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萊卡狗3
2020年初的大段可支配時間對於很多人來說都難能可貴,橫觀身邊和全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家都開始生活了,而印象最深的是義大利的社區陽臺音樂會,以及頂樓上電吉他演奏的Deborah's Theme,即激昂,又哀愴。
而我在這段時間裡也啃了一兩大部頭,以至於天真地以為在後面的正軌中也能如此靜心苦讀。其他的時間當然還是觀影佔用的居多,雖然不如前年用功,但是回看一下發現還是得償所願地補完了王家衛、庫布裡克、阿方索·卡隆和諾蘭,當然最讓我心滿意足的是楊德昌。
下面從10往top1排列,以及個人理由。
Top10 《地獄為何惡劣》(2013)導演:溫子園
沒有看過多少溫子園的片子,之前也是誤打誤撞,這片子裡對於執著電影仔的刻畫實在有意思,黑幫部分的血汁亂飆又真實又搞笑又殘酷,讓暴力回歸暴力,美學滾一邊去吧。但是導演偏不滿足於打打殺殺過眼癮,還要玩「何為電影」的嚴肅話題,的確信馬由韁且恣意。
推薦給對電影題材和形式有開放心態的觀眾。
Top9 《熱帶雨》(2019)導演:陳哲藝
新加坡的電影看得比較少了,該片在去年的第3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得了費穆榮譽最佳影片。東方人在熱帶環境中的表現的確是不一樣的視聽感受,記得梁文道在一次演講中講到過東南亞地區的華語文學,對於熱帶環境的描述在黃土地上是缺失的,雖然我們可能看過中文翻譯的熱帶環境,但那並非是中文文法的,更直接地就是不符合中國人思維的,但是用華語思維用中文寫的熱帶環境,那真的是難得的寶藏。
而且影片中描述的是更加隱秘的情感。另外影片的結構也工工整整,一個事件一個情節一場雨的轉承都明明白白,而不刻意。
Top8 《重慶森林》(1994)導演:王家衛
現在看這個片子的一大樂趣是找梗源。當然更多的是感嘆王家衛的風格實在無人如其右,看他的電影是樂趣,背他的臺詞是樂趣,還有一個樂趣是回憶周星馳模仿他的樂趣的樂趣。
當然他的片子最亮眼的是影像風格和看起來中二的臺詞,最走心的還是光怪陸離中孤獨患者相互拉扯的無力感。
Top7 《珍品》(2019)導演:讓·熱內
一如片名,可能是只有女導演能拍出的,美。
Top6 《城市夢》(2019)導演:陳為軍
此鏡一出……怕要被封……
這是去年等了很久的紀錄片,當然又是陳為軍,之前可能大多數人看過的是拍醫院婦產科大千世界的《生門》,其次是關注愛滋的《好死不如賴著活》。這次是「武漢市魯磨路人行道上一個簡陋的水果攤攤主、河南農民王天成」與城管大隊與國家政策的一段縮影式的溝通戰爭,一位經歷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人及其一家的生存難題,在古稀之際仍要面臨重大的人生抉擇。
當然最讓我有興趣的是武漢街道的人來人往,和王天成在鏡頭前表現出的表演型人格,當然更重要的是紀錄片導演如何拍片,那麼多有意思的事件怎麼在現場拍出這麼精準的鏡頭。
而且片中還驚現了bgm,這還是挺少見的。
推薦對社會問題無論是因為關心還是獵奇的朋友都可以看一看。
Top5 《麻將》(1996)導演:楊德昌
題為「麻將」,但是全片只有最後出現了幾秒鐘的麻將場景,其實說的還是主演四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功能,各種心計,不如主動撤退,但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
四人小團體利用張震的美色、小活佛的外形、紅魚的伎倆騙錢騙色,一個字「騙」,而四人中唯一一個卻格格不入,他不想騙。
麻將的確是東方智慧的產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麻將,曲終人散,沒有贏家。
推薦是因為它是楊德昌為數不多黑色幽默佔據大篇幅的電影,且看且珍惜,楊德昌的幽默太殘酷。
