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歌故事|歌曲《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這條大河是時代,也是歷史...

2020-12-23 騰訊網

2018年,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一年一度的「漫步經典」系列音樂會,開幕演出中來自英國的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帶來了多部經典作品,演出最後,樂團奏響了熟悉的樂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雄勁的前奏過後,優美的旋律從舞臺溢出,觀眾席間無論男女老少都無法抑制、不假思索地隨之哼唱,臺上的音樂家帶著感動的表情演奏完了整首樂曲……

一首能夠流傳的歌往往展示著一個時代的風貌,留存著一段動人的歷史。《我的祖國》因電影《上甘嶺》而誕生,但歌中所表達的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的真摯情感,使之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文旅中國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聽他為我們講述《我的祖國》和他的故事。

喬羽近照

「希望電影沒人看了,歌還有人唱」

電影《上甘嶺》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取材於真實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敵我雙方動用了10萬餘兵力,鏖戰43天,激烈程度在戰爭史上實為罕見,這場戰役也徹底改變了朝鮮戰場的形勢。

電影《上甘嶺》海報

「為電影《上甘嶺》插曲寫詞時,我才29歲。接到任務時,我正在贛東南、閩西一帶原中央蘇區體驗生活、搜集素材。」喬羽回憶,「為了拍好《上甘嶺》,製作團隊費了很大的心力。我問導演沙蒙希望這首歌是什麼樣的,他的回答很痛快:希望將來這部片子沒人看了,這首歌還有人唱。」

為了給《上甘嶺》寫歌詞,喬羽輾轉來到長春,一遍又一遍地看《上甘嶺》的樣片。雖然沒有去過朝鮮,喬羽卻對志願軍戰士有著深入的了解。「抗美援朝打的是坑道戰,戰士們憋在坑道裡長達一兩個月,基本不能活動,前線衛生條件差,但再難熬也不能上來,因為制空權在敵人手中。」喬羽說。

「上世紀50年代是到現在我還一直嚮往的年代。剛剛獲得解放的國家,經歷了那麼多戰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大家都很高興,希望自己的祖國、生活能夠好一點。想法雖然單純,但在那個時候的中國,確實隨時隨處能感受到勃勃生機,你會覺得天是那麼藍、地是那麼肥沃,心裡只覺得揚眉吐氣、喜氣洋洋。我想,上甘嶺的戰士應該也是懷著同樣的心情走上戰場的。」喬羽說。

喬羽構想的是一首抒情歌曲。在他看來,影片已經講述了戰鬥,歌曲如果還是這個風格,沒有反差、對比,效果不會太好。「早年辦報,經常深入採訪傷病員,我明白戰爭一定是殘酷的,但我想寫一首不殘酷的歌,我希望這首歌能夠表現出戰士們在身處殘酷的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時,所表現出的鎮定、樂觀和從容,也希望美好的東西能夠讓大家對未來更有信心。」喬羽說。

然而,動筆寫起來,喬羽卻深感自己給自己出了個難題。「我想走另外的作詞路子,但是又沒有思路,一晃過去了10天還是沒寫出個樣子來,心裡別提有多著急了。」喬羽說。

有一天,喬羽因為寫不出詞便去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籃球場轉悠,那天下著大雨,雨點打在臉上,讓喬羽忽然想起一件事情。「去中央蘇區江西搜集素材時,經過長江要乘坐輪渡過江,兩個小時才能到對岸。那段時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山東濟寧人,家離黃河很近,黃河給我的印象是『泥糊塗場』,但長江卻完全不一樣,水很清、帆很白,而且在那之前我從未見過南方的水稻,第一次看到那漫天遍野、綠油油的稻田,讓我非常震撼。」喬羽說。

「萬裡長江」還是「一條大河」

有了創作靈感,《我的祖國》的歌詞一氣呵成,喬羽最先寫下的句子就是「一條大河波浪寬」。

詞寫好後,喬羽立刻拿給沙蒙。「沙蒙人很好,那時候,他幾乎每天都要到我屋裡來一趟,來了又不催我,我知道他著急,但他看我不吭聲,也沒有要給他看詞,就又走了。」喬羽笑著說道。沙蒙拿到詞後,一聲不吭地坐了半個多小時,盯著稿子看,這讓喬羽很忐忑。過了一會兒,沙蒙拍了下大腿,說:「就是它了!」

然而,到了第二天,沙蒙又拿著稿子來找喬羽。「他只問了我一個問題,就是稿子裡的『一條大河』是不是長江?我回答說是,這就是我對長江的印象。他當即反問,既然是長江,為什麼不用『萬裡長江波浪寬』或者『長江萬裡波浪寬』,顯得更大氣、更有氣勢。」喬羽回憶,「我也很慎重地考慮,好久沒吭聲。最後我說,長江雖長,但在全國範圍內,沒有見過長江的人很多,如果寫萬裡長江,那麼不在長江邊上甚至沒見過長江的人會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親切感。而且從對祖國的感受來說,無論你來自哪裡,家的附近總會有一條河,寄託著你的喜怒哀樂。只要想起家,就會想起那條河。沙蒙思考了一會兒,又拍了下大腿,還是那句話:『就是它了。』」

