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一杯,可以慰風塵;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
旅店,不僅僅是一個可以提供臨時住所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一份情感的歸宿,是可以作為「家」的地方。
可能你們覺得我說的很玄幻,在如今這個社會,那還會有這樣的地方。
宣傳噱頭我信,顧客痛點可以有,但是如果說真的存在,不是吧?
一切皆有可能。
在吉林就有這樣的一個旅店,已經存活了24年。
之所以說是旅店,是因為無論從功能和裝潢都符合這兩個字。
唯一有些不同的是這裡只有女性可以入住,還可以免單。
「以前兩塊錢,現在五塊錢;有錢就交,沒錢就拉倒」
這個是二娘的說法,這個旅店的主人。
一個68歲的婦女,給人感覺就是潑辣不好惹的樣子。
這樣的性格塑造背後一定有一段往事。
20多年前,二娘先離婚後下崗。
沒有經濟來源的她先是支了個煙攤,而幾年後在這棟樓房裡買了一套兩居室,打算留給18歲的兒子做婚房。
另外也瞅準了一個機會,女人找工作的很多,但是旅店卻很少。
她想著乾脆開一間女子宿舍。
1996年,這個旅館正式開張,一開始定價是一塊錢。
後來隨著人越來越多,漲到了2塊錢,最後漲到現在的五塊錢一晚。
裡邊的東西都是明碼標價的。
燒一壺熱水1塊錢,用一次洗衣機2塊錢,帶鎖的柜子十塊錢一個月,給沒有棉襖穿的工人一件舊棉衣20塊錢。
二娘的這種性格,也是在這期間一步步根深蒂固的。
因為你不潑辣和威嚴,在這裡鎮不住場子,特別是夏天,這麼多人嗚嗚泱泱的,摩擦和糾紛少不了。
你要是沒有氣勢,早就鬧翻了。
除了威嚴之外,對於這些女人的關懷,才是關鍵。
二娘雖然嚴厲,但是對待這些人是真的好,還主動帶著她們出去找活兒幹。
沒有錢的可以免費住。
這個旅店有故事,是因為這裡的每個女住客也有自己的故事。
一.
今年77歲的劉某是這所旅店裡最年長的人,同時也是住的時間最長的。
已經斷斷續續有20年的時間。
這是個苦命人兒。
早前老伴去世之後,為了還債,她不得不選擇來城裡打工。
而這所旅店就是她的第一個落腳處。
她幹過工地上的活兒,挑磚抬石灰。
也曾經在附近的飯店打零工,從早上4點到深夜,累得直不起腰,能掙到十塊錢。
這裡不但是她的住宿點,更是她在外的家,見證了她的這些年經歷。
二.
今年64歲的阿清,同樣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她是淨身出戶,而她沒有做錯什麼,只是為了逃離那個家暴多年的老公。
這裡是她的「家」,是她的晚年。
二娘對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畢竟這麼多年了,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大家都很苦,都有自己的經歷,都明白,不會有人問起傷心事。
但是變化,二娘也能夠感覺出來。
以前人最多的時候,基本上都住滿了,現在卻是很蕭條。
產生這種變化是很好的。
因為這裡的女人大部分是遭受家暴或者是來城務工的婦女。
人少了,說明生活好了,要麼人們不再外出務工,要麼就是有了更能夠滿足自我需求的住所。
女人的地位在不斷上升,面對家暴知道維護自己的權益。
離婚之後,說三道四的言語也越來越少。
缺舟:
但是為什麼她們還會在這裡呢?
因為孩子
這兒所住宿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婦女,家庭壓力比較大,孩子結婚成家,生了孩子上學。
不都是一筆筆支出麼,看著孩子兩口子忙活,自己不出點力,怎麼行?
她們想的很簡單,現在出力,等到以後幹不動了,就去找孩子讓他們給養老。
這種住宿環境,她們的家裡人是不知道的。
畢竟現在農村的房屋都粉刷的很漂亮,但是這種旅店雖然知道很乾淨,但是畢竟年歲太長了。
這樣的思想很樸實,也很現實。
為了孩子忙忙碌碌,覺得自己有所付出,最後可以依靠兒子。
所以希望有些不孝子真的要好好體諒母親的苦心,不能因為媳婦的幾句吹風,就否定了母親多年來的付出。
雖然說不論多好的關係,最好不要住在一起,因為新舊衝突的很厲害。
但是你面對這樣的母親,這樣的想法,你真的能狠下心麼?
很無奈,但這就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婦女最真實的思想寫照。
可以不理解,但是需要尊重。
因為牽掛
二娘開的旅店其實是有男子宿舍的,只不過一開始是女性較多的。
大約十年前才有了男子宿舍。
而在這兒男女關係也不是避諱的,甚至還有意撮合。
有些成了對繼續住在這裡,不過更多的是搬了出去,還過得挺不錯。
只不過也有些人已經不抱希望,因為在她們的觀念裡與其找一個打自己的男人,不如自己將苦熬過去。
對於這種現象,二娘一開始是反對的,怕會有人被騙錢,不過後續看見這麼多成功的,也就覺得還可以。
因為習慣
這個是最可怕的。
這些女人她們在城裡,但是卻不屬於這裡,她們的心也不在這裡。
買賣的利益關係而已,這裡唯一的念想就是掙錢。
所以習慣在這個宿舍裡,這裡就有著她們的生活。
有很多人離開之後也會回來住一兩天,覺得在這兒睡得踏實。
後記
不過也有人離開之後就斷了音信。
這也很好,畢竟留在這裡的女人都已經操勞半生。
講述她們生活的並不是臉上的皺紋,而是滿身的病痛。
她們是以前社會的縮影,也是我們珍惜如今美好社會的一份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