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上映的劇情片《野火春風鬥古城》,講述了抗戰時期,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在敵人內部進行鬥爭的故事。電影的背景華北某古城,是以河北保定為原型。無獨有偶,《敵後武工隊》也以抗戰時期的保定清苑縣一帶為背景。楊沫《青春之歌》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是北平,但其第二部的前六章寫的是發生在定縣(定州)的事。1963年上映的《小兵張嘎》改編自徐光耀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地在白洋澱。1960年上映的電影《紅旗譜》中的朱老忠,以宋洛曙烈士為原型,宋洛曙是蠡縣宋家莊人,當地有高蠡暴動紀念館和蠡縣宋洛曙故居……
近些年,紅色旅遊人數大幅攀升,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測算,2019年全國紅色旅遊出遊達到7億人次,佔國內出遊總人次的11.16%。近日,記者按著家喻戶曉的老電影,在保定走了一趟紅色之旅。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1966年元旦上映的電影《地道戰》,到2012年已經創下了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生動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戰與日本侵略者鬥爭的景象。
冉莊地道戰遺址。馬振 攝
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保定清苑縣還保留著冉莊地道戰遺址。1939年麥收過後,日本侵略者來到冉莊村,村民以冉莊村十字街為中心,順著東、西、南、北大街挖成4條幹線地道,再延伸出24條支線,直通村外和周邊幾個村,戶戶相連、村村相通,長達32華裡。地道裡,村民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
現在去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有20萬平方米,仍保留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且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地道3000米、各種巧妙的地道口32個。2010年9月,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新館對外開放,展出大量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文物和圖片,如當年民兵挖地道的工具、作戰武器、繳獲的日軍武器,抗日烈士遺書等。近年來,冉莊地道戰遺址每年吸引遊客超100萬人次。
狼牙山,這座英雄的山,連同五位壯士的英名,傳遍大江南北。如今,位於易縣的狼牙山風景區,已成旅遊勝地,遊客來此,除了飽覽險峻風光,更仿佛穿越時空,又看到了近80年前的壯烈一幕。
狼牙山夕照。於正萬 攝
1958年上映的電影《狼牙山五壯士》,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1941年9月25日,八路軍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戰士為掩護主力部隊、群眾安全轉移,擊退敵人5次衝鋒,最後彈盡糧絕,縱身跳下萬丈懸崖。葛振林、宋學義身負重傷,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以身殉國。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認識一個加拿大人,那就是白求恩。1977年正式上映的人物傳記電影《白求恩大夫》,根據周而復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白求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為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貢獻出生命的故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白求恩最後的時光是在唐縣度過的。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陳玉恩 攝
在唐縣黃石口村村北,有一個四合院,是白求恩逝世的地方。1939年10月,日寇發動了「冬季掃蕩」,白求恩帶領戰地醫療隊活躍在抗日前線,在給傷員作手術時,不慎刺破手指導致感染,11月12日不治犧牲。位於唐縣縣城以北2公裡的鐘鳴山下,有一座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紀念館內藏品豐富,有珍貴歷史圖片235幅,實物近百件,詳細介紹了白求恩的一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