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這麼一位有志者,羈留美國五年,衝破重重阻礙,最終回歸祖國,主持了「兩彈一星」的研製,奠定了中國軍事大國的地位。
他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傑出代表人物——錢學森,沒有他的成果與貢獻,中國不能這麼早直起腰板,成為真正硬氣的國家。
為了祖國赴美留學
錢學森的一生可謂歷經風雨。
錢學森出生於武昌起義兩個月後的上海,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動蕩不安。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使他從小就意識到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象,在他心中改變中國的意念便由此產生。
錢學森本是學習鐵路專業畢業,可偏偏當時戰亂紛紛的中國已經無法靠鐵路再來拯救。他意識到自己目前的力量無法使國民強大,要想抵禦外敵必須發展自己的先進技術。
經過努力他如願得以赴美留學,同時在心中暗暗許下了日後學成而歸報效祖國的偉大誓言。
在美國學習階段,錢學森得到了大名鼎鼎的馮卡門教授的青睞,他鑽研學習,勤勉努力再加上有幾分天賦,成為了馮卡門的得意門生。錢學森是一塊會發光的金子,走到哪裡都會發出自己的光芒。
也正因他的優秀耀眼,才有後面美國極力阻止錢學森回國一事。
出國容易回國難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這一喜訊傳到了錢學森的耳邊。他和妻子蔣英決定結束手上的工作後回國效力。
當時他的朋友金貝爾得知他要回國時,趕忙打了電話通報美國政府。他們認為錢學森掌握著美國軍方大量的軍事機密,他的歸國不僅是美國的重大損失甚至還可能成為美國的巨大威脅。
於是,他幾乎用顫抖的聲音在電話裡喊道「錢學森太有價值了!無論在哪裡,他都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千萬不能讓他回國。」
美國政府收到消息立刻著急了,扣留錢學森聲稱攜帶機密文件。更過分的是第二天美國各大媒體報紙都在報導此事,甚至直接污衊錢學森是「間諜」。
此番舉動並沒有打消錢學森回國的念頭,而是更加想迫切的回到祖國。
不久後更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1950年9月7日,美國人帶走了錢學森,直接被帶到了監獄被關押在此,受盡折磨。
妻子得知大事不好,趕忙向所有認識的美國朋友求助,在妻子和朋友的幫助下,才得以釋放,可怕的是他因此得了失語症。
接下來的生活更加困難,美國政府相當於把錢學森軟禁了起來。這段時光可謂是錢學森最黑暗、最低落的時刻,身邊唯一的安慰就是妻子蔣英,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錢學森才慢慢恢復了健康。
回國之路 危機重重
錢學森在一次吃飯時無意間翻到中國的一幅畫報,是陳叔通和主席坐在一起的照片。他看到了希望,寫了一封長長的求助信,巧妙的避開了美國人的監視,幾經流轉來到了總理的辦公桌上。
總理想盡辦法令人施壓美國釋放錢學森,通過努力,終於在1955年8月4日,被軟禁了整整五年之後,錢學森得到了回國的批准。
1955年9月17日下午錢學森帶著家人登上了開往中國的郵輪,可是美國人哪裡願意這麼輕易的就放過錢學森,在郵輪上也安排了特工,可見錢學森的回國之旅不會這麼平靜。
錢學森乘坐的是美國郵輪,一旦下船可能隨時會有生命危險。慶幸的是錢學森在回國之前就收到父親錢鈞夫的電報:「望小心保重,沿途勿登岸。將託人在邊境車站接你。」
在這次旅途中無論別人怎麼勸說,錢學森堅持不離開船半步,後來,錢學森才得知父親根本沒有發這份電報,而是外交部擔心錢學森的安全,特意以父親的名義叮囑他。
1955年10月8日,對於錢學森來說是永遠難忘的一天,他終於擺脫危機回到祖國的懷抱。
回國後的錢學森,一心投入國家事業
錢學森深切的了解到飛彈擁有飛機無法替代的速度與性能,它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國防武器。
在得到支持後迅速成立研究院,選出人才編撰教材親自授課,培養新中國第一批飛彈人才。後來克服重重困難研製出了中國第一枚火箭,被命名「東風一號」,這無疑是振奮了全國人民的心。
隨後自主研發的「東風二號」也研製成功,可就在發射時意外發生,火箭發射失敗了,再加上外界的言論給了錢學森重大打擊。
慶幸的是錢學森並沒有因此氣餒,而是重振旗鼓,更加全身心投入研究,終於在1964年騰空而起發射成功。
可外國的飛彈發射的更遠並且可攜帶核彈頭,這些成功在外國人眼裡毫不起眼,受盡嘲笑。
錢學森依然身負重任,在一次次努力中,終於在不久後,研發的核飛彈能準確的命中目標,成功發射。
錢學森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明明在美國金錢地位名譽都有了,可是他依然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懷著一顆為國效力的赤子之心,成為了中國傑出的科學家。
他這一生淡泊名利,學術上一絲不苟。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錢學森一直勤勞儉樸,專心研究,用親身經歷和實際行動告訴大家不忘艱苦奮鬥,為國盡力。
如今中國的成功離不開錢學森的付出,我們中華人民因為有了他而驕傲自豪。
古人曾說過「位卑未敢忘憂國」,如今我們身處21世紀和平時代,應該抓住機會學習更好的知識與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建設祖國,為國爭光,更好的報效祖國。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