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行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從2014年發展至今,短短五六年間,網劇市場已經從小步快跑的1.0時代進入類型化、專業化的3.0時代。
網際網路將人們的時間撕成一點點的碎片,倍速前進的市場環境也催生了一批「小劇種」風口,短劇、互動劇、迷你劇、豎屏劇紛至沓來。小成本、高概念、強類型的定位,既是創作者對內容領域的不斷更新與迭代,也是短內容大勢之下,劇集市場和長視頻平臺扭轉長劇疲軟的一線希望。
當然,新生事物的崛起,總是伴隨著各種聲音。但我們始終相信,形式只是外在,唯有那些真正引領潮流、代表趨勢以及創新、有價值的作品,才能在娛樂快消時代鎖定用戶的時間。
為此,我們推出深鮮企劃 ·「小劇種」專題,從多維度解讀劇集市場「新鮮物種」。
今天我們將帶來專題首篇,從時下風頭正盛的短劇崛起說起。
「餘歡水離開的第N天,想他。」
這個春天,相信深有同感的「當代社畜」,不止一個。號稱國產劇史上「最慘男主」餘歡水,從上線到下線只用了短短7天,卻完成了「被老婆罵、被鄰居罵、被上司訓、被同事笑話,出車禍、戴綠帽、被離婚、得癌症」等一系列酸爽操作。
一生當成一周過,與其說我們想念「餘歡水」這個人,不如說我們想念《我是餘歡水》這種劇。
12集「小而精」的體量,豆瓣8.4的開分、不勞觀眾倍速觀看的「良心」、會員7天解鎖全集的二次付費模式,現實文學改編的內容支撐、正午陽光強大團隊的背後操盤、愛奇藝短劇市場的超前布局……《我是餘歡水》行業內掀起的浪花,比起「人人皆笑餘歡水,人人皆是餘歡水」的情感漣漪,來得更有深意。
環顧整個劇集市場,《我是餘歡水》頗有短劇崛起「先遣部隊「之姿。在它完結之後,懸疑短劇《兇案現場》火速交接,同樣是12集,僅用來追查一件陳年大案。從目前優愛騰芒公布的第二季度待播劇片單窺見,《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樓》《白色月光》《餵食者協會》等一大批短劇也已經在路上。
12到16集體量的短劇,一直是歐美、日韓的主流款型,在國產劇市場也算不上新鮮事物。從近幾年來看,前有2015年出現的《盜墓筆記》,2017年播出的《無證之罪》,後有今年春節前乘電影熱度而來的《唐人街探案》,幾部試水之作均可圈可點,但始終難以挑起短劇大熱的行業狂歡。
為何到了「餘歡水」,事兒就成了呢?
行業大勢的「輪迴」
探究個中緣由,我們很有必要從國劇市場劇集長度幾番變革說起。
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產電視劇市場短劇風頭正盛,大部分現實主義題材劇集體量都在20集之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外來妹》僅有10集,卻涉及到內地、香港、廣東沿海三個地域文化層面的描述,轟動全國。1994年播出的《過把癮》只有短短8集,第一次將鏡頭專注地對準中國人的欲望和愛情,成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女人命運三部曲」之一的《籬笆·女人和狗》,講述了偏遠山村婦女棗花與命運抗爭的故事,也僅有12集。
當時的市場環境,這些劇集全然沒有預熱和宣傳,卻部部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時隔30年回頭再看,無論是《過把癮》中王志文每次出場必穿的時髦毛衣,還是《籬笆·女人和狗》中棗花提出離婚周遭人不解的指指點點,都精準切中那個時代的嚮往和痛點,鐫刻著強烈的時代影子。