歌曲《我的祖國》曲譜

「為了挑選歌手,沙蒙找來了二三十位會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後來我推薦了郭蘭英,郭蘭英唱過後在場的人都拍手叫好。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好音後,第二天,電臺便向全國播放了這首歌,那時候《上甘嶺》還沒有公映。」喬羽說。

《我的祖國》就這樣從1956年被國人傳唱至今,國家的樣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代的潮流不斷更迭,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仍然在這一條大河流淌的旋律中回憶著與祖國母親的溫情、感受著同為中華兒女的自豪,以至於每一次哼唱都會眼角帶淚、嘴角帶笑。

2020年10月24日《中國文化報》推出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刊,

第5版刊發特別報導

《這條大河是時代,也是歷史,

更是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責編:蘇丹丹

相關焦點

  • 歌曲《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這條大河是時代,也是歷史,更是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2018年,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一年一度的「漫步經典」系列音樂會,開幕演出中來自英國的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帶來了多部經典作品,演出最後,樂團奏響了熟悉的樂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雄勁的前奏過後,優美的旋律從舞臺溢出,觀眾席間無論男女老少都無法抑制、不假思索地隨之哼唱,臺上的音樂家帶著感動的表情演奏完了整首樂曲……一首能夠流傳的歌往往展示著一個時代的風貌,留存著一段動人的歷史。
  • 歌曲《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這條大河是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我的祖國》因電影《上甘嶺》而誕生,但歌中所表達的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的真摯情感,使之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文旅中國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聽他為我們講述《我的祖國》和他的故事。
  • 《我的祖國》永遠讓人熱淚盈眶,來聽聽這首歌創作背後的故事
    《我的祖國》的詞作者喬羽2019年元宵晚會上,90歲高齡的歌唱家郭蘭英再次唱響《我的祖國》近日,新華社聯合知乎發起「你好中國·問答70年」活動,首席提問官胡歌發出第一個提問,邀請知友們參與討論:「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有沒有一首歌,讓你聽了就熱淚盈眶?」眾多網友不約而同選擇了一首歌——《我的祖國》。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難忘的記憶,封存在內心深處。
  • 《時光的旋律》首映,和周深走進《我的祖國》背後的故事
    文/小七追劇站《時光的旋律》第二季宣布定檔,十六首歌,十六位嘉賓,十六個故事,即將在大家面前呈現。在首映式上,官方播放了《時光的旋律》第二季中的一個篇章,周深與《我的祖國》背後的故事。接下來,我們跟著周深一起走進《我的祖國》背後的故事。
  •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詞作者原來是一位抗美援朝戰士
    1953年,文化部和全國文聯共同開展對1949年至1953年間群眾歌曲的評獎活動,經過由下而上的推薦,從4年間全國發表的萬餘首歌曲中,評選《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為一等獎。然而,這首歌的詞作者究竟是誰?當時並沒有人知道。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 《我給祖國唱首歌》:點亮歌曲誕生背後的歷史時刻
    這些讓人感動又難忘的畫面,都來自一部名為《我給祖國唱首歌》的紀錄片,在今年國慶節期間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尋找五首愛國歌曲在當下的傳唱故事,點亮歌曲誕生背後的歷史時刻」,秉持這樣的宗旨,這部紀錄片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呈現《我和我的祖國》、《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愛你中國》、《我的祖國》、《歌唱祖國》這五首傳唱度極高的愛國歌曲。
  • 《我的祖國》歌曲創作背後的故事
    2020年是建國71周年,當我們在國慶節一起演唱《我的祖國》歌曲時,一定很想知道這首優美、開闊、充滿著陽剛之氣的歌曲背後的故事。在金秋十月讓我們重溫《我的祖國》歌曲創作背後的故事。《我的祖國》是《上甘嶺》電影的主題歌。這首歌唱出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主義的氣概。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
  • 難忘今宵、讓我們蕩起雙槳…詞作家喬羽:藝術家應是有兩個翅膀的大鵬鳥
    「不論在什麼時候,我都要去表達這個時代人民大眾心底最美好的感情」  問: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您也曾說「每個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歌」。的確如此。從《詩經》到《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詩歌,有著其獨有的特徵、表現形式、精神風貌。請問您是如何在歌曲中表達時代的?
  • 志願軍戰歌背後的故事
    1951年4月5日,中國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五一勞動節示威遊行時唱歌的通知,正式稱這首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這首氣勢磅礴的歌曲響徹朝鮮戰場,響徹祖國大地,激勵著志願軍英勇殺敵,鼓舞著全國人民踴躍支前。回望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美國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輯安等地進行轟炸和掃射,炸毀建築物、工廠、車輛,炸死炸傷中國平民,襲擊正常行駛的商輪。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
