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名大V發文透露,撰稿人、《今晚80後脫口秀》寫手賴寶突發心梗去世。他是《今晚80後》脫口秀主持人王自健創作團隊的核心成員,代表作有《賴寶日記》、《人生何處不尷尬》、《生活就是北京時間最後一響兒》等。
7月20日上午,他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傳開。紅星新聞記者也隨後核實到這個消息。
他的最新一條微博內容停留在7月18日,他寫道:「活著活著,夢想竟然變成了欲望……」
20日早晨,著名書畫家何鐵生在社交平臺發文悼念好友,「半個多月前你搬到上海去之前我就跟你說,走之前也沒有好好聚一下,這不怎麼對…你說,沒事兒,我還回北京呢大部分時間和工作內容都在北京,哈哈別搞得跟生離死別似的…」「可,沒想到,這一切竟是這麼突然!絕對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
熟悉《今晚80後脫口秀》的人都熟知賴寶的名字,代表作:《賴寶日記》《人生何處不尷尬》《生活就是北京時間最後一響兒》。賴寶,本名楊小星,做過政府職員、編輯、記者等工作 、脫口秀段子寫手。
很多網友對於這則消息感覺到意外和震驚,賴寶的社交帳號一直保持著更新。在他的最後一條微博中,丁香園回應透露了賴寶去世的死因:突發心梗去世。
而在7月8日,
39歲的前媒體人江波
(微博@「吳尊家的寶」)
在突發疾病去世
劉德華、吳尊、姚晨
發文悼念!
眾多媒體同行大V的朋友圈證實
江波是因突發「心梗」去世
心梗來勢兇猛,死亡率高,
一旦發病易導致心肌大量缺血死亡,
且不可恢復。
第一時間識別心梗症狀,並撥打120,
是心梗救治的關鍵一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從醫20多年來,做過8000多例心臟手術,他工作時有個習慣:每次手術後都會仔細詢問患者,身體有哪些變化,哪些症狀在手術後改善了、不見了……
問得多了,他便總結出一系列讓人意外的心梗發作及心肌缺血症狀。
《生命時報》採訪張健主任,梳理出8個你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
8個你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
心梗的典型症狀是胸骨正中間或中間偏左的地方出現心絞痛,有瀕死、壓迫感,可持續5~15分鐘或以上,還有人伴有出汗、噁心等。
但有時心梗也會出現不典型症狀。
張健說,雖然很多症狀現在還不能從醫學理論上作出很好的解釋,但患者手術前後症狀的明顯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它們與心肌缺血間存在相關性。
多數患者發病前1~2周就會露出蛛絲馬跡,如果你的身體也出現以下表現,不妨多個心眼,考慮是不是心梗或心肌缺血所致。
牙痛
1
一名來自長春的患者,起初只是經常出現左下頜牙痛,在口腔科檢查多次,都找不到原因。
之後發現是心肌缺血引起,只要牙痛一發作,含服消心痛,一兩分鐘就緩解。後來做了手術打通了血管,從此牙痛消失。
張健提醒,牙痛,尤其是牙痛部位確實存在牙病時,特別容易誤診漏診,帶來更大危害。因為出現牙病後,牙醫多會建議拔除,而拔牙所使用的麻藥有收縮血管作用,會令心肌缺血狀態雪上加霜,嚴重時可導致猝死。
出現短時間的牙痛,通常持續3分鐘左右,並在1周內反覆發作,勞累、激動時常常加劇,就要懷疑是心梗。
當心梗高危人群出現牙痛,應先排除心臟問題。
臍周疼痛
2
某天清早,老高出門遛彎,一回來就開始肚子疼,主要集中在肚臍周圍,且越來越重。到醫院急診,醫生高度懷疑是心絞痛,後經冠脈造影,確診右冠脈100%閉塞。
經過血栓抽吸治療,心肌供血恢復,老高的臍周疼痛也消失了。
上腹痛可能是下壁心肌梗死的症狀。一些胃腸道功能障礙,如腹痛、噁心、嘔吐等,尤其與活動相關時,要考慮心肌缺血,應及時就診。
胸口束縛感
3
胸悶是常見的心絞痛症狀,除此之外,一些奇怪的胸部不適,也可能預示心梗問題。
張健說,有名患者一直反映胸口有束縛感,就像被纏了一圈透明膠帶。排除肺部問題後,在心內科檢查發現,實際是心血管堵塞導致心肌缺血所致。經過針對性治療,束縛症狀消失了。
當出現胸部不適,尤其是伴有面色蒼白、冷汗、噁心、憋悶感等,更要考慮急性心梗。
左上肢無力
4
孫先生平時開車很多,在一次駕駛時突然發覺左側肩膀和左上肢又酸又麻,脹得難受,握著方向盤卻使不上勁。
按摩沒用,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等查了一圈也沒發現什麼,最後他在心內科找到了問題,右冠脈50%狹窄。考慮到左臂症狀一直無法緩解,孫先生選擇做支架,進行血運重建,術後,症狀果然沒有了。
而像孫先生這樣,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酸脹、無力的患者,很多最終都發現是心梗所致。
突然變懶,乏力
5
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中比較常見。他們常常沒有其他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嗜睡、犯懶、乏力不想動。
如果無法查出其他原因,需警惕「無痛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建議到心內科就診。
肩胛骨疼
6
一位女性患者,總說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在排除了類風溼之類的問題後,機緣巧合地檢查了心血管,發現還是心血管問題。治療之後,疼痛也隨之消失了。
當出現肩膀疼、後背疼,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時症狀加重,休息後緩解,也要懷疑心梗。
雙耳突聾
7
老黃是一家公司的經理,工作累,應酬多。一次突然失聰,只左耳殘存一點聽力。又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體檢,老黃查出心臟冠脈堵塞,積極治療後,血運恢復,左耳聽力竟然也恢復了。
張健說,這種情況並非個例,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中,不少都出現了聽力下降或雙耳嗡嗡作響,這些症狀在術後都有緩解或消失。
腳底疼痛
8
一位山東老人因急性心梗發作入院,放入支架後,老人告訴張健,他過去走一會兒路就腳底生疼的問題,居然沒有了。
另一位患者在開通血管後也反映:「以前走路就像走在蒺藜上,走一步挪一步,疼得滿頭冒汗。做完手術,馬上沒事了。」
張健說,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心臟報警的途徑有時也是千變萬化的。
張健補充說,除上述表現外,如頭暈、頭痛、嗓子痛等,都可能是心肌缺血在報警,老年人尤其不能忽視。
來自心內科醫生的救治提醒
心梗搶救要闖三道關,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運送,三是醫院救治,其中患者這關尤為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提醒,如果懷疑有人心梗發作,一定要做好四件事:
1. 讓患者就地坐下或平躺
不可隨意搬動、扶起患者,同時避免患者情緒激動。
2. 立即撥打120
懷疑有人突發心梗,正確的做法是第一時間撥打120等待救援,而不是自駕或打車去醫院。
自己送醫有很多弊端:首先,隨意搬動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動,會提高院外死亡率;其次,送去的醫院可能沒有心梗救治能力,即使有能力,也可能因沒做好人員、設備和床位的準備,而延誤救治。
3. 謹慎服藥
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懷疑心梗時,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藥物;但如果沒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況,最好不要隨便給病人服藥。
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吸氧,實在沒有氧氣,就把窗戶打開。
4.合理心肺復甦
患者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時,可進行心肺復甦。如果患者還有心跳和呼吸,心肺復甦反而會增加室顫風險。
到了醫院後,家屬一定要信任醫生,並配合醫生工作,儘快手術。
鍾南山院士16年前曾突發心梗,
如今保持健朗!
他的這些話,
每個人都該聽聽!
如今已83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看上去身體健康,精神飽滿。但實際上,此前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鍾南山院士自述曾在2004年因透支太厲害,突發心肌梗死,家人及時發現並送醫,最後放了一個支架。
十幾年過去了,鍾南山院士身體依舊健康,這和鍾南山院士對自我的管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他也曾在許多公開場合,談過自己關於疾病與長壽的一些觀點,來告訴大家,如何預防疾病。
———
一半疾病問題都出在心理上
2015年鍾南山院士在一次講座中講到,人體健康五大決定因素,內因是父母的遺傳,大概是15%。外因就是社會環境,佔到10%,另外是自然環境,佔到7%。醫療條件越來越好,也佔到8%。但是最最重要,特別是都市中的人還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佔到60%。此外健康還有六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早防早治、綠色環境。
一切不利的影響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人一旦產生壞情緒,一方面可造成身體耗氧,另一方面通過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跳增快、血管收縮,會導致一些重要器官供血、供氧不足,特別是大腦和心肌缺氧。
而且有人統計過腫瘤病人的死亡率,結果顯示,大概1/3是治療不行死亡的,1/3是過度治療死亡的,而另外1/3則是嚇死的。
科學家發現,每一個人血液裡有白細胞90多億,其中50億是特別能戰鬥的抗癌細胞,人體一天可生成3000個癌細胞,但多數人都沒有得癌症,就是因為癌細胞剛出現時就會被及時殺滅。其中,主要殺滅腫瘤的細胞就是NK細胞,一有腫瘤細胞出現,就有許多個NK細胞將腫瘤細胞殺死。但是當情緒處於低潮時,而且經常是很內向、很抑鬱,NK細胞分泌系統功能被抑制,從而降低了它們的殺傷作用,為什麼相當多的腫瘤病人精神狀態有問題,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但是情緒確實是很重要的原因。
———
運動與吃飯一樣重要
2020年4月14日,鍾南山院士在一次與前中國女排隊長惠若琪視頻連線中分享了自己對於運動的看法時強調:運動應該像吃飯睡覺那樣成為生活中必需的一個成分。這也是鍾南山院士到現在這個年齡還能堅持那麼大量的工作的原因,他表示必須要每天進行體育運動。
鍾南山院士年輕的時候喜歡競技體育,在1959年全運會400米欄比賽中雖未得到冠軍,但是打破了當時的全國紀錄。在年紀大了以後他雖然很少參加競技體育,但一直堅持做點安全的運動,體育活動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習慣。
鍾南山院士也鼓勵大家堅持體育運動。「堅持運動,一般在30或40歲,鍛鍊與不鍛鍊,感覺沒那麼明顯,但當你50或60歲時,你會感覺不一樣。當然,在我這個年紀,會有一個更明顯的區別。」鍾南山坦言,在他的生活中,體育鍛鍊對他的健康和事業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鍾南山院士表示年輕的時候喜歡跑步,也喜歡打球,喜歡很多體育運動,後來年紀大了,還是堅持跑步、快行、健身等運動。」鍾南山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根據實際的情況,我喜歡在室內騎自行車做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室內健身等體育運動。」
———
想健康就要先學會呼吸
在《鍾南山健康訪談錄》一書中,鍾南山介紹,我們每個人都會呼吸,但懂得正確呼吸的不多。我們從小就受教導要挺胸收腹,又時時刻刻要應付精神壓力,以致肌肉繃緊,呼吸加快。但是,現代人大都是「胸式淺呼吸者」,主要用肺的中部和上部呼吸。除了音樂家、歌唱家和一些運動員以外,幾乎無人知道在吸氣時應讓腹部擴張。
不妨觀察一下嬰兒是如何呼吸的,嬰兒的呼吸又深又緩,腹部起起伏伏。隨著年齡漸長,通常不知不覺地就捨棄了這種有利健康的腹式呼吸法,改為採用淺短的胸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會使肺部增加負擔,肺部必須工作得更勤快,才可以確保氧供應充足。這種呼吸方法對心臟也不利,使心臟必須加快搏動,否則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去運送氧。
正確的腹式呼吸方法是:通過橫膈活動來增強肺通氣量。練習者將手放在上腹部,呼氣時手隨腹部下陷,並稍稍壓力,吸氣時上腹部對抗此壓力,將腹部慢慢隆起。每日35次,每次約3分鐘。練習者在進行腹式呼吸時,還要注意放鬆全身肌肉。呼氣時要使腹部下陷,並應避免用力。吸氣時要鼓腹,時間要比呼氣稍長。每次吸氣後要稍停片刻,不要立即呼氣。
———
生活有目標的人更長壽
2015年鍾南山在一次講座中談及,生活有目標,長壽機率高。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追求,這對於一個人健康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些人在退休後還堅持工作,活得很開心,身體也很好,但是無所事事的人身體就不行了。有一個追求的目標,一切為實現這個目標而服務,那麼周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以為然了。
這是有根據的。韓國曾做過一個4.3萬受試者的研究,參與者在40-90歲,觀察了7年。有一組是有明確生活目標的,比如說要帶大孫子等,有一個是沒有明確生活目標,或者是不確定的。結果經過7年,沒有明確生活目標的這一群人,有3000多病死或者自殺,比有明確目標的多一倍,心腦血管疾病也多一倍。
但是,追求不是苛求,不能太苛刻,應該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追求,而不是漫無邊際的追求,應該改變能夠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來源:遼瀋晚報、生命時報、健康時報、北京頭條、搜狐娛樂、騰訊新聞、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