中國電視劇市場從短劇向超長劇集的轉折,離不開長達84集的歷史大劇《三國演義》助推。1994年,這部由央視製作的「史詩巨製」,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算得上「四大名著」經典IP改編的鼻祖,粗略估算全國有5億觀眾收看,甚至在整個亞洲都掀起了一陣三國文化熱。此後,《水滸》《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等大批古裝電視劇佔據市場主流,大多體量保持在44集上下。
時間跨入新的世紀,國劇市場百花齊放,也催生了新的行業亂象。2006年,演員李保田發現其主演的《欽差大臣》注水10集,一紙訴訟將投資公司告上法庭,才由此揭開「注水劇」潛規則。
對於觀眾來說,好劇40集不夠,爛劇4集嫌多。注水劇的根本問題不在「長」,而在「臭」。情節冗長、故事拖沓、臺詞空洞,「戲不夠,感情湊」,注水劇像二鍋頭兌上白開水,失去了原有的醇香。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使然。
電視劇長,意味著銷售額就高,電視劇利潤分配體系促成制播雙方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共識下達成的默契。一邊是,電視劇製作方將劇情人為拉長,另一邊是,播出單位專挑注水長劇播放,增加廣告收入。雖然這些爛劇被觀眾罵得狗血噴頭,依然賺得盆滿缽滿。
「注水劇」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動輒七八十集的體量,令觀眾忍無可忍,只能倍速觀看或是棄劇。
到了2018年,視頻平臺長劇棄劇率已高達56%,用戶拉新頻頻觸及天花板,市場對精品短劇破局的呼聲越來越高。廣電總局也接連出臺整治措施,提倡電視劇、網絡劇的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特別是鼓勵30集以內的劇集創作。
幾方因素推動之下,《我是餘歡水》乘東風而至,時機之準很有標誌性意義。短劇崛起不單單是一個劇集類型的突圍戰,也是行業大勢下精品劇作的一次「輪迴」。
高成本的「試驗田」
何為精品劇,絕非單一形式上的「短」,更重在內容質量的「精」。
從開年的《唐人街探案》(12集)、《想見你》(臺版13集)到剛剛收尾的《我是餘歡水》(12集)、《鬼吹燈之龍嶺迷窟》(18集),這些20集體量之內的劇集,單拎出任何一部「注注水」,都有膨大到40集以上的潛質。關鍵的問題是,想不想「注水」。
業內人都知曉,短劇是一塊高成本的「試驗田」。以國產長劇作為參考,短小精悍的短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劇本策劃、籌拍建組、製作成本、劇集質量、版權售賣、營銷熱度、資金回款等方方面面都要按長劇標準執行,均攤到每集的成本反而更高。
短劇講究篇幅短小、題材新穎、內容精純、節奏緊湊。拿劇本來說,免不了精雕細琢,像《我是餘歡水》在改編網劇之前,這個角色已誕生10年,從短篇小說《末日降臨》到長篇小說《如果沒有明天》,再到繁星戲劇社推出11輪話劇都有出現,算得上一個成熟的現實主義題材IP。有原著內容作為支撐,才得以在短短12集內刀刀戳中家庭、夫妻、朋友、職場、學校、媒體等諸多社會痛點。
另一部令觀眾意猶未盡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原著小說17萬字,改編成網劇只有18集,單集平均信息量超過了8000字,是很多長劇的3到4倍。這樣的節奏自然讓觀眾不敢輕易倍速,或者乾脆棄劇。
從主創陣容上講,短劇想邀請明星大咖加盟,難度係數更高。一來,製作成本有限,片酬不好給;二來,拍攝周期短,演員付出的心力更多。而在營銷層面,長劇如果按最低標準40集來算,每晚播兩集的話,營銷的時間可以有20天,顯然更容易「攢人氣聚話題」,廣告植入周期也相對更長。
