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首鬧市數十載,街頭的捏麵人小攤

2020-12-24 瀟湘晨報

埋首鬧市數十載

身在鼎沸人群中的捏麵人小攤

阿叔靠一雙巧手

將傳統技藝展示於熟練的指尖

一張摺疊小凳 一個鐵皮箱子

幾塊木板支起一個小攤點

簡單的行當 在街邊犄角紮起了根

/ 走街串巷,拈於指尖,成於瞬間 /

城市發展飛越,如今這門技藝已經鮮為人知,看似平常卻已經慢慢淡出視野。幸好有人秉著一份熱愛,堅守傳承。長途跋涉, 跑到另一座城市開啟新的天地

捏麵人又叫麵塑,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被列為非遺。以糯米和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的色彩,用簡單的工具,製成各種精巧的作品

如今很多年輕人不太了解這門藝術,一個作品耗時費力,需要潛心研究,精雕細琢。雖然越來越商業化,卻依舊承接著傳統

阿叔做麵塑已有30多年之久,在他這裡學習的學生就有100來個,有些學生已經把這淳厚的技藝帶到了國外。

「我的學生還有很多跑到國外去,去往加拿大、新加坡的...都有!」阿叔頗為自豪地講述著

以前在普寧呆過幾年,近幾個月才過來揭陽市區。常常碾轉流連於城市之間,每天早上大約8點出來擺攤 ,有時上午在新河市場,晚上在喬西廣場

沒有固定的擺攤時間和地點,對於明天的期望,大抵只是一個晴天。

/ 傳統手藝與現代元素的碰撞 /

普通的生肖動物的製作,大概要花費20到30分鐘,告訴阿叔想要的圖案,便可配色。

阿叔的手藝熟練,不用依賴圖紙就能巧妙地調配出需要的色彩,每一處細枝末節的弧度,都勾勒自如,不用任何參考,令人嘆服!

他不動聲色地調著色彩,從容地捏製成各種精緻的形態,即便整個做工考究繁瑣,技法耗時。對於這門手藝的熱愛,也權當做興趣了

一個個調好顏色的麵團在阿叔靈巧的雙手中,經過揉,捏,捻,搓等步驟逐漸成形

至於這其中的技巧,他說,指尖揉著麵團,頭腦裡想像著生動的畫面,捏出來的面人便活靈活現

在堅持這份珍貴手藝的同時,也將現代生活元素融入傳統的麵塑。

通過日積月累的觀察和構思,把傳統技藝與現代動漫卡通結合起來,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讓這份老手藝煥發新的活力,新穎的卡通形象更受小朋友們喜愛

