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杯咖啡開始,品味上海的文化記憶

2020-12-25 騰訊網

曾經巴黎、維也納、倫敦的咖啡館是作家、哲學家的會面地,代表了一種「文藝社交」,形成了「作家咖啡館」、「記者咖啡館」、「畫家咖啡館」、「心理學家咖啡館」。上海也有類似的海派文化基因。

在上海大都市中,一大批形單影隻的年輕人喜歡在咖啡館消磨時光。吸引中國人的往往不是咖啡口味,而是一個舒適、自由、充滿藝術感的文化環境。

上海普通市民對咖啡接受度之高,其他城市望塵莫及,比如常有頭髮花白的中老年人,點一杯30元左右的拿鐵,在咖啡館侃侃而談。上海市中心的咖啡店數量之多,幾乎遍布每一個街角、每一條小路。用美食軟體搜索,上海大約有8000多家咖啡館,即使每個雙休日都逛一兩家,也跟不上擴張的速度。

只要幾個月不來上海,就有一批新店拔地而起。這裡有網紅店扎堆的小馬路,不經意間的街邊咖啡小站,與藝術、時尚等元素結合的商圈咖啡館,主打人工智慧的新式咖啡,大隱隱於市的手作咖啡,烘焙匠人概念的咖啡……咖啡散落在這座包容萬物的城市裡。

許多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上海的咖啡館如此之多,是因為近幾年來商業與經濟的發展。卻不知咖啡文化在這裡,其實早已埋下了種子。

清末民初,不論是繁榮年代還是動蕩時期,這裡的人總愛手捧咖啡,聊聊閒天,從容而講究地過日子。尤其海派文人總在咖啡館停留,許多新思想新文學都誕生於此。

咖啡是舶來品,最初傳入中國時,必是先出現在新派人物聚集的上海。最早提供咖啡的是英國藥劑師J. Lewellyn在1853年於花園弄(今南京東路)1號開的老德記藥店。它雖叫藥店,但也經營糕點和洋食。這口感酸苦的奇妙棕色液體一開始被稱為「咳嗽藥水」,隨著西餐的推廣和普及,到後來竟成了時髦之物。

到了1946年時,上海已經開了近兩百家咖啡館。咖啡的調味方式隨地域產生變化,如意式濃縮、法式歐蕾、美式黑咖、港式鴛鴦、愛爾蘭咖啡酒、希臘法拉沛……而在上海,也衍生出了獨特的味道。

在沒有各種咖啡器具的年代,講究的上海人都曉得用最原始的方法煮咖啡:用紗布包著咖啡粉,放在鋼盅鍋子裡用開水煮。更地道些,還會再用濾紙過濾一遍煮好的咖啡,喝起來口感更純粹。一些人偏愛往咖啡裡加煉乳,有點類似越南咖啡。還有加上一勺摜奶油的,,甚至也有人用麥乳精「調一調」,再配兩塊鹹蘇打餅乾。

老款的罐子舊貨市場還能淘到,那時的上海牌咖啡起於南京路的德勝咖啡館,在咖啡界,就像是可口可樂在可樂市場一樣獨佔鰲頭。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灘但凡有售咖啡的,全是出自上海咖啡廠。上咖廠甚至一度包攬了全國咖啡館、賓館的咖啡,成為了「國民記憶」。

自清末民初以來,經歷了各種改革與變遷,咖啡文化都不曾淡出過上海灘。即便是資源匱乏的年代,老上海人家裡的爐灶上,也仍然會煮著咖啡。

上世紀30年代出現了海派文學的概念,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新感覺派與鴛鴦蝴蝶派,都和咖啡有著相似之處——厚重的苦味焦慮,略微的酸澀憂傷,加之一點縹緲的甘甜後味。在咖啡香、爵士樂的環繞下,進行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在當時似乎變成了知識分子間的一套習俗。

咖啡館不僅僅作為靈感發源之地,更是成為了文學創作的背景。要問當年哪些作家寫過上海的咖啡館,可是數都數不完。田漢1921年創作的獨幕話劇《咖啡店之一夜》,是最早在新文學作品中抒發「咖啡館情調」的。其他還包括徐訐的《吉卜賽的誘惑》、林徽音的《花廳夫人》、溫梓川的《咖啡店的侍女》、張若谷的《咖啡座談》等。

從1942年到1948年,張愛玲住在上海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的五樓,她常到樓下的咖啡館裡寫作。在這裡她寫下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和白玫瑰》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現在的千彩書坊咖啡館就成了張愛玲的粉絲們朝聖的地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千彩書坊即是咖啡在上海這個城市最契合的邂逅。

