰場轉移到幫助中國反對日本侵略的戰爭中。宋美齡是第一個在美國國會上發表演說的中國女性。
1943年宋美齡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封面人物和年度風雲人物。宋美齡是叱吒風雲的民國第一夫人,是出色的演講家,蔣先生曾稱讚:"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個陸軍師"。
宋氏三姐妹各個才華橫溢,她們熱愛文學著作,喜愛詩歌繪畫,三姐妹都有許多書法繪畫作品留存於世。她們不是因為嫁給了誰而聲名遠揚,而是因為她們本身就光芒萬丈。
她們出生於相同的家庭,接受幾乎相同的教育,卻因道路不同,而各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她們都對20世紀的中國歷史進程以及中國的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