/ 握了30年的塑刀 不會輕易放下 /

如今孩子的玩物越來越多,那些傳統的手藝大多已被人們遺忘。

我問阿叔:「有考慮要轉行嗎?」他則笑笑表示,這把塑刀已經跟了他三十載,不會輕易放下。

來源

來源:揭陽微生活

文字:神奇的蛋、果子

攝影:龍叔

整理:「揭陽發布」政務微信編輯部

【來源:揭陽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英國街頭漢堡小攤,製作過程「粗魯」,這樣的漢堡真的能好吃嗎?
    漢堡起源國外的飲食文化,在我們國家也是引進許久,很多人也是對於這樣一種美食印象十分的深刻,常吃的雞肉漢堡、牛肉漢堡不僅味道層次豐富,就連賣相也是頗佳的,國內尚且是如此了,那國外正宗的漢堡大家又見過沒有呢?英國街頭漢堡小攤,製作過程「粗魯」,這樣的漢堡真的能好吃嗎?
  • 手塑乾坤,面人裡捏出中國文化
    街頭走出的非遺藝術品麵塑,俗稱捏麵人。它以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從前,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 埋首造句和解釋_埋首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埋首(mái shǒu)。埋頭。埋首參考例句:1、哥哥整日埋首苦讀,希望能在這次考試中金榜題名。2、埋首工作了大半天,他站起來伸伸懶腰,舒展筋骨。3、書冊埋首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4、不要埋首於遠昔的過去,把握現在吧。5、為了理想,他一股勁兒埋首工作。6、每逢考試,全班都如臨大敵,個個戒慎恐懼,埋首苦讀。7、他不屈不撓地埋首苦幹,終於完成這件曠世傑作。
  • 兒時記憶 ┃捏麵人
    將好白面發酵,搭鹼,搓揉成硬面,參照年畫裡的胖娃娃模樣捏成各種造型,再用紅紅綠綠的顏料給娃娃豔豔兒的點上點點打扮美氣,家鄉人把這叫捏麵人人。      捏麵人人的發麵須得是硬面,便於面人塑型,蒸熟既不開裂也不萎縮。兌的鹼面也須正好,這樣出來的面人光澤飽滿、顏色好看、質地硬。
  • 濟南「麵塑奶奶」的公益人生:捏麵人五十餘載捐善款近百萬元
    高桂英講述與《濟南時報》的故事 新時報記者王汗冰 攝每逢節假日,黑虎泉琵琶橋邊總能看到一個麵塑攤,攤位後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著徒弟們手拿麵團和工具,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人在她的手裡「誕生」。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麵塑奶奶」,如今70多歲的她已經捏了50多年的面人。
  • 65歲任達華吃路邊小攤,不帶保鏢低調友善,街頭穿行遭路人無視
    9月15日,有網友在個人社交帳號上曬出了一個任達華吃路邊小攤的視頻。只見任達華一個人徑直向路邊小攤走過去,一個打扮休閒的好友立馬上前相迎,還非常有禮貌地90度鞠躬。任達華見狀,立馬用雙手把他扶起來,表現超級的友善。
  • 捏麵人,吃麵人,兒時的記憶,如今才知道七月十五是鬼節!》
    記得小時候,沒等到了陰曆的七月十三、十四,我們就繞找著母親給我們弟妹捏麵人了!十五那天,母親和姐姐們一起動手、和面,準備捏麵人。這種絕活自然是每年的一場才藝大比拼了,比拼的唯一內容就是「捏麵人技術和造型」,要看蒸出來的面人誰的「白又美」!當然我和小夥伴們也要比拼一番,其實更多的是炫耀。看誰的面人人多和誰的面人人好看了!可那時真是個資源稀缺的年代。
  • 民間「捏麵人」:堅守18年de「絕活」傳承者
    如今,很難再在街上看到捏麵人的人,面人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們對童年時光的念想。在一次非遺文化的展覽會上,記者結識了面人藝術的傳承人馬貴蘭。7月16日,在蘭州中心五樓的攤位上,馬大姐向記者講述了自己捏麵人的歷程。
  • 吹糖人、捏麵人:色彩斑斕的童年記憶(作者:李克剛)
    「肩挑擔子走街巷,手敲銅鑼哐哐哐,吹個糖人好漂亮,捏個面人好白相。」老底子在每逢過年、元宵佳節之際,吹糖、捏面師傅就會邊敲銅鑼,邊哼小調,照例來到鎮上,擔子上插滿了五顏六色的孫悟空、豬八戒、花木蘭,還有十二生肖中的馬、牛、鼠……「吹糖人嘍——」孩子們一聽見這陣陣吆喝,就「轟」地圍攏過來,出神好奇地看著師傅變戲法般的技法。
  • 【走進非遺】趙聰聰:巧手捏麵人 指尖傳非遺
    麵塑,俗稱「捏麵人」,被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是我國獨有的優秀民間藝術。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我市就有一個95後的小女孩,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面人技巧,如今做的是有模有樣。【走進非遺】我們就跟隨她一起來認識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捏麵人這項傳統技藝。趙聰聰出生於1998年,是妥妥的95後。