某種角度來說,一批精品短劇的出現,其著眼點並不在「利」字。比如網劇《唐人街探案》,從播出時間來看,實為電影《唐人街探案3》的「變相宣傳」,出品人陳思誠更大的野心在於打造「唐探宇宙」,而非網劇的利潤大小。再比如《我是餘歡水》,背後製作團隊是正午陽光+愛奇藝,「原生基因」高出其他網劇何止一大截,強強聯合打造「現象級」作品,洗牌現有長劇市場格局的用意不言自明。
也正是這些實力雄厚的頭部公司明裡暗裡地介入,讓「短劇也能講出好故事」逐漸成為了觀眾的共識。但從另一個層面看,受制於短劇利潤有限,對於腰部以下的中小型影視公司來說,試水短劇意味著承擔更多的風險。缺少成熟的商業模式,也將制約精品短劇的發展。
順應國際市場「風向」
放眼全球劇集市場, 近年大火的海外劇集也幾乎都是短劇。
中世紀史詩奇幻題材的《權力的遊戲》,最後一季僅8集;由馬修·麥康納與伍迪·哈裡森等主演的懸疑劇《真探》、科幻類連續劇《西部世界》一季通常在10集上下;在國內大火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致命女人》等劇集只有10集。
隔壁鄰居出品的韓劇和日劇,體量已穩定規範在12-16集之間多年。比如豆瓣評分9.2的《信號》、金南珠復出之作《迷霧》到近期熱播的《愛的迫降》《夫妻的世界》,這些或高甜或高燃,或懸疑或驚悚的劇集,都達到了口碑與熱度的雙贏。
說到核心的盈利模式,海外劇集也探索出各自不同的玩法。歐美劇集偏愛季播,一部劇一年播一季,每一季的結局都在不停的挖坑,但好在美劇體系已經很成熟,在劇集拍攝、演員檔期等方面都能順暢把握。日韓劇則主打周播,韓劇更是採取邊拍邊播,邊播邊寫的套路,根據觀眾口味及時調整劇情走向,確保收視和人氣。
但從國內已有的短劇來看,大多數是一錘子買賣,季播和邊拍邊播的模式幾乎沒有生存可能。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Q2季度,優愛騰三家視頻平臺都瞄準了短劇風口,劇集演員陣容均採用了「影帝老戲骨+當紅流量」的搭配模式,可以推測主演的單集片酬應該不低。
待播劇集包括:秦昊、王景春、任素汐主演的《隱秘的角落》,王千源、鹿晗、齊溪主演的《在劫難逃》,廖凡、白宇主演的《沉默的真相》,馮紹峰、文淇、範丞丞主演的《餵食者協會》,喻恩泰、宋佳主演的《白色月光》,鄧家佳、張新成主演的《迴廊亭》,段奕宏、大鵬主演的《雙探》,楊穎、郭濤、楊子姍主演的《摩天大樓》等。
於平臺而言,短劇的出現,將加速內容更新的頻率,「菜式多樣」也增加了「留客」的機率。與此同時,製作成本或購買版權帶來的壓力,也將促使單集付費模式的常態化。
於觀眾而言,從以前吐槽影視劇「注水」嚴重,到現在抱怨「劇集太短沒看夠」,此過程可謂身心愉悅。當然,短劇節省了時間成本,多了「菜品」可挑選餘地,也意味著額外花更多的「銀子」買單。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曾表示,「只有短劇才能形成付費的時代。」《我是餘歡水》恰如一枚深水炸彈,引爆了蓄謀已久的網劇行業變革。
結 語
在長劇棄劇率越來越高的今天,連續幾部短劇的成功,讓市場看到了這一類型在題材、模式上更多的可能性。
短劇熱,一方面成為行業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也對創作者提出更高要求。比照網劇《唐人街探案》單集過千萬元的製作成本,放在長篇電視劇中也是不可想像的,唯有這樣的投入帶來電影級的質感。影后周迅、惠英紅聯袂出演《不完美的她》,影帝王景春主演《隱秘的角落》,電影咖的加盟也將短劇演員陣容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短劇想持續保持這樣的水準,在劇集質量、品牌效應、盈利空間、製作模式等方面都面臨很大的挑戰。
具體課程內容,可掃碼領券收聽。
END
「幕後」發現大文化產業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