老克勒們喝咖啡的習慣大體也是在那個年代形成的。老上海人將喝咖啡看作中產階級以上的生活象徵,在他們看來,出門喝咖啡是件大事情,需要精心打扮一番,然後很隆重地走進咖啡館,慢慢地品味那絲絲縷縷的醇濃,十分講究情調。情調是委婉的東西,不能直接,不能亮堂,得有那麼點端起的架子,是必須有些做作的,所以關係到光線、聲音和氣味,而咖啡館為這種情調提供了可能。

1949年以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種種原因,咖啡在上海很難搞到,但是老上海們仍然堅持著生活的味道。那時候弄點咖啡渣煮煮,也算是喝上咖啡了。有人弄到了咖啡,就先回家關嚴門窗,然後才敢煮上,等喝完味道漸漸散去再把門窗打開。在那段特殊的年代,咖啡雖然被扣上「資本主義」的帽子,卻依然在上海延綿未絕。

如今,咖啡於上海不再是一杯飲料,似乎上海就該像十裡洋場的貴婦,著一襲雍容華貴的旗袍,用一把小匙調和出泛著奶香的苦味,調和出一種屬於新上海的獨特文化。作為全中國節奏最快的城市之一,上海似乎與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生活氛圍休閒愜意的歐洲小鎮有著天壤之別。上海的節奏太快,好咖啡卻往往需細啜慢品。然而,上海街頭咖啡店裡卻常可見三五好友捧杯低語閒聊,或獨自靜坐窗前卡座,時而低頭翻書,時而憑窗凝思。上海的「快」和咖啡的「慢」,就這樣融於一杯杯淡淡的香氣之中。

當你與上海相遇在某個暮春初夏的時節,恬靜的午後,踩著一地柔暖的陽光,循著淡淡的咖啡香氣,便可在一幢鮮花綠草圍繞的老洋房前駐足,欣賞著老藤椅上那些人愜意的表情,伴著一卷未了的情緣,再加上鄧麗君柔婉的歌聲,這樣的氛圍讓人不知不覺就想坐下來喝杯咖啡、吃盞下午茶。

穿越時光,不變的是咖啡嫋嫋的香氣,歷史與現代便在這香氣中被連結在一起。看完以後是不是很嚮往在魔都的咖啡館裡,倚靠沙發,擁抱夕陽,喝上一杯咖啡呢?

