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捏麵人羅仲文在捏制公仔作品。
香港捏麵人羅仲文從不同顏色的麵團中各取下一小塊,粉紅色的揉團捏彎做成公雞的身體,橙色黃色藍色綠色的搓尖成雞尾,大紅色的壓扁為雞冠,再粘上五彩的雞翅和黑色的眼睛,一隻由麵粉做成的公仔公雞便呈現眼前。
羅仲文是香港為數不多的捏麵人之一,他的工作室坐落在新界火炭的一座工業大廈內,室內陳列著過去十餘年的各式麵粉公仔作品,擺放著捏面臺、蒸粉機、麵粉團以及工具刀等。
(來源:中新社)
羅仲文捏公雞的過程熟稔而流暢,背後還有一段佳話。多年前,他曾經拿著自己做的幾十隻公仔公雞在聚會中送給國畫會的朋友,當中一名畫友因患病而缺席聚會,但那隻公雞被轉交了給他。
患病畫友將公雞放在床邊,每天起床看著公雞,每天也都想著公雞,覺得這隻公雞在叫他振作,後來果然身體好起來,由此特別感激羅仲文。「他覺得這隻雞救了他,我覺得不可思議,感覺很意外。」羅仲文說。
麵塑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在香港並沒有正式傳承人,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已有為滿漢全席製作盤上人物及植物的花草師傅,後來行業衰落無人再以此謀生。
羅仲文捏制的卡通角色麵粉公仔作品。
羅仲文最早只是使用橡皮泥為子女捏製造型簡單的玩具,後來得到一兩位朋友的啟示,開始慢慢自己學習與專研仕女和武將這類手工藝較為複雜的麵塑作品。最初練得入迷時,羅仲文的口袋裡總裝有麵團和工具刀,乘車空閒時也要拿出來練練。而諸如捏制人物面孔的技巧通常需要苦練幾年才能掌握。
現在他已對麵塑藝術運用自如。捏麵團最基本的形狀是圓形,因為要趕出裡面的空氣,搓出麵團的表面要沒有裂縫,否則天氣乾燥就會爆裂。除基本的圓形外,還有水滴形、保齡球形等,很多作品的雛形便是從這些形狀變化而來。比如,粉色的水滴形麵團扭出一個彎就是公雞的身體。
羅仲文捏制的粵劇角色麵粉公仔作品。
染色則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將麵團蒸好後再加入染料,第二種是做好造型之後再塗色。第二種通常用於造型較為複雜作品,目的是將其打造得更為生動逼真。比如,武將的盔甲和仕女的飄帶,前者要用銀色顏料沾上一點墨,一層一層地塗上去,這樣會有特殊的紋理並且具有光澤。
技巧之外,麵塑藝術的核心是麵粉的配方,羅仲文稱之為「秘方」。這是他十多年不斷摸索改進得來的,而每個麵塑師傅的秘方也不盡相同。「秘方是最要緊的,不傳出去。」羅仲文說。
雖然口頭上這麼說,但是如果有人誠心學習麵塑,羅仲文也願意傾囊相授。他覺得香港的捏麵人有基本的責任發揚這項藝術,平日他常常受邀在香港的中小學開課,而今年下半年也會與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合作開設只有5名學員的麵塑課程,期待能夠從中找到傳承者。
身處中西文化融合之地的香港,羅仲文認為,麵塑藝術的主題也應該與時並進,如果要吸引外國人,那麼製造那些他們熟悉的麵塑人物就至關重要。
羅仲文對這項傳統藝術還有其他寄望。他發現有殘疾或智障人士的家庭都身心疲累,不僅當事人可能心灰意冷,照顧他們的家人也長期背負重擔。他希望通過教授麵塑,不經意地「拉攏」他們,讓這些家庭的成員也能夠享有心靈的鬆弛。
更多精彩閱讀
來源:中新社
看原文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