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地道戰》《小兵張嘎》,走一趟老電影裡的紅色之旅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1963年上映的劇情片《野火春風鬥古城》,講述了抗戰時期,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在敵人內部進行鬥爭的故事。電影的背景華北某古城,是以河北保定為原型。無獨有偶,《敵後武工隊》也以抗戰時期的保定清苑縣一帶為背景。楊沫《青春之歌》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是北平,但其第二部的前六章寫的是發生在定縣(定州)的事。1963年上映的《小兵張嘎》改編自徐光耀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地在白洋澱。1960年上映的電影《紅旗譜》中的朱老忠,以宋洛曙烈士為原型,宋洛曙是蠡縣宋家莊人,當地有高蠡暴動紀念館和蠡縣宋洛曙故居……

近些年,紅色旅遊人數大幅攀升,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測算,2019年全國紅色旅遊出遊達到7億人次,佔國內出遊總人次的11.16%。近日,記者按著家喻戶曉的老電影,在保定走了一趟紅色之旅。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1966年元旦上映的電影《地道戰》,到2012年已經創下了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生動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戰與日本侵略者鬥爭的景象。

冉莊地道戰遺址。馬振 攝

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保定清苑縣還保留著冉莊地道戰遺址。1939年麥收過後,日本侵略者來到冉莊村,村民以冉莊村十字街為中心,順著東、西、南、北大街挖成4條幹線地道,再延伸出24條支線,直通村外和周邊幾個村,戶戶相連、村村相通,長達32華裡。地道裡,村民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

現在去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有20萬平方米,仍保留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且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地道3000米、各種巧妙的地道口32個。2010年9月,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館對外開放,展出大量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文物和圖片,如當年民兵挖地道的工具、作戰武器、繳獲的日軍武器,抗日烈士遺書等。近年來,冉莊地道戰遺址每年吸引遊客超100萬人次。

狼牙山,這座英雄的山,連同五位壯士的英名,傳遍大江南北。如今,位於易縣的狼牙山風景區,已成旅遊勝地,遊客來此,除了飽覽險峻風光,更仿佛穿越時空,又看到了近80年前的壯烈一幕。

狼牙山夕照。於正萬 攝

1958年上映的電影《狼牙山五壯士》,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1941年9月25日,八路軍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戰士為掩護主力部隊、群眾安全轉移,擊退敵人5次衝鋒,最後彈盡糧絕,縱身跳下萬丈懸崖。葛振林、宋學義身負重傷,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以身殉國。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認識一個加拿大人,那就是白求恩。1977年正式上映的人物傳記電影《白求恩大夫》,根據周而復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白求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為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故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白求恩最後的時光是在唐縣度過的。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陳玉恩 攝