相關焦點

  • 咖啡香溢出進博會 在上海街頭偶遇一杯好咖啡
    三年間,它們為更多中國消費者所熟知,更以各種形式成為上海街頭的一杯好咖啡。上海有超過一萬家的咖啡店,是全國咖啡店最多的城市,無論是清晨,還是午後,街頭巷尾都能偶遇咖啡香。小小一杯咖啡,背後既是一個千億級的朝陽產業,也是一座城市的海派文化基因。全球各大產區的咖啡豆雲集上海,更讓這股濃香融於城市氣質之中。
  • 「雲南名品,世界品味」 2020雲南咖啡、茶上海專場推介會在滬舉辦
    原標題:「雲南名品,世界品味」 2020雲南咖啡、茶上海專場推介會在滬舉辦10月16日,由上海市對口支援與合作交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雲南省農業農村廳主辦,上海市國內交流合作服務中心、上海懿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雲南名品,世界品味」2020雲南咖啡、茶上海專場推介會在2020上海對口幫扶地區特色產品展銷會上隆重舉行
  • 咖啡杯裡的海派文化|咖啡,上海城市的味道
    等一杯咖啡的片刻,你能細細覺察到城市裡的「前浪」和「後浪」——身型筆挺的老克勒、精緻妝容的OL、展現自己個性的00後……店內或三五好友捧杯低語,或靜坐卡座閒讀,或凝神埋頭工作。 百年咖啡史,實際上是幾代上海人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見證。開埠的歷史促成了咖啡文化在上海的生根發芽,上海的經濟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咖啡文化的本土化演繹。
  • 嘻樂街文化探秘|一杯咖啡的涵養!
    嘻樂街文化探秘|一杯咖啡的涵養!把樸素的民族情感,融進一杯咖啡的極致裡;把一杯咖啡的極致,注入在行事的點滴之中。02淬鍊詩意生活,每個人都可以變身咖啡達人秉持認真生活、認真做咖啡、虔誠輸出雲南本地文化的精神意圖,森活野社雨林咖啡莊園想讓每一位與咖啡結緣的人,都能變身咖啡達人,享受其中,「我們會教會你如何在3分鐘內萃取一杯優質的精選咖啡
  • 【記憶】魔都咖啡簡史,儂今朝吃咖啡了伐?
    若問「咖啡」在中國哪座城市最流行,上海人是很有發言權的。今天就一起重溫魔都喝咖啡簡史,體驗這段咖啡文化。評論區告訴小布,儂歡喜吃茶還是吃咖啡呢?「咖啡」在書中被翻譯為「磕肥」,這應該是在「coffee」在中國較早的譯名之一。書中寫道:磕肥 猛火烘磕肥,勤鏟動,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熱加奶油一點,裝於有蓋之瓶內,蓋好。要用時,現軋。兩大匙磕肥,一個雞蛋,連皮(註:文意不清,疑為蛋清)下於磕肥內,調和起來,燉十分時候,再加熱水二杯,一離火,加涼水半杯,穩放不要動。
  • 喝了那麼多咖啡,歐洲咖啡文化你了解多少?
    12月26日至28日,上海咖啡節即將開幕,不少咖啡愛好者早已翹首以待,準備迎接被咖啡濃鬱香氣縈繞的美好時光。從1853年英國藥師在花園弄(今天的南京東路)提供的第一杯咖啡,到如今上海城中幾千家的咖啡館,這一「舶來品」從「考非」、「加非」、「高馡」等各個時代的譯名中不斷演變,又緊緊融入於一代代的市井生活,演變成極具地方特色的海派咖啡文化。
  • 在耐人「尋味」的海派城市空間,一品咖啡館裡的文化腔調
    咖啡作為海派文化的標記與上海整個城市緊密相聯通過遍布這座城市的咖啡館可以窺見上海人的腔調……在上海的城市文化中,咖啡館在扮演重要角色,不斷醞釀及輸出上海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品味。現在的上海已經有10000多家咖啡館,是中國咖啡館最多的城市。這裡有網紅咖啡館扎堆的小馬路,獨具匠心的街邊咖啡小站,與藝術、時尚等元素結合的商圈咖啡館,主打人工智慧的新式咖啡,大隱隱於市的手作咖啡,烘焙匠人概念的咖啡……氤氳著日常生活的香氣,成為耐人尋味的城市空間。
  • 當你特別想來一杯咖啡時
    隨著咖啡機生產製造工藝精進,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品味咖啡的味蕾越來越挑剔。一杯速溶咖啡已經無法滿足咖啡愛好者的需求,他們在追求更高層次的咖啡風味,甚至追求咖啡最本質的味道。無論是繁忙的工作之餘,還是精神疲憊之時,或是身邊三五好友相聚,每當這些時候都會特別想喝一杯咖啡,試想心路歷程應該是這樣的:出去買的話太麻煩,本身已是精神疲乏,需要快速以咖啡充電,有心無力;手衝式的咖啡對製作人的要求很高,咖啡豆烘焙度的選擇,咖啡豆研磨顆粒粗細的掌握,咖啡溫度的精確把控,咖啡萃取的手法控制。
  • 《旅行與咖啡》:手繪咖啡外帶杯和你去旅行啦!
    好啦,廢話不說啦,就開啟今天的正題了,我很喜歡最近也是比較火的一本書吧,那就是《旅行與咖啡》其實類似這樣探店指南類型的咖啡書籍,過往我也讀過並分享很多了,不過這本書特別之處在於作者是用插畫的方式來記錄和描繪他所到訪的世界咖啡館,這本書的作者是ins人氣咖啡杯插畫家WHOSMING,每一家咖啡館都會用他們的外帶杯然後手繪定格當下的那份美好的畫面。
