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小巧,抗戰時期敵後情報人員使用的「情報鋼筆手槍」,昨天被一名退休馬將軍遺孀張老太太整理將軍身後遺物時發現。
日前,在臺灣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精美小巧,抗戰時期敵後情報人員使用的「情報鋼筆手槍」,昨天被一名退休馬將軍遺孀張老太太整理將軍身後遺物時發現。這名已故將軍抗戰時從事敵後情報作業多年,他和妻子已經兩度報繳槍彈,這次將軍的遺物意外現身後,將軍夫人也拿出來報繳。
高齡八十歲的馬將軍遺孀張老太太,回想這把槍時,紅了眼眶,臉上顯露思念先生之情。她說,先生於民國三十多年來臺後,與她相識成婚,四十幾年時,先生因當初抗日有功,晉升陸軍少將,曾任職副軍長職務,後於民國六十二年因病辭世。
老太太說,民國五十四年時,先生曾經自己報繳一把手槍,隨後政府又配發給一把步槍,當先生過世後,步槍曾用來打獵,不久因兒子要出國念書,認為槍枝放家中並不好,便將槍枝報繳,當時還因此領了五千元。
這幾天張老太太在整理馬將軍以前留在床底下的一隻大木箱時,想起先生昔日同僚曾告訴兒子,馬將軍生前曾有一把鋼筆手槍隨身。經翻查,果然在一個印有「勤儉建軍,節儉儲蓄」的信封袋內,找到一把鋼筆手槍與48發子彈。
所謂鋼筆手槍,顧名思義,是一種偽裝成鋼筆形狀的手槍。我們經常可以在間諜小說,比如007中見到特務使用這種奇詭的武器。在今天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依然可以看到展出的鋼筆手槍,大多是解放後從國民黨特工人員手中繳獲來的。
從收藏品到特工武器
不過,最初,這種武器並不是為間諜設計的。最早的鋼筆式手槍出現於19世紀,是俄羅斯製造的一支前膛槍,頗為笨重。鋼筆手槍變得輕巧是裝填無煙發射藥的現代子彈出現後的事情。它的口徑和體積都因此大大縮小。就像我們對這種奇妙的武器會感到有趣一樣,二十世紀前期,鋼筆手槍常常被一些大人物作為防身武器,屬於武器與藝術品的結合,更類似一種收藏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各國特工機關紛紛看中這種武器的隱蔽性,於是,大量的鋼筆手槍被生產出來,並提供給特工人員使用。
這中間生產量最大的是英國哈頓式毒針鋼筆槍。這是英國諜報部門MI9的高級技術軍官哈頓少校發明的秘密武器之一,這種貌似鋼筆的武器只有一顆針狀子彈,採用壓縮空氣發射,為了增強威力,針上塗有劇毒。開始,哈頓設計這種武器是為了幫助戰俘營中的英軍俘虜脫逃,但隨著德國佔領軍不斷傳說毒針鋼筆槍的可怖,法國抵抗組織主動找上門來,要求英國大量提供這種近距離殺敵利器。英國不但將其提供給法國抵抗組織,也將其大量空投到南斯拉夫,成為狄托部下遊擊隊的秘密裝備。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種典型的鋼筆手槍是怎樣工作的。哈頓式鋼筆手槍在外殼上有一個小按鍵,其實是手槍的扳機。口徑很小的槍管同鋼針子彈一同隱藏在鋼筆外殼中。扣動扳機,會造成壓縮空氣擊發部件工作,由彈簧將一個汽缸活塞向前推動,活塞急劇壓縮前方空氣向直徑很小的前部汽缸中擠壓,而將鋼針射出。這種武器可以重新裝彈,單獨被其射中一般不會致命。但是英國人在針尖上塗抹了毒藥後,就成了致命武器。不過,這種鋼筆手槍曾被德國繳獲,於是,根據這個原理,德國人很快研製出一種可以射出鋼針的香菸式手槍,也塗有毒藥,供其敵後活動的人員使用。