    【人民日報編者按】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熱情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中宣部近期組織專家遴選了100首優秀歌曲,現將目錄公布,供廣大幹部群眾、音樂工作者和愛好者欣賞、學習和傳唱。
  •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郭蘭英《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是由郭蘭英和中國歌劇舞劇院合唱團演唱的一首歌曲,於1959年錄音。收錄於中國唱片集團公司1984年1月1日發行的專輯《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獨唱選》中。此歌曲也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它不僅獲得了1989年第一屆金唱片獎,更是成為了人民群眾心中愛國主義歌曲的翹楚之作。
  • 抗美援朝金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怎樣煉成的
    1954年4月1日,《人民日報》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歌名,再次發表。同年,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中國文聯舉辦的「三年來全國群眾歌曲評獎」中,一等獎評選出了9 首歌曲,其中就有《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為了給作者發獎,有關部門輾轉查找,幾經周折,終於尋找到了詞作者麻扶搖。
  • 抗美援朝歌曲:受訪者最愛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和《我的祖國》
    當年那些振奮人心的歌曲,至今依然在傳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你會如何紀念抗美援朝」調查顯示,受訪者對彭德懷、黃繼光、毛岸英、邱少雲、楊根思等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印象深刻。有關抗美援朝的歌曲,大家最喜歡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和《我的祖國》。今年有多部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電影,51.1%的受訪者表示必須支持,37.1%的受訪者表示口碑好的會去看。
  • 《我的祖國》的創作:受毛澤東關注,導演要求這首歌能夠經久不衰
    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經授權請勿複製粘貼和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這個國慶節最火的歌曲是《我的祖國》,你知道這首歌的來歷嗎?讓我告訴大家吧!因此電影不僅要得拍得好,對歌曲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導演沙蒙的壓力也非常的大。為了創作出優質的歌曲,沙蒙導演決定選用著名作詞家喬羽和作曲家劉熾。
  • 檔案君|耳熟能詳的旋律,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我鬥志昂揚的時候我還聽國際歌。  在中國,也有眾多膾炙人口、直擊人心的紅色經典歌曲。抗日戰爭背景下的《黃河大合唱》體現了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英雄氣魄;抗美援朝背景下的《我的祖國》在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中展現了樂觀深沉的愛國情懷;新中國萬象更新背景下的《歌唱祖國》則詠唱了全國各族人民攜手共建美麗祖國的豪邁情懷。這些歌曲都成了久久傳唱的經典。
  • 檔案君 | 耳熟能詳的旋律,鮮為人知的故事
    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發表在《新青年》第一期 這是一段足以讓聽者熱淚盈眶的華章。有網友評論:當我意志消沉的時候我就聽國際歌。當我鬥志昂揚的時候我還聽國際歌。在中國,也有眾多膾炙人口、直擊人心的紅色經典歌曲。
  • 大嘴「對話」龍應臺:《我的祖國》不是只有「大河和稻浪」
    近日,一段龍應臺女士在香港大學演講時,全場合唱《我的祖國》的視頻引發了大家的關注。龍應臺女士應邀在港大做「一首歌,一個時代」的主題演講,現場提問港大副校長周偉立「啟蒙歌曲是哪首」,得到的回答是《我的祖國》。
  • 那些年我們傳唱過的愛國愛黨歌曲
    《我的祖國》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創作於1956年,最初給這首歌定名為《一條大河》,發表時歌名被改成《我的祖國》。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為歌曲原唱。影片《上甘嶺》反映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激烈的一次戰役,這首主題歌唱出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主義的氣概。  《我的祖國》是一首讓人永遠動情的歌,對海外遊子更是這樣。《我的祖國》的靈魂是鄉戀,「一條大河」是祖國的象徵,是歲月的象徵,是友情的象徵,是人生的象徵,只要屬於這條「大河」裡的故事,它就會永遠的流動。流動,便是「故事」永遠不老的吟唱。
  • 導演找劉熾給《我的祖國》譜曲劉熾:這歌詞對不住偉大的抗美援朝
    每到節日,特別是國慶節,《我的祖國》就到處響起,往往聽得人熱淚盈眶。這首經典的歌曲,旋律抒情又激昂,歌詞深情又上口,穿越這麼多年,成為一代經典。大家都知道《我的祖國》這首歌,原本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它的誕生,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 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創作背後的故事!
    電影《上甘嶺》: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嶺戰役中,在激烈的戰鬥間隙,狹窄的坑道內裡,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微弱的聲音對衛生員王蘭說:「小王,請再給我唱唱《我的祖國》吧……」望著指導員那乾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蘭眼含熱淚,深情地唱起了《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