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看完《藍軍出擊》欠劉猛一個道歉,再也不罵「我是特種兵」了
現代軍旅題材的電視劇有好一陣都沒上新了,《藍軍出擊》的出現讓家裡的男人掌握了遙控器,本以為官方操刀的軍旅戲應該是高燃熱血有力量的,但實際上《藍軍出擊》一播出就收穫了滿滿的吐槽。
作為一個追劇經驗豐富的吃瓜網友,咖妃看到這劇的男主是于震就有了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怕不又是一部神劇吧?于震演繹過《五號特工組》《海狼行動》《中國兄弟連》等多部抗日諜戰片,有「諜戰劇男神」的稱號,在他出演過的多部作品中少不了讓人無語的「抗日神劇」,甚至因為專注於抗日諜戰領域,被網友調侃「非神劇不演」。不過《藍軍出擊》的翻車可跟演員沒啥關係。
《藍軍出擊》講述的是專業化藍軍部隊甘當紅軍的「磨刀石」,在實戰演練中提升全軍作戰能力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官方組織一個專業找茬部隊來模擬敵軍,通過對抗演習找出我軍存在的問題並交流解決方案,從而提升部隊的戰鬥力和戰場應變能力。專業找茬,對抗演習,提升戰鬥力,這幾個關鍵詞一聽就熱血又刺激,可萬萬沒想到的是《藍軍出擊》呈現給觀眾的是長達43集的軍事演講。
這部劇最常出現的劇情就是主角雙人、多人在不同地點說專業臺詞,除了展示軍備和少數演習爆破場面,所有的對抗,輸贏,對專業藍軍態度的轉變都是旅長政委們動動嘴皮子就完成的就連俘虜首長都是溜溜達達就完成了。《藍軍出擊》中的演習過程基本上只有布置戰術和公布輸贏這兩步,中間實施戰術的過程只存在於首長的嘴裡。洪毅作為特戰大隊負責人,連槍都沒開過幾回。
看了演說家模式的《藍軍突擊》咖妃覺得欠劉猛導演一句道歉,由他執導的「我是特種兵」系列雖然因主角光環強,部分橋段狗血被戲稱為徵兵廣告的,但至少人家還有熱血選拔和突擊任務,再不濟看看軍營愛情也可以啊。自從《士兵突擊》爆火以來,聚焦特殊部隊的軍旅題材電視劇每年總是要來上幾部,而目前為止口碑收視俱佳的只有《士兵突擊》《我是特種兵》(第一部)和《火藍刀鋒》。這三部劇共同的特點就是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用主人公的成長反映了部隊的變革,用最貼近觀眾的方式展現了軍人風貌,軍隊精神,兼具觀賞教育價值。
和上述作品相比,只重視理論灌輸的《藍軍出擊》就顯得刻板無趣缺少吸引力了,用大量的臺詞去說明什麼是專業藍軍,怎樣建設專業藍軍,專業藍軍的意義何在,心理戰信息戰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等抽象問題就相當於一個創業者成天都在背誦「創業經」卻沒有任何行動,既不能有效傳達內容主旨,又不能和觀眾產生共振。
看《我是特種兵》觀眾會記住熱血選拔,記住特戰小分隊執行任務時表現出的業務能力和軍人品格,還會記住「孤狼B組」各有特點的隊員,而《藍軍出擊》在故事和角色上並沒有記憶點,是一個一句話就能講完的故事。《士兵突擊》有許三多和「不拋棄不放棄」,「我是特種兵」系列有狼牙特種大隊和「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而《藍軍出擊》連這種熱血口號都找不出來。
軍旅戲將重點放在文戲和理論論述上勢必會拉開與觀眾的距離,大多數觀眾都不是專業人士,無法分辨軍事理論的對錯,更無法從言語中感受到軍隊的變革及其帶來的陣痛和爭議,觀眾沒有代入感自然就不想看下去了。軍旅題材本身就遠離大眾生活,想要獲得觀眾認可更應該用故事講道理,而不是把道理堆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