  • 戲稱「花痴」的寧靜,雖然已經出道數十載,但依舊人比花嬌
    出道數十載的寧靜,與紅花的搞怪合影也絲毫不落於下風。依舊是人比花嬌最好的展現。照片中的寧靜紅花配上黑色鴨舌帽搭配同色系的衣服,竟也不突兀甚至還有一絲絲的和諧相處的氛圍。紅花綠色雖然嬌嫩細膩,但依舊比不上我們寧靜姐姐的豔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我們的寧靜姐姐也是完全可以做到這樣。側臉低眸的寧靜充滿溫柔的色彩。
  • 父子「捏麵人」 堅守「絕活」 不負光陰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麵塑,俗稱「捏麵人」「面花」,簡單的麵粉、糯米粉加上顏料,再通過藝術家靈巧的雙手,就能塑造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和飛禽走獸。他們匠心攜作,用巧手捏出了「彩色的麵人兒」,也捏出了美好的小康生活。走街串巷捏「麵人兒」紹興今冬初雪後的第二天,陽光明媚。「等到明年春天,我就恢復得差不多了,又可以出去擺攤啦!」越城區馬山街道上許村,正坐在自家門口曬太陽的柳阿根說。
  • 香港故事|香港捏麵人羅仲文 難忘公仔激勵病人
    香港捏麵人羅仲文在捏制公仔作品。
  • 面人師傅捏給幼兒園孩子們看
    今天,武漢面人師傅王虎走進街道口幼兒園愛家分園,被孩子們問個不停。王虎和小朋友們分享捏面的快樂,探索非遺文化的秘密,一起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王虎為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哇塞!」孩子們見到非遺作品面人的第一時間無不發出驚嘆。當看到嫦娥奔月的場景在王虎的手裡重現,孩子們眼冒小星星,瞬間對王虎師傅充滿了敬佩和羨慕,躍躍欲試。
  • 小攤小販變身「文明商戶」
    此後,城市街頭風氣為之一變,曾經違法佔道的小攤小販變身「文明商戶」。街道的探索,或可為解開當前城市管理之困提供借鑑。  難題:誰都管不好,為啥不讓商販自己管  丈夫患有腿疾,家裡還有兩個讀書娃的李國琴,是鄭州市中原區建設路辦事處轄區的一名攤販。回想起過去的「流竄」,她總是心有餘悸。「一大早就出門,上班就收攤,被攆來攆去,一個月只能掙千把塊,連生活也顧不住。」
  • 楊偉:埋首攻關數十載,一生所系唯藍天
    楊偉, 1963年5月出生,四川資中人,他15歲考入西北工業大學,是那一屆空氣動力學專業年紀最小的學生。22歲,楊偉碩士研究生畢業,進入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去實現他心中的藍天夢想。03鑄大國重器,挺民族脊梁楊偉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動人,是因為其中蘊藏著中國科技工作者們最引以為傲的使命——鑄大國重器,挺民族脊梁。
  • 「95後」學霸捏麵人20年 郎佳子彧:非遺也可以很酷
    一個大男孩坐在工作檯前捏麵人,傳統手藝和年輕對撞的衝突感是如此鮮明。「我覺得大家都差不多地都挺一樣的,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都追求一個自我的存在,想怎麼著能證明自己真正地存在過,所以就會在自己做的各種領域不斷地去強化自己,我很少去做不能體現自己意志的東西。」
  • 捏麵人、唱清音、學剪紙,成都娃娃校園裡頭學非遺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小方桌上的紅漆木架,展示著西遊人物或者小動物,幾堆彩色面泥旁邊擺放著細竹籤、菜油瓶、小竹刀,這是成都面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熊家全的全部家當。如今,他把這些家當帶進了校園,只見面泥在他靈巧的手上變成各種形狀,在他的執導下,小學生也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面娃娃。12月10日,封面新聞從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經過近2個月的籌辦,成都市20所學校分別承辦的「2020成都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競技交流活動」已接近尾聲。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很多上海人都聽說了
  • 從路邊小攤到「登堂入室」,這14家寶藏小店走了許多年...
    下面這14家曾經的路邊小攤,承包了無數人的回憶。店裡的閩南小吃種類不少,但必點的還是一份面線糊。大氣的老闆給料毫不手抖,爽滑的面線就著撒了胡椒的面線湯,一碗下肚全身都暖乎乎的。地址:廈門市集美區岑東路4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