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是日本北陸最重要的大城市,更被稱為小京都,金澤是一座歷史文化豐富的城市,15世紀金澤曾處於佛教自治政府的控制,1583年,強大的前田家族取而代之統治金澤。因為沒有軍事目標,金澤並未受到多少戰爭破壞,它無數的歷史文化景點得以保存下來。金澤的景點很多,最有名的當屬兼六園。
兼六園
兼六園是日本三大名園的三甲之首,建於江戶時代,原來只是金澤城藩主的庭園,經歷代藩主的整修擴建,而成為一座美麗的回遊林泉式庭園。兼六園就是在前田家族盛極,而且統治最為穩定的時代孕育而生的文化標誌。
兼六園的名字取自於中國宋代詩人李格非所著的《洛陽名園記》,兼備李格非所提出的「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 這六大成為名園的條件,所以命名為兼六園。
兼六園從開始建造到完工共花費170餘年的時間。
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園內,設置了池塘、噴泉、瀑布、溪流等景觀,種植了松、楓、梅、櫻、等樹木、蘭、菊、燕子花、草坪等花卉,加上亭、臺、樓、閣等建築。
引種自琵琶湖的唐崎松造型十分優美,看著這些造型各異的唐崎松不由得想起《病梅館記》中「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的描述,這唐崎松自然能長成這曲折的千姿百態難怪會成為兼六園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唐崎松這種奇特的造型需要有木樁在水裡和陸地上支撐起來,才能維持這種美妙的身姿,並且在冬天不被雪壓垮,據說到了冬天唐崎松的雪吊亮起燈籠才最好看。
園中的旭櫻還在盛放著這讓我們很驚喜,地面鋪滿了飄落下來的櫻花花瓣,本以為已經錯過了櫻花季,我們不是專為櫻花而來,卻有櫻花帶來喜悅。
在園中又看到了「俳聖」松尾芭蕉的題詞碑刻,看來這位松尾芭蕉是位喜歡遊山玩水的主。
「霞之池」是兼六園裡最大的池塘,池塘周邊著名的景致足夠拍一套明信片。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就是「徽軫石燈籠」,與周圍的古楓樹、石橋以及池塘遠景構成的和諧畫面。
小巧秀氣的「七福神山」 就像一幅亭臺山水畫,用七塊天然石來象徵七福神,我從沒見過這麼袖珍的神社。
兼六園具有廣闊深邃的風光,又有精巧玲瓏的景致,不愧是日本三大園林之首,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別名勝。
金澤城
金澤城遺址和兼六園就隔著一條馬路。
始建於1850年的金澤城是日本氣勢最為雄偉的江戶時代城堡,也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所建造的最大的木製建築,被稱為「千榻之堡」。是江戶幕府諸方之首前田氏14代人的故居,1881年曾被焚毀,現存的大門重建於1788年。
現在金澤城的菱櫓、五十間長屋、橋爪門續櫓等景點是20世紀90年代以日本傳統建築的木造軸組工法按照原樣重新修建的。
金澤城的主要景點有護城河、石川門、大手門的遺址,重建地三十間長屋、五十間長屋、三之丸廣場、二之丸廣場、本丸園地等。
日本的「城」指的是城堡,因而城市不像中國那樣有城牆環繞。
東茶屋街
金澤有三大江戶時代延續至今的茶屋街,其中最大的是東茶屋街。從酒店出來,按照導航看東茶屋街並不遠,於是步行過去。
東茶屋街(東藝伎區)在淺野川北,整個街區由許多街巷組成,這些街巷建於19世紀初期,石板路邊排列著江戶時代的茶屋建築,均保留了木質門面,一層是紫紅格子窗,二層是遮雨棚。
這些茶屋原是藝伎招待富商巨賈之處,東茶屋街上至今有好幾座保存完整的藝伎館供遊客參觀,如今被選為重要傳統建築群保存地區,昔日的浪漫氣息被悉心保留,散發著格調高雅的古日本風情。
這裡還有茶屋改造而成的飲食店、雜貨店等,我們這個時候來已經天黑了,街上除了幾個像我們這樣晚來的遊客,所有白天開放參觀的場所都已經關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