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我是特種兵之子彈上膛》《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特種兵之火鳳凰》之後,資深製作人嵇道青和著名導演劉猛再次合作推出「特種兵系列」第四部《特種兵之霹靂火》,已於1月15日登陸江蘇衛視黃金檔。五年來他們打造出了一個中國最成功的當代軍旅劇品牌,屢創收視佳績、單日網絡點擊量數以億計,獎項和榮譽更不勝枚舉,當之無愧是當代軍旅題材創作領域的特種部隊。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系列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在他們內心埋下一份軍人情結;並且在這個審美愈趨中性化的時代,讓人得見純正的硬漢氣質和鐵骨深情。近日獨舌採訪了該劇的製作總監嵇道青先生和導演劉猛先生,請他們暢談當代軍旅劇創作的方方面面。
嵇道青、劉猛
1「特種兵系列」勝在情感
獨舌:您和劉猛導演打造的「特種兵系列」之前基本是一年一部,這部《特種兵之霹靂火》時間稍長了一點?
嵇道青:《我是特種兵之子彈上膛》是2011年央視一套的開年戲;2012年《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2013年《特種兵之火鳳凰》,這兩部都是在江蘇衛視播的。本來應該是一年一部,但是中間有個環節,我們答應給公安部做一部劇,承諾了好幾年,應該兌現了,所以停了一年,做了《特警力量》,去年4月在湖南衛視播的。去年春節前後拍了《特種兵之霹靂火》,原計劃是去年10月播出,但因為審查前前後後要經過20多個部門,後期做特效也很耗時間,所以放到了今年1月。
獨舌:前三部的電視收視率和網絡點擊率都很高,第四部的表現也是可預期的,您覺得「特種兵系列」勝在哪裡?
嵇道青:國外一些影視劇形成品牌後能拍一二十年,比如《碟中諜》《速度與激情》;我們當然也可以拍下去,關鍵是怎麼拍。「特種兵系列」每部之間不可能完全不一樣,畢竟是同一個類型、同一個系列,精神氣質和類型化的表現手法上會有相似之處,但你看完一定會承認第四部跟前三部相比有超越和突破的地方。我和劉猛對軍人的感情都是溢於言表的。我本人16歲進部隊,當了36年兵,做軍旅劇也做了20多年。做當代軍旅劇確實難度很大,真的是戴著鐐銬跳舞,對部隊沒有特別深的感情不可能做好。其實當代軍旅劇也有很多公司在做,也有很多作者和編劇在寫,為什麼有影響力的不多?因為技巧是可以學習的,但熱愛更是不可或缺的;它不是編劇交一個行活兒就行的。現在很多人買熱門軍事網絡小說的版權,問我我都笑而不語,其實那些小說裡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不能拍的,就算拍了也很可能播不出來。因為完全是沒有一天軍營生活的人自己臆造,跟真實的中國軍隊差著十萬八千裡。十年前我第一次讀到劉猛的小說《狼牙》,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他,一直合作到現在。我欣賞他,首先是他作品裡就透著對軍人的熱愛,然後是在這個題材上分寸把握得很好。
獨舌:劉猛導演,這些年您在軍旅題材創作上有什麼心得?
劉猛:中國軍隊從誕生到今天,有它的血脈繼承,不是軍人可能了解得不是那麼透徹。很多東西是需要溯本求源的,就比如說對於「特種兵」、「特種部隊」的職能,國內大多數人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較狹窄的層面,造成一些誤區。90年代之前我們是沒有「特種部隊」的,這個概念是後來從西方引進來的,所以說我們的軍隊不是固步自封的,一直在不斷變革,吸收世界各國軍隊的先進養分。當代特種部隊有兩種任務,一種是直接行動,比如去敵後抓人;另一種是間接行動,包括便衣滲透、敵後情報戰、建立戰略村也就是建立根據地等,實際上間接行動可能比直接行動更厲害。我們做「特種兵系列」,常常有人說某個任務不是特種部隊幹的,應該是武警、公安幹的。其實他們是不了解特種部隊都有哪些職能,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系列讓觀眾了解。這次《特種兵之霹靂火》裡涉及了兩支特戰分隊,一支是陸軍航空兵的特種航空隊,另外一支是戰術救援隊,這是個比較新的概念,所謂「戰勤一體化」,要求特戰隊員一專多能,既是突擊隊員,又是戰術醫生。
主創合影
獨舌:剛才說到建立根據地,是不是說特種部隊的概念雖然是從西方引進的,但與中國軍隊歷史也有淵源?
劉猛:人民戰爭和遊擊隊的戰略戰術對特種部隊有很重要的影響,美軍組建特種部隊是在二戰時,但二戰結束後就陷入停滯;越戰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地形等各個方面限制,傳統的大兵團作戰不起作用了,小分隊作戰的特種部隊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美軍特種部隊在越戰中的發展實際受到八路軍的影響。甘迺迪在越戰時看的書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並且要求特種部隊人手一本。有部電影叫《綠色貝雷帽》,可以看到越戰時期美軍特種部隊的作戰方式。12個特戰隊員到一個地方,建立戰略村,隊員都是一專多能,戰術醫生能做截肢手術,也能治頭痛腦熱,爆破手要熟悉架橋、打井,要幫當地老百姓打井,建立好關係。在我的創作中這些都有體現,比如《我是特種兵》第一部,孤狼特別突擊隊在郎德寨就用到這類戰法。
2當代軍旅劇的創作秘辛
獨舌:當代軍旅劇在創作上是不是非常受限制,比較難跳出訓練、模擬演習這些設置?
劉猛:當代軍旅劇的創作和拍攝都是非常困難的,我也看到網上有評論說怎麼老是訓練、選拔、演習,可是拍和平時期的軍隊還能拍什麼?出於構建戲劇衝突的需要,我們只能設置虛擬的對手,假想敵是所有危害中國安全的方面,但不能具象地落實到任何國家、任何團體。
嵇道青:確實最大的難點在創作上。從1949年到今天中國本土沒有戰爭,我們打的幾場自衛反擊戰都是在邊境上,是局部戰爭,而且在我們現有政策下是不合適表現的。歸納一下,現在我們能設置的對手主要有四種:第一個是演習,模擬敵對陣營,自己跟自己較量,「特種兵系列」第一部到第四部裡都有。我很自信地說我們的演習戲絕對是經得起看的,都很好看。第二個是緝毒,但這類任務並不是軍隊的主要職責,公安、武警之外才是軍隊,所以要把握分寸,表現這類行動絕對不能只有軍隊參加,一定還有公安和武警在。特種兵是配合行動,而且要是很大的緝毒任務才需要動用特種兵進行聯合作戰。有一回首長審片的時候看到緝毒,說這不是我們軍方的主要任務。我說您仔細看,我們是配合行動。但因為我們戲的主角是特種兵,從這個視角上對公安、武警的表現可能就點到為止,重點寫特種兵,是一個虛寫和實寫的關係。第三個是天災,劉猛之前的《狼牙》裡寫到抗洪,這次《特種兵之霹靂火》寫到地震。第四個是少量涉及反恐,虛擬一個境外恐怖勢力,這個對峙是最激烈、最有戰爭意味的。
獨舌:當代軍旅劇在感情戲上是不是需要格外克制?
劉猛:沒有感情不成戲,但看你怎麼把握。情感分很多種,男女之間的情感只是其中一種,親情、兄弟情、對信仰的忠誠,這些都是情感。
嵇道青:軍人的情感要乾淨純粹,不可以亂寫。「特種兵系列」收視率和點擊率都很高,我覺得是因為年輕人在劇中看到了他們現實生活中很難遇到的那種純粹情感。軍人之間的感情很特殊,一般行業裡同事只是上班時間在一起,軍隊裡戰友們24小時都在一起,是永遠的兄弟;如果一起上過戰場,更是生死之交。劉猛寫兄弟情真是寫到了極致,《我是特種兵》裡好幾個點我看一次哭一次,比如苗連離開部隊、老高去車站送他那場戲。我覺得「特種兵系列」的勝利其實是情感的勝利。訓練和軍事行動只是平臺,真正的核心是寫情。而在寫情上,兄弟情是第一位的,愛情還在其次。
獨舌:在人物塑造上,是不是只能去表現軍人的光明面?
嵇道青:軍隊不是活在真空中,肯定有負面的東西,落實到每個具體的個人,肯定有優點缺點,甚至有腐敗分子,各行各業都有腐敗分子,中國軍隊兩百多萬人中腐敗分子一定是少數,廣大的基層官兵是很辛苦的。我們做劇是為了讓觀眾看到大多數軍人的生活。我家在江蘇,在福建當了八年兵,軍營都離城鎮很遠,長年在深山裡生活。更不用說每天五點半起床訓練,如果是在高原地帶當一二十年兵,回來身體都難以適應。抗洪、救災時軍隊出現在大眾面前受到關注,但這種時候畢竟少,大多數時候他們默默奉獻,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我們在人物塑造上也會表現一些缺點和局限,「特種兵系列」裡沒有高大全式的人物;但我們不會濃墨重彩地去表現黑暗面。我跟劉猛合作這麼多年,我們在這點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當代軍旅劇「三觀」一定要正,否則播不出來。而怎麼把所謂主旋律的劇拍得好看,對我來說一直是深入骨髓的東西。很多主旋律的劇三觀也很正,但表達得不生動,或者說不適合現在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欣賞習慣。我覺得劉猛的東西是契合了很多年輕人心理的,所以才受他們歡迎。
3「軍事預算」是無價的
獨舌:「特種兵系列」得到了軍方的很大支持?
嵇道青:拍軍旅劇有一個「軍事預算」的概念,指需要軍隊做的配合,比如動用兵力和各種裝備。這是除了文本創作之外拍軍旅劇另一個很大的難點。比如說場地,我們絕大部分的戲都是在營區拍的,需要批准才能進;需要出動大量真實的槍械、火炮、坦克、飛機等裝備,需要部隊調兵來配合拍攝,部隊的主業又不是配合拍戲,他們有他們的事情,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溝通、協調。調動常常會跨軍種,這個歸陸軍管,那個歸空軍管。從軍方調來了飛機,還要跟民航協調航線……我們兵分兩路同時拍,最少也要拍三個多月。所有的軍旅劇都無法用一般方法來計算它的投入。單單一架價值兩億的飛機,劇組造不了也租不起。所以說如果沒有南京軍區,「特種兵系列」不可能做出來,部隊對我們這方面工作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劉猛:剛剛說到表現光明面,其實這涉及到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拍這個戲?我們還拿外軍舉例,我能明顯看出來,哪些好萊塢電影是得到美國國防部支持的、哪些是沒有得到支持的。美國國防部有一個公共關係辦公室,是專門跟好萊塢對接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審劇本。《拯救大兵瑞恩》《魔鬼女大兵》《超級戰艦》《變形金剛》都是通過審查後得到美軍支持的,一看它的場面、武器、軍裝就能看出來。《變形金剛》如果沒有得到美軍的支持,拍不出這個面貌。它裡面出現了很多美軍裝備,F22戰鬥機 、SR-71戰略偵察機、M1A1坦克等等,還有海豹突擊隊參與。美國國防部公共關係辦公室看到這個劇本是歌頌美軍的,大力支持。把電影裡打機器人這事當做一個課題,報到五角大樓去研究怎麼打。再看《西點揭秘》,這個電影顯然沒得到國防部支持,它講的是西點軍校生的性醜聞,怎麼能得到國防部的幫助和支持呢?他們也是這樣的。
獨舌:美國人也有他們的主旋律價值觀。
劉猛:我研究好萊塢很多年,它的主流大片也強調忠於國家。他們也很重家庭觀念,常見的戲劇結構都是主人公最後回歸家庭,但是你看電影《獨立日》,總統扔下家人親自帶隊出擊;還有個電影叫《孤獨的倖存者》,特戰隊員腦袋被打掉半個,還要打完最後一發子彈。這跟我們堵槍口、撲手榴彈的英雄有區別嗎?中外在英雄主義、犧牲觀念上是一模一樣的。
獨舌:這次《特種兵之霹靂火》中都有哪些先進裝備?
劉猛:有我們部隊現在在用的一些較新裝備,包括大閱兵出現的一些裝備,我們都儘可能去展現。直10肯定是一個亮點,還有直8-B,96A主戰坦克,還有比較先進的步兵戰車等等。服裝是在現有作戰服基礎上改進的作戰服,可能會稍有超前,我們《特種兵之火鳳凰》裡人物戴的頭盔,當時特種部隊還沒配備,現在特種部隊實打實地在用了。
4《霹靂火》創「特種兵系列」特效量之最
獨舌:「特種兵系列」的拍攝過程很艱苦吧?
嵇道青:確實很艱苦,演員戲裡戲外都經歷了魔鬼訓練,演員經常要清早5點多起來化妝,有時甚至要幹通宵,一口氣幹24小時,全程都穿著行頭、背著幾十斤重的裝備,還要打鬥,不是親歷者你很難去想像。很多演員拍我們的戲拍到最後幾天都瀕臨崩潰的邊緣,實在太累了。《霹靂火》這個戲跨年,就大年三十晚上休息了一下,大年初一照常拍戲。
獨舌:演員方面是比較偏愛用軍人演員?
嵇道青:相對來說是這樣,「特種兵系列」的軍人演員確實佔了很大成分,因為軍人都受過訓練,但是我們也會用非軍人演員。我們選演員的標準除了這個人各方面契合角色之外,一定要能吃苦。
獨舌:《霹靂火》後期要做很多特效嗎?
嵇道青:這次的特效量特別大,目前當代軍旅劇裡估計沒有超過這個戲的特效量的,幾千個鏡頭,幾乎是「特種兵系列」前三部再加上《特警力量》特效量的總和。拍完之後這麼長時間,除了消化各方面意見做修改,就是做特效。將近兩百人的團隊,到現在做了九個多月了。我們雖然大部分戲都是實拍,但很多地方還是要跟特效結合,比如有些地方直升機去不到,或者真實作戰會去,但拍戲不會冒險讓它去的地方,需要藉助後期特效來實現。
獨舌:做當代軍旅劇難度這麼大,你們這麼多年為什麼還能堅持?
劉猛:總得有人做啊!
嵇道青:中國有幾百萬軍人,總得有人表現他們的生活,而且也值得表現。難確實是難,但戴著鐐銬跳舞也能跳,而且還能跳好。2013年播的《特種兵之火鳳凰》在江蘇衛視的收視紀錄到現在還沒有被突破;單日網絡點擊量是劇王,可見是受觀眾歡迎的。我一直說我們很坦然。之所以能坦然地去跟各個部門協調、坦然地去面對重重審查,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做劇既是我們個人的事業追求,更是為兵服務。軍隊文藝團體去部隊演出是為兵服務,通過影視劇把軍人的生活呈現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到,也是為兵服務。
【文/掌花案】
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投稿、應聘記者職位請聯繫郵箱:794206937@qq.com
或(電話/微信):18801497413
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資訊與交流平臺
【影視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追求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公號,微博,博客,網站,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網易、騰訊、搜狐自媒體等10大平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