Top4 《我想結束這一切》(2020)導演:查理·考夫曼
終於有一部新片了。
最打動我的兩點,一是在倆人在大雪下的車裡念華茲華斯的詩,這個味道太難得,莫名感動;另一點是主角看著一切發生時的安心以及不安,對於時間流逝的感受每個人都會不同,於是共鳴則顯得彌足珍貴。
當然推薦這片的最大的一個目標是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該片呈現出的時間,片中的時間並非是線性的,也不是單線的,而是多個時間線混雜以及心理的多樣性表現。
當然除了訝異「電影還能這樣拍」之外,更應該佩服的是電影形式沒有脫離內容和情感。
人,是最重要的。
Top3 《金都》(2019)導演:黃綺琳
難得一見如此清新舒暢的港片。在我看來,片子其實是避免了絕大多數刻板的可能,相對比較真實地表現了人物的多面性,又展現了人物特點。相對於是說男主是媽寶,不如說是男主是絕大多數是男性的寫照。
而女主從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到漸漸覺醒,到無聲地堅決反抗,到出離,都極度地符合人物邏輯,而且這個邏輯是我喜歡的,感性與理性並行不悖的。
以都市情感和現代婚戀觀以及男女立場為主題的影片並不少見,國產片尤為如此,但是像這樣爭吵而不聒噪,反抗而不矯情的,確實會讓人更加傾心。
Top2 《陽光普照》(2019)導演:鍾孟宏
陽光普照。人們都太喜歡把太陽當作積極向上的象徵符號了,以至於忘記了紅太陽也是致命的。溫暖而又殘酷,父親對兒子的情感複雜得無以復加。
影片比較大的一個特點是夜晚的戲居多,很少出現白天的場景,而白天戲也偏冷,壓抑的氛圍營造得很一致。
全片唯一一場大雨像父親對小兒子的感情,掩蓋了所有的痕跡。上圖是最後上頂上父親說出真相後的一幕,兩人在山頂上絕望相擁,父親陰側,光打在母親臉上,多好的攝影,點出母愛總是直接的溫暖的那個,而父愛總在默默之處,甚至在黑暗裡。
難得的好片,華語片每年都能出幾部好的。
除大陸以外。
Top1 《一一》(2000)導演:楊德昌
有幸今年刷完了楊導的片子,心目中的第一當然非《一一》莫屬,心目中目前的華語第一當然也非《一一》莫屬,可能《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能與之相匹,當然,還是楊導的作品。
楊導的電影還是這種表現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屬上乘,楊德昌每部都如此統一地讓每個人物按照人物設定的性格,按照電影形式的要求,按照人物關係的邏輯,營造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以及無可奈何的傷感。
諷刺與悲哀都可以不動聲色,戲劇性可以不戲劇。
後來才知道,楊德昌在片場並不是個溫文爾雅的形象,與此相反,他是個追求極度完美的強迫症,要求極其嚴格,對演員,對各個工作人員,所以才會出現每部如此人物情感邏輯嚴謹的電影。
推薦給所有人,看完一定都會覺得,「我也老了」。
以上就是狗3的個人全年觀景TOP10。據說今年《好聲音》單依純把這首蔡琴唱給楊德昌的《給電影人的情書》唱火了,但是回頭聽來,還是蔡琴能唱出「給電影人的情書「的感覺,詞裡有故事,而單依純唱詞,詞只是發音的歌曲輔助,而蔡琴唱出的歌詞有內容,這大概就是閱歷吧。
今年有太多電影人的離世,眾多人中,最讓我唏噓的是金基德,前年有段時間全身心刷他的電影,每每驚嘆,卻又不理解他在《阿里郎》中近乎哀嚎的演唱,現在才明白他不被理解的苦楚,拋開或不拋開他所有的一切,他的存在,他為觀眾貢獻的藝術審美,為人們貢獻的反思,都不可不承認他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是不羈的,是大膽的,所以才是藝術的,值得敬仰的。
給電影人的情書,給逝去的,當然也給依然在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