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國內的整體疫情已經全面好轉,大家也都在逐步恢復正常的生活。但是,回頭看這次疫情,我發現,在面臨災難的時候,職業、收入、經歷、層次好像都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在災難面前表現的,恰恰還是人性。
我寫這個稿子的誘因,是曾經引發深層次討論的中篇小說《北京摺疊》。如果說《北京摺疊》是通過科技手段摺疊空間,讓人性在故事中滲透。那這篇《摺疊2020》想寫的,就完全是人性的摺疊-----被疫情限制在不同局限空間中,人性的顯現。
疫情下的三層摺疊:
第一層摺疊,是這次疫情中,全力以赴的一線醫護人員和患者。
全國各地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有4萬多,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有1100多萬。我不想用奮不顧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些詞,來形容他們,這些詞太乾澀、太形式。
但實際情況是,醫護人員可能是這次感疫情中,感染和傷亡比例最大的職業,也是這期間最辛苦和休息最少的職業,沒什麼冠冕堂皇的修飾,但這是最真誠的人性。
當然,與最辛苦、最勞累相對應的是,這期間醫護人員的活動空間。醫院、方艙、隔離病房、ICU,小小的空間承載了眾多的醫護與患者。與其他人相比,他們活動的平均空間是最狹窄的,但他們的心胸與心靈是最寬廣的。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雖然,我不信佛。但是,這些有限的小空間,短短的時間內,卻承載了各種喜怒哀樂、生離死別、人間百態。至少在這個時候,每個小空間都當得起一個小世界。
第二層摺疊,是絕大多數人。
幫不上忙,但不添亂。宅在家裡各種無聊,追劇、看書膩了,就自娛自樂,創造了某個時間段內,最豐富自娛方式的紀錄,讓老外各種目瞪口呆。
當然,宅在家只是第一表象。剩下的還有,比如遵守規則,特別是嚴控下的規則。
少出門、戴口罩、不聚會,嚴格遵守出入居住地規則等等。
雖然,時間長了,大家也非常憋悶,甚至很多人都開始懷念、呼籲996了。但遵守規則,成為了疫情期間,絕大部分人的底線。
比起一線人員,第二層摺疊的人,活動空間和平均空間,都要大一些。在情況和規則的允許下,可以逛逛超市買東西、公園透透氣。
比較中庸的摺疊。
第三層摺疊,也是被大家深惡痛絕的摺疊層。
遠的,有武漢臨封城前加緊跑路的潛在病毒攜帶者;
中的,有橫跨千裡,去湖北接刑滿釋放母親的女兒和前女婿;
近的,則有不帶口罩、不聽規勸、自覺高中國籍民眾一等的澳大利亞籍「跑步女」,和確認有症狀,卻罔顧其他人安全,隱瞞病史,從美國飛回國內的移民女。
當然,還有在國外發財,出事卻跑回國內,還抱怨沒有國內不給完全免費醫療的。
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除此之外,開車衝撞社區監測人員,故意用體液等各種方式潛在傳播病毒的混帳,也在這個摺疊層。
對比其他兩層,這個摺疊層的人,既有企業高管,也有販夫走卒,有文化學歷頂尖的,也有目不識丁的。
但這些人,卻有一個共同點,自私的人性。
雖然,他們用各種手段,在疫情期間獲得了更大空間和心理上的自由,卻遮掩不了自己狹隘的心靈。
篇幅所限,不做贅述,簡單分層,拋磚引玉。
文章沒有展開舉例,是因為疫情期間各種例子數不勝數。原因、細節也不盡相同,大家可以把例子對號入座。
而《摺疊2020》,也肯定不止我寫的人性這一方面,包括《摺疊2020》的各國眾生相、《摺疊2020》的企業眾生相、《摺疊2020》股市金融的各種熔斷、《摺疊2020》的體育(奧運會、歐洲杯、美洲杯、NBA)、《摺疊2020》風口上的豬等等。
有時間,我會單獨列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