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麗娟
1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12月份CPI、PPI數據。數據顯示,2020年12月全國CPI由降轉漲,同比上漲0.2%,環比上漲0.7%。2020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較好實現。
PPI方面,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0.4%,環比上漲1.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持平,環比上漲1.5%。2020年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1.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2.3%。
「CPI的恢復增長和PPI降幅的收窄,都表明我國經濟在持續回升之中。」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1月份CPI繼續回升總體處於溫和水平
對於2020年12月全國CPI由降轉漲,溫彬認為,2020年11月CPI為負增長是因為豬肉同比降幅擴大帶動了食品價格的下降,12月CPI同比漲幅由降轉升,主要由於食品價格快速反彈所致。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2020年12月CPI恢復正增長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從經濟運行所處階段的特殊性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恢復,就業在增加,收入在提高,帶動需求和消費也在恢復增長,對CPI產生了拉動作用。另一方面,從季節規律來看,受冬季食品生產比較困難,物流成本較高的影響,冬季CPI指數在一年中相對來說較高。「CPI由降轉漲也反映了經濟向好發展的趨勢。」胡遲說。
對於2020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5%實現了「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溫彬認為,今年疫情對我國的生產供應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但因疫情防控效果顯著,2020年的通脹仍處於全年物價調控目標之內。從核心通脹數據來看,總體還處在一個溫和的通脹水平。他預測,今年1月份CPI可能會繼續有所回升。冷冬寒潮的影響和最近疫情防控的需要,都對蔬菜、水果等食品的生產供應和運輸產生一定的壓力,再加上春節旺盛的需求,預期1月份的通脹會有所回升,但是總體還是在一個溫和的區間。
「去年的全球大宗商品主要是油價的下跌拖累了漲價。但是去年三季度,一些基礎金屬和農產品都出現了價格快速上漲的情況,這將給今年的物價形勢帶來一定的壓力。」溫彬分析道。
下階段宏觀政策要確保連續性和穩定性
2020年12月的PPI指數環比漲幅有所擴大,同比降幅收窄。這在胡遲看來,也是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恢復。從具體數據來看,明顯反映出項目投資拉動的效應。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攀升也起到了一定的拉動作用。
溫彬認為,因為疫情期間我國供給端的恢復較快,但終端需求還處在緩慢的恢復之中,特別是在消費需求方面回升較慢,這也是導致PPI一直處在負區間內的原因。「這反映出我國復甦的基礎不穩固,特別是消費需求。所以從政策角度而言,還是要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確保擴大內需,使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他建議。
在貨幣政策方面,溫彬表示,我國通脹水平溫和可控,亦不存在通縮基礎,不會對貨幣政策構成較大制約。下階段,貨幣政策將繼續「穩」字當頭,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預計央行將繼續運用「逆回購+MLF」等政策工具組合,調節市場流動性,引導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並繼續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
對於下一階段的宏觀政策重點,胡遲表示,防通脹可能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目標。他認為,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最近的政策來看,宏觀調控已經開始調整,貨幣政策提出要降低宏觀槓桿率,財政方面也提出要適當地退出。「但是不急轉彎,特別是在項目管理上,要以經濟效益為目標。」胡遲建議。
監 制丨王忠宏 王 輝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史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