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由重慶市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委託作家李喬亞創作的長篇小說《最後的58天》正式面市。該作品以渣滓洞監獄兩牢房為軸心,刻畫了渣滓洞集中營大屠殺慘案前58天的生活。其中,「獄中八條」的誕生過程被藝術化地融於作品中。
據介紹,長篇小說《最後的58天》歷經4年時間打造,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截取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1月27日大屠殺慘案這一特殊時段。以渣滓洞集中營為軸心,緊扣最後58天時間裡的營救與抗爭、努力與失敗、陰謀與罪行等監獄內外故事,呈現出共產黨人及其他各色人物在生死考驗的最後關頭的精神狀態、心境行為。
「我在創作之初,內心非常忐忑。因為紅巖革命歷史題材的各類文學藝術作品已經琳琅滿目,不乏經典巨構之作。」該書作者李喬亞認為,小說的創作雖有先天性難度,也有另闢蹊徑的巨大空間,「我們希望在新老作品之間形成異曲同工式的有機承接與活性延續。」
李喬亞透露,全書著力挖掘還原具體的時代與環境中血肉豐滿的個性生命,「煎熬」這一關鍵詞貫穿整個作品,但始終沒有偏移「信念與氣節」。努力通過人性本真與情感世界的描述,使作品富有生活厚實度與較強的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對史料的深入研究,重慶市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與作者達成共識,藝術化地通過獄內外鬥爭的經驗、教訓與智慧型人物的前瞻性反思與憂患,折射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警示與思辨。以犧牲在渣滓洞、白公館革命志士在生命最後一刻向黨總結出的八條意見(即現「獄中八條」)為例,作品進行了藝術性地記錄。李喬亞稱,「作為書中的一場重頭戲,我用黨員之間私下交換意見、談心、最後逐步形成討論稿的段落描寫,增強它的思辨性與現實意義。」
「紅巖,是重慶的一張名片。」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編研室主任劉和平說,反映白公館、渣滓洞革命先烈鬥爭事跡的文學作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題材廣泛。該館一直致力於將歷史研究和文學創作有機相結合,推動名社會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的風尚形成。「推出《最後的58天》,就是希望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注入新的正能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