美國方面也不甘落後,1942年6月13日,美國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僅僅六個月,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下建立了針對國外的情報機構戰略情報局(OSS),即今天中央情報局的前身。這個部門由綽號「野牛比爾」的威廉·多諾萬(WilliamJ. Donovan)上校領導,在二戰的情報活動中十分活躍,這個部門不但和蔣介石政府聯手,建立中美合作所等諜報合作機構,也曾經派遣杜倫上尉等到延安和冀中與共產黨取得聯繫,尋求合作可能。OSS的研究發展部發明了大量用於特工戰的秘密武器,包括無聲手槍、火柴盒相機、自殺藥物、致幻劑、用蝙蝠攜帶的微型燃燒彈等,也曾研製多種型號的鋼筆手槍供前線特工使用。據說,連著名作家海明威都參加過這些武器的研製。
二戰中曾因在希臘和巴爾幹地區的傳奇活動而聞名的美國戰略情報局特工哈裡斯·丹德拉凱斯(HeliasDoundoulakis)在他的著作《間諜是怎樣煉成的》中描述,對當時活動在德國佔領區的美國特工而言,最為青睞的隨身武器是.38口徑手槍,手榴彈和鋼筆手槍。
「超級毒刺」
我國的這種鋼筆手槍,最初來源於德國,十分罕見,僅僅由北京和重慶警方各收藏一支。這兩支德制鋼筆手槍,都是來自毛瑟廠,造型精美別致,配有華貴的裝飾,不似供間諜使用的武器,而更像一種禮品。我國從清末開始,就大量從德國毛瑟工廠進口武器裝備,例如,1934年,為國民政府擔任軍事顧問的法爾肯豪森將軍從中斡旋,中國曾從德國進口一千多萬馬克的巨額軍火物資,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毛瑟廠。著名的「駁殼槍」,其實就是毛瑟式手槍的別名。據推測,這些鋼筆手槍或為當時德國廠商贈送的禮品。
如前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OSS曾與中國情報機構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並向中國提供過大量相關物資,也包括「蠍子」、「毒刺」、「超級毒刺」等鋼筆手槍。這些武器除了在抗戰中有所使用外,在解放戰爭和解放後,也廣泛為國民黨特工所使用。這些特工失手時,有一部分鋼筆手槍即為公安部門所繳獲。今天我國保留下來的鋼筆手槍,大多數來源於此。這位馬將軍使用的鋼筆手槍,如果像報導所說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後使用,很可能就是那個時代的遺物。由於「蠍子」和「毒刺」都是不能重新裝填的一次性武器,這支帶有48發備用子彈的鋼筆手槍,很可能是一支「超級毒刺鋼筆槍(Super StingerPen Gun)」。
鋼筆手槍射程很短,一般在十米左右,威力不足。需要使用這種防身武器時,特工往往已經處境艱難,大多來不及動用它,所以實戰中鋼筆手槍真正的戰例反而不多。
今天,美國伯勞曼公司依然公開生產多種鋼筆手槍,延續使用「毒刺」系列的名稱。不過這種槍已經不再是為了間諜活動服務,而是提供給個人作為防身武器。這種一次性單發手槍售價1000-1500美元一支,在美國可以依據聯邦法律合法擁有。但這種槍的結構決定其發射前必須先折成一定角度,和普通手槍一樣進行射擊,所以,已經不具備特工武器的隱蔽性和突然性。
饒有趣味的是,這種精美的武器往往成為兼具防身功能的收藏品。不但這位國民黨的將領收藏它,解放軍中也不乏對其愛不釋手者,甚至不惜違反紀律暗中收存。
有一位海軍軍官的兒子就曾描述他父親接觸這樣一支鋼筆手槍的經歷:
一次,艦隊政委休假回家了,父親找到政委的警衛員,用自己攥的3發子彈(當時很多官兵都有自己攥的彈藥),換一次射擊。為什麼哪?原來,政委有一支繳獲的鋼筆手槍,(射程好像只有幾十米,具體的我記不清了),由警衛員保管,父親垂涎已久。再三纏磨下,警衛員答應了,帶父親去了一個無人的小院子,教父親要領後,站在一邊讓父親射擊,並再三提示鋼筆後面不要對著人。父親擊發後,竟然發現手裡的槍不見了,驚出一身冷汗,還是警衛員有經驗,在父親射擊的立足處,往後走了3米左右,果然發現一個新起的小土包,從土包裡找出了那隻鋼筆手槍。原來,那支手槍是特務專用的,由於做成了鋼筆的模樣,沒有握柄借力,所以憑藉後坐力就滑出手了。
這支鋼筆手槍今天的下落不得而知。
看來,喜歡這種小巧靈活武器的心情,對哪一方的軍人都是一樣。
馬將軍其人
值得一提的是,從這篇新聞報導的內容,還可以大致推測出這位收藏鋼筆手槍的國民黨將軍到底是何人。
從報導中可以看出,這位將軍姓馬,屬於國民黨系統,解放戰爭後逃到臺灣。他的職位較高,曾在抗戰中到敵後活動。同時,他應該與軍統局或後來的保密局關係密切,因為當時OSS援助的特工器材均由軍統接收,如果這位將軍與軍統局無關,很難在抗戰中使用這批物資中的鋼筆手槍。最後,他應該是在1973年去世。
符合這樣條件的人並不多。完全吻合的似乎只有一位,那就是原「忠義救國軍」總司令馬志超。
馬志超,國民黨陸軍中將,字承武,陝西省華陰人,早年生長於甘肅,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一期,分在步兵科第四隊,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他是軍統局中罕見的黃埔一期生。1934年,因戴笠的軍統局缺乏軍事人才,經胡宗南推薦,在八十師任團長的馬志超進入軍統局,並被戴笠設法調動為西安市警察局局長。負責監視張楊等西北將領。
但是馬畢竟出身於軍旅,對特工屬於外行。在西安期間,他將軍統局明暗兩套系統放在一起辦公,結果西安事變發生時被一網打盡,以至於事變後軍統方面幾乎無法得到當地情報。因此,馬一度被追究責任關押,抗戰開始後被釋放並回到軍中任職。1943年,馬被戴笠調到皖南敵後,擔任特務武裝「忠義救國軍」總指揮。1948年6月調任南京國民政府第一交通警察總局副局長,指揮由「忠義救國軍」改編的交警總隊。後隨國民黨敗軍退到臺灣,歷任國民黨軍第十九軍軍長,「大陸工作發展研究室」主任等職。馬於1973年9月4日病逝於臺北市,有子女九人,分別定居於美國、瑞士、香港、臺灣等地。
從這些信息來看,馬曾擔任軍統方面的職務,並在抗戰期間到敵後活動,有條件獲得鋼筆手槍作為自衛武器。同時,其經歷和卒年也與文章相符。所以,馬志超很可能就是這篇新聞中提到收藏鋼筆手槍的國民黨將領。唯一有所出入的是馬志超最終軍銜為中將,而非少將,與其遺孀回憶有所出入。
關於鋼筆手槍,還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冷戰時期,從克格勃特工學校畢業的學員,都有機會得到一件防身武器。這類武器通常是造型小巧的手槍,一般有三類可選:鋼筆手槍、口紅手槍和暗藏在直腸中的一種單發手槍。
結果,「伊萬」(男性特工)無一例外選擇鋼筆手槍,「燕子」(女性特工)無一例外選擇口紅手槍,卻無一人選擇第三種。
電影裡,我們很難想像相貌堂堂的007忽然取出這樣一支武器來和對手作戰。
現實中,特工們顯然也覺得雖然自己做的是「髒活」,但是用這樣的武器,還是太不體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