  • 「咖啡創新」品味不一樣的意式風情
    百勝中國深耕中國多年,對於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具有深入的了解; Lavazza一直在尋找進入中國和亞洲市場的時機,與百勝中國合作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沉浸式的義大利風情體驗Lavazza的咖啡旗艦店傳承了義大利的文化底蘊,也貼心的迎合中國的消費者們喜好,帶來了義大利用心設計的高品質體驗。
  • 有一杯咖啡,他叫 Espresso!
    一杯完美的意式咖啡就象一張錄音優秀的唱片一樣可以稱得上是藝術(製作者的手藝)和科技( 咖啡機 的設計)的結合。萃取一杯完美的Espresso就像是彈鋼琴一樣,有了一臺名貴的 咖啡機 (鋼琴)後,還得需要懂得咖啡(懂得音樂)的人才能萃取(彈奏)出完美的咖啡(觸動心底的旋律)。 伊利博士(Dr.A.
  • 6塊/杯被鄙視,一杯咖啡究竟該賣多少錢?
    事實上,一杯專業的咖啡真的很難,但是想要好喝相對而言簡單很多。正如趙源所說,對中國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需要的或許不是一杯花香、果酸風味明顯的90+咖啡,而是一杯喝著比較順口,有濃鬱奶香的、可能有糖的、價格很親民的咖啡。02一杯咖啡到底該賣多少錢?
  • 咖啡,再來一杯!
    本想喝可樂,慌忙中要了一杯咖啡。「需要加冰?」不敢直視漂亮的空姐,默默地點點頭。第一次吃苦瓜感覺像吃苦藥,第一次喝啤酒感覺像喝淘米水,第一次喝咖啡感覺像喝鍋巴泡開水。餐車第二次轉過來,我鼓足了勇氣:「咖啡,再來一杯!」我的經驗是凡事第二次才算真正的開始。
  • 一杯咖啡,香溢處州
    一組數據能充分說明這塊「蛋糕」的誘人之處——目前,中國的咖啡消費增速約為15%,根據「天貓」公布的數據,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的帶動,天貓上精品咖啡以200%的年增速爆發式增長,其中80%的消費者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相對於全球年人均200杯的平均值,中國目前年人均只有4杯,對於國內近萬億元的咖啡市場來說,潛力可謂巨大。
  • 在魔都上海花40塊錢,在洞穴裡喝咖啡,一杯澳白就能檢驗水準
    魔都上海,一座你永遠不會覺得無事可做的城市,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各樣的精品咖啡館。 村上春樹曾說過:「如果一座城市沒有願意開咖啡館的人,那這個城市無論多有錢,都只是一個內心空虛的城市。」
  • 向世界咖啡冠軍討教一杯咖啡好喝的秘訣
    Voicer在咖啡濃度最高的咖啡節現場,捕獲了被瘋狂合影的杜嘉寧,跟著她刷臉喝咖啡(誤),當然也好好討教了一番,一杯咖啡好喝的秘訣! 咖啡師的十分鐘、一天和十年咖啡桌上的秘密!像我比賽用的那支豆子,一定要看豆子烘完了放多少天,磨完粉放多少小時,在什麼環境下排氣,衝的時候用什麼水溫、什麼濾杯,衝之前要做二次研磨,把它裡面的銀皮都去掉等等,在賽場上才可能有一杯比較高分的咖啡。」很少人有機會喝到賽場上的咖啡,可是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可能最大化地接近一杯冠軍咖啡? 一杯好喝咖啡到底是什麼樣的?
  • 上海今冬第①杯咖啡,你喝了嗎?
    ,因為「刺」每天僅限量供應10杯,想要嘗鮮的小夥伴們得趕早啦!這家外表看似冷淡卻藏著一顆炙熱內心的店,有著冬陰功咖啡、「上海姑娘」拿鐵、啤咖啾啾啾等一系列光聽名字就想PICK的飲品,重點是口味也很圈粉!
  • 一個牆洞,一隻熊爪,一杯咖啡……上海人,很暖!
    近日,上海武康路上一家叫HINICHJOU(非日常)咖啡店在網絡上爆火,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持續刷屏,吸引很多顧客前來排隊打卡拍照,一躍成為武康路上新的網紅店
  • 一杯咖啡配周末
    逛累了三裡屯,來這裡點杯咖啡,隨手翻翻書,享受一個悠閒愜意的下午。Mr.Juice則將雪梨、橙子、檸檬和紅心火龍果融在一起,嘗一口時會有淡淡的檸檬香氣,入口後則是雪梨的清甜和柳橙的果酸,再加上火龍果的果肉,更添口感,清爽可口,最適合坐在「花園」裡細細品味。
  • 是時候讓「咖啡高級技師」為你製作一杯醇香咖啡了
    ,咖啡店星羅棋布「喝咖啡」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寒冷的冬天裡,手捧一杯咖啡是什麼樣的醇厚香氣在療愈心情又是誰現場上海展臺的「咖啡技能互動展示區」聚集了最高的人氣陣陣咖啡香氣飄出,引人駐足不時有觀眾過來品嘗咖啡年輕的咖啡師盧曉菲給話匣妹製作了一小杯拉花拿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