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講了《大騷亂》這部電影,說的是類似絕地求生吃雞一般的快樂電影。不過貌似不太過癮,今天再安利一部《貝爾科實驗》。
如果說大騷亂是熱血奔放的辦公室血拼的話,那麼貝爾科實驗就是冷色調的辦公室大逃殺了。
閒話不說,上劇情。
首先故事發生在一家叫做貝爾科的公司裡,這家公司由政府控制,為非營利性質的機構,在全球擁有40多家分部。比較有意思的是,每一家分部裡都由佔有相當比例的本國公民為主要員工。而本片所在的位置,就是哥倫比亞分部。
我麼先來看一看畫風,
荒郊野外,獨幢大廈,一看就是會發生故事的地方(偷笑)。
再看一看人家的這個保安措施,面色冷酷,荷槍實彈,可是為什麼我見過的保安都是這樣子的呢?
嘿嘿,開個玩笑,不過仍然要說一句,還是人家外資好啊,保安都那麼撐門面。
接著說,貝爾科公司不僅硬體設施過硬,企業員工也都是沉浸在一片井井有條,欣欣向榮,並且其樂融融的氛圍之中。看,我們的男主角麥克和他的女友。
試想一下吧,這樣的一家公司工作輕輕鬆鬆又體面,配車配房還管吃,保險福利都不少,俊男美女還多多。想啥呢?簡直就是白領天堂啊。更貼心的是,為了員工的切實人身安全,還在每個人的脖子後面植入了電子標籤,24小時全球定位(也是一個老梗啊)。什麼都不說了,在國內你恐怕是找不到如此人性化的公司的。
可是有一天,寧靜突然被打破,一個標準的男聲廣播宣稱在辦公樓裡的80名員工,需要玩一個為時8小時的遊戲。當遊戲結束時,大多數人都會死,而如果按照指令行事的話,存活機率就會大大提高。第一個指令就是,在半小時之內,要死兩個同事。不管方式方法,只是要死兩個人,如果不照辦,就會有相應的懲罰機制。
怎麼可能會照辦,開玩笑呢?一個正常人,大白天的誰會相信這個惡劣的玩笑。
不過不相信歸不相信,還是有相應的徵兆,比方說大廈被莫名的金屬門和金屬窗完全封閉,電話線路,網絡信號全都不通,中央空調也停止運作。
這個時候就要提一下公司老大了,
營運長巴裡,他有軍隊的背景,處事強硬而明智,三言兩語就先穩定了大家的情緒。後面他還有重大戲份。
果不其然,半小時很快過去,那麼神秘的聲音隨機處死了4名員工,是2的雙倍。
看看這如同爆頭一般場面,就是引爆了身體裡的電子標籤(我都說了是老梗了)。
這一下子就炸鍋了,正所謂眼見為實,不見棺材不落淚。這一下子只能乖乖聽話了。
第二個指令隨之而來,比第一個殘酷的多,兩個小時之內要死30名員工,如果不照辦,就處死60個。
恐慌在人群中蔓延,部分人開始精神失控。
最終,所有員工們大致分為兩個陣營,
以巴裡為首的求生陣營,和以麥克為首的自救陣營。
隨著麥克的自救計劃失敗,而巴裡成功打開保安武器庫取得槍械,巴裡控制了形式。
並且他做出了計劃,通過一系列的篩選,例如孩子是否成年,年齡是否超過60歲,選定了一批處死的人選。雖然極不情願,但他堅信自己沒有做錯。
計劃尚未執行完畢,就被一些小意外所打斷,所有人都開始趁亂逃竄。
就在這個時候時間到,人數限制沒有達到,所以砰地一聲接一聲,死亡人數升到了60。
而第三個指令更是火上澆油,一個小時之後,擊殺數量最多者可以獲得存活,這真是神補刀。後臺還可以智能幫忙做統計。
這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一系列的擊殺,反殺,躲藏,追擊。
變態男,躲藏女,吸毒男,女主,還有路人若干,都一一死去。最後一輪PK,麥克不出意料地幹掉了巴裡。
巴裡臨死說到「你什麼都沒改變。」麥克回道「你也一樣。」
作為最後一個活下來的,麥克貌似通關,。並且見到了幕後黑手。
嗯,確實挺有氣場。至於麥克最後的反殺以及牢籠遊戲的意義我在這裡都不做劇透,每個人看完的理解應該都不一樣。
我個人想說的是,這部電影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粗暴。可就是這樣簡單粗暴,卻走出了一條另類的路線,幾乎不按常理出牌。而這一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你覺得一個角色可以活下來,然後他及其合理的被幹掉了。你覺得一個角色死定了,可是他有如神助的逃了。
除了劇情之外,多多少少也能夠發人深思,例如電影裡說的,科學需要實驗,科學即方法,科學即數據。理性可以認同,感性呢?科學尊重哲學嗎?還有就是,當規則崩塌時,當群體陷入絕境時,什麼樣的領導才是合格的呢?是個體大於群體,還是群體大於個體。我想在不同的情況之下這兩個答案都是正確的。複雜與矛盾也正是人類的魅力之一吧。
總之,這部電影建議可以觀看一下。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