在唐縣黃石口村村北,有一個四合院,是白求恩逝世的地方。1939年10月,日寇發動了「冬季掃蕩」,白求恩帶領戰地醫療隊活躍在抗日前線,在給傷員作手術時,不慎刺破手指導致感染,11月12日不治犧牲。位於唐縣縣城以北2公裡的鐘鳴山下,有一座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紀念館內藏品豐富,有珍貴歷史圖片235幅,實物近百件,詳細介紹了白求恩的一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老電影《地道戰》《小兵張嘎》中的「壞蛋」們,你還記得誰?
    《地道戰》這部電影是任旭東導演執導,朱龍廣、張勇手、劉江等領銜主演。這部電影是一部經典的革命老電影。《地道戰》主要講述了1942年的時候,日寇侵略了冀中平原地區,偉大的中華兒女不願意屈服於日寇的鐵蹄,奮起反抗,大家一起團結起來共同抗日。高家莊的人民志願抗日,大量民兵利用當地地形作戰。整個電影熱血沸騰,也讓我們明白了侵華戰爭對於中國的傷害有多大。
  • 《小兵張嘎》老滿叔,《地道戰》高老忠,47歲英年早逝讓人惋惜
    No.1提起《小兵張嘎》中胖墩的爹老滿叔、《地道戰》裡高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高老忠,許多老觀眾一定記憶猶新,但如果說起王炳彧這個名字,大家一定覺得很陌生,甚至從未聽說過:「王炳彧是誰?」「『彧』字怎麼讀?」王炳彧就是《小兵張嘎》老滿叔、《地道戰》高老忠的飾演者。
  • 他是《地道戰》中的高老忠,《小兵張嘎》中老滿叔,可惜47歲就去世了
    ▲點擊上方關注 「老電影的那些事兒」從70年代走過來的觀眾,我想大家都不會忘記當年著名的「三戰影片」吧?
  • 鉤沉|抗戰老電影裡的保定故事
    《小兵張嘎》電影劇照。[閱讀提示]跟保定有關的老電影有很多,而且大多是紅色經典。《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野火春風鬥古城》,這些影片反映的都是發生在保定的抗戰故事,故事原型在保定,影片拍攝也在保定。熟悉的旋律,縈繞耳邊;熟悉的鏡頭,印在心頭。一部部紅色經典電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記憶。
  • 贈票 兒童劇《小兵張嘎》&《小兵張嘎•幻想曲》
    演出時間:7月2日-17日贈票場次:17日19:30《小兵張嘎》活動細則見文末
  • 驚豔全球的中國木偶肢體劇《小兵張嘎·幻想曲》即將「兵臨」鄭州!
    論經典指數論突破指數驚豔全球的中國木偶肢體劇《小兵張嘎
  • 老電影《小兵張嘎》裡的「羅金保」
    國產兒童題材電影中,成年人的形象往往生硬、臉譜化、概念化,如無所不能的老師、教子無方的父母等,久而久之,這類人物得不到小觀眾的認可。而在北影廠1963年出品的經典兒童故事片《小兵張嘎》裡,成年人的形象就塑造得相當成功,這也是此片成為建國後最優秀的兒童電影的重要因素。我最喜歡片中張瑩飾演的「羅金保」。
  • 《奇襲地道戰》上映,戰爭場面震撼升級,對老《地道戰》有繼承
    文/馬慶雲8月7日,電影《奇襲地道戰》正版視頻平臺上映。這部電影因為老《地道戰》的原因,而備受期待。《地道戰》、《地雷戰》和《小兵張嘎》等抗日題材的電影,曾是一代人的經典記憶。這批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作品,曾被反覆放映,甚至於可以說,老影迷們全都看過,乃至於看過無數遍。正因如此,這部《奇襲地道戰》才被很多老影迷也異常關注。對於這部新版的《奇襲地道戰》而言,它對老版《地道戰》是有繼承的,同時,也有自己的開拓,但依舊應該指出,老版當中的很多精髓味道,在新版當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丟失。
  • 《奇襲地道戰》上映,戰爭場面震撼升級,對老《地道戰》有繼承
    文/馬慶雲8月7日,電影《奇襲地道戰》正版視頻平臺上映。這部電影因為老《地道戰》的原因,而備受期待。《地道戰》、《地雷戰》和《小兵張嘎》等抗日題材的電影,曾是一代人的經典記憶。這批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作品,曾被反覆放映,甚至於可以說,老影迷們全都看過,乃至於看過無數遍。
  • 愛吾老|小小偵查員——電影《小兵張嘎》
    國家開放大學為老年學員精心打造「樂學敬老」的精神家園,特別開設「愛吾老」專欄,為您推薦一批宣揚孝老敬老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書籍、歌曲,讓老年學員在「樂學」中,充分體會到以學養老的精神享受,提升生活幸福感。
  • 老電影《小兵張嗄》——當今中老年對往昔的追憶
    《小兵張嗄》這部電影,我小時候看過多次,很喜歡嘎子。那時,還學著電影裡的鏡頭做小手槍,別在腰裡神氣十足,張嘎因其英氣與嘎氣,已成為新中國幾代人童年記憶中最燦爛的一部分。  影片中,嘎子的奶奶為了保護八路軍戰士老鍾犧牲了,為了替奶奶報仇,嘎子加入了八路軍。
  • 小兵張嘎裡的演員今昔對比 你能認出來嗎?
    小兵張嘎的全家福小兵張嘎一部在我們幾代人記憶裡深藏的老電影,只要輕輕一點馬上就能燃起記憶的大火,嘎子的調皮勇敢,胖墩的憨厚樸實,英子的聰明伶俐,老鬼子龜田的兇狠殘暴,胖翻譯的笨拙可笑,還有嘎子奶奶,老忠叔,羅金寶
  • 《小兵張嘎》主演竟然是個惡魔!
    來源:超級低俗圖片這位老人估計沒幾人認得出來,他就是著名的紅色電影《小兵張嘎》中的嘎子飾演者安吉斯
  • 《小兵張嘎》主演竟是個惡魔?
    圖片這位老人估計沒幾人認得出來,他就是著名的紅色電影《小兵張嘎》中的嘎子飾演者安吉斯。安吉斯,內蒙人,他的父母都是從延安出來的老革命,一九六二年,崔嵬籌拍《小兵張嘎》時,於藍(江姐飾演者)向崔嵬推薦了安吉斯,從此誕生了一部影響幾代人的"經典"影片《小兵張嘎》。
  • 重溫經典老電影《小兵張嘎》,讓我們致敬先烈!
    來自全市的四十多位小學生和家長們,在經典老電影《小兵張嘎》的熒幕再現,以及分享人哈爾濱音樂廣播主持人琳琳老師的精彩講解中,重溫了那段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艱苦歲月,致敬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抗戰精神。賞析分享會上,經典老電影《小兵張嘎》片段的播放,讓大家了解到嘎子的親人被日本侵略者殺害,變成孤兒的他投身革命隊伍,並經過戰爭的磨鍊,如何從一名莽撞的少年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八路軍小偵察員。
  • 《鐵道遊擊隊》、《小兵張嘎》並非不能翻拍,至少要有原著的精神
    作為幾代人心目中的經典,像《地道戰》、《鐵道遊擊隊》、《小兵張嘎》這樣的老電影,曾經是很多人最美好的記憶。革命浪漫主義的表現方式,讓這些作品以文藝的、熱忱的方式,在充滿人情味的同時,表達了鮮明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難忘童年的小人書,連環畫《小兵張嘎》賞析
    1963年,電影《小兵張嘎》上映。這部電影作品,即使放在今天看也毫不遜色。其精彩程度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作。在那個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它一年又一年地在全國各地的影院和部隊、海島、工廠、鄉村獻映,幾乎延續到了80年代。又過了若干年,又再次登陸全國各地電視臺輪播。
  • 記得老電影《小兵張嘎》中胖墩嗎?曾與嘎子摔跤,成年後境況怎樣
    上個世紀後半段,我國曾拍攝了一些經典兒童電影,比如《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雞毛信》《三毛流浪記》《英雄小八路》等等,那時候的許多童星,比如《閃閃的紅星
  • 張一山曾為拍《小兵張嘎》吃盡苦頭:每天光著腳跟著他們跑
    有時候自己正在大街上走著,經常有拄著拐棍的老大爺突然停下來,對著自己大喊:劉星!所以他表演的時候,也只能經常光著腳跟著嘎子哥跑。他為了讓自己吃下飯去,就把又鹹又辣的辣椒油拌到大米飯裡吃。可見當時的條件相當艱苦。
  • 老少通吃的紅色經典,《小兵張嘎》星光燦爛背後,卻是內心的傷痛
    《小兵張嘎》是傳奇但並不神奇,面對這部影片表現出的誠意,現在的抗日神劇應該感到汗顏。這部影片中,對於殘酷環境的真實刻畫,各位藝術家們精湛的表演,都給我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再有給偵察員老鍾書送飯,不能從大門出去,只能從家裡的暗道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