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30+女主角在今年突然爆發,同時在婚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態度也較以往不同,這背後是一個用戶群體的悄然迭代——觀眾大盤已經從80後遷移到了90、95後。
帶著166個熱搜的「戰績」(數據來源:微博電視劇),2020年最熱門的電視劇之一《三十而已》正式落幕。這部同檔期劇集裡的佼佼者,憑什麼打動了觀眾?CBNData消費站提取了豆瓣《三十而已》頁面超500條熱門短評,發現了一些端倪。從詞頻分布來看,「女性」「三十」「獨立」「生活」等關鍵詞成為了網友們討論的重要部分。
數據來源:CBNData消費站
在《三十而已》正式收官的周五,《乘風破浪的姐姐》也開始了第五次公演。這檔參演女藝人均30+,並掀起「姐學」狂潮的綜藝,在播出第一期就在文案裡把「30歲」大書特書,表明了「乘風破浪」的態度:「三十歲以後,所有的可能性不斷褪卻,但還可以越過時間,越過自己。」「三十而立,我們從每一寓言裡,辨認自己。」
終於,在第一批90後進入30歲的2020年,娛樂圈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標誌性作品。毒眸發現,不同於以往的刻板印象,無論是對國產劇女主角還是女明星而言,「30+」仿佛成了一個勳章,意味著獨立成熟,職業上有所成就,且有更多自由選擇的能力。婚姻不再是必完成項目,「剩女」一詞反成了批判的對象,專注搞事業的30+職業女性也在國產劇裡開始出現——
《誰說我結不了婚》發出 「婚戀市場婚戀市場,別到最後把自己變成商品了」等挑戰「剩女」價值觀的詞,劇中的律師職場戲份也吸引了許多律師觀看;《怪你過分美麗》裡的職場戲更是佔比超過70%,豆瓣高贊評論寫道:「終於看到了莫向晚這樣一個獨立、有主見、有魄力且不浮誇的現代職業女性角色。」
《誰說我結不了婚》臺詞
除掉上述作品,在2020年劇集待播清單中,還有很多以30+女性為主角的劇。如主角是四位三十歲左右的女性《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佟麗婭出演一位別人口中的「大齡剩女」的《不婚女王》。
直面30+,不單寫情感也刻畫職場,2020年,30+女性劇真的崛起了嗎?
從三十而慄到三十而立
兩年前的國產劇女主角,還遠不是這樣的光景。
此前,對於設定為職業女性的國產都市劇女主角來說,30歲是一道門檻,即使設定為職場精英也難以跨越——《都挺好》裡的金領女強人,各種名牌加身的「明總」蘇明玉,設定為29歲;《推手》裡的集團副總裁陳一凡,設定為28歲。別說「三十而立」了,簡直是「三十而慄」——此時的國產劇,對於30歲職業女性的態度是失語的、恐慌的、批評的。
「姐姐」在國產劇中的缺席,也讓網友們的腦洞出現了。2018年3月,沉迷於陳數、俞飛鴻等幾位姐姐的微博網友@SUM不二,在微博腦洞了一個「四個不婚主義身邊無數狂蜂浪蝶的大齡女青年」為主角的故事《淑女的品格》,「四十歲,美麗,有錢,自由,想愛誰愛誰。女人也,至死都是少年啊。」
隨後,《淑女的品格》的相關腦洞在微博被轉發超10萬,還被腦洞的兩位女主角陳數、曾黎翻牌。娛樂博主蘿嚴肅也就此事發布了題為《這屆電視劇不行,辜負了我們的女演員》的文章,細數了國產劇在女性形象方面的頑疾:傻白甜、瑪麗蘇、反智、總是靠男人解決問題,並稱「一旦她們(腦洞中的四位女主角)成為了女主角,尤其是時裝劇女主角,崩壞