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上書: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龍」這一生物,都懷有深深的敬意,封建時期,龍更是皇權的象徵,如今我們仍然自稱「龍的傳人」。
關於龍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伏羲時代:
《補三皇本紀》上書: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
即伏羲氏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而除了青龍、赤龍和黃龍,《山海經》中還出現了燭龍,應龍,蛟龍,夔龍等等龍。
而在此後的史書典籍中,古人對龍的記載更加詳細,並將其描述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的模樣。
但我們都知道,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沒能在現實中找到龍的實體,更無法提供實質性的證據證明它的存在,可古往今來,無數人都聲稱自己「見過龍」,甚至就在幾十年前,我國還發生了震驚海內外的「營川墜龍事件」,數家媒體報紙進行了報導,甚至拍下了「龍」的照片,而目擊者更是多達上百人,他們堅信,龍確實存在。
那麼他們見到的真的是龍嗎?幾十年來,無數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最終他們得出一結論,這種水中生物,極有可能是古人見到的「龍」,它便是有著「活化石」之稱的揚子鱷。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又被稱為中華鼉(tuó)、土龍、豬婆龍(一級保護動物),它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出現於距今約2.52億年前的中生代,然而當年和它一起稱霸地球的生物,都紛紛滅絕了,揚子鱷卻倖免於難,可見其生存能力之強。
而專家們之所以覺得古人看到的「龍」是揚子鱷,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是外型。上文中提到,古人將龍的形象描述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是多種動物的「組合體」,而揚子鱷的形象,雖無法完全吻合,但也做到了七八分相似。
揚子鱷全身布滿鱗片,並且頭頂上有一個凸起的鼻子,以及又大又圓、凸出的眼睛,配上鋒利無比的尖牙,又長又粗的尾巴,與此同時,它還擁有強壯的四肢和五指的爪子。若是將揚子鱷按照一定比例「增長」,遠看確實和龍十分相似。
其次,是揚子鱷生活的地點。一般而言,揚子鱷喜歡隱居在河岸兩旁洞穴中,時而泡在水裡,時而爬上岸曬太陽,這種習性,和眾多古書中一致。再加上揚子鱷交配產卵季節是雨季,且會發出如雷鳴般的吼叫聲,接著多半會下雨,狂風暴雨配上吼叫,確實非常符合「龍可呼風喚雨」的特點。
最後,便是這「二龍戲珠」,揚子鱷喜好吃魚、青蛙、貽貝等,偶爾有吃到珍珠的情況,當人們看到鱷魚爭奪蚌類吐珠時,便誤以為是「二龍戲珠」。以上,便是為何專家學者們認為,古人眼裡的「龍」,其實是揚子鱷。
當然了,以上也不過是他們的推測,還有一些專家認為,「龍」其實是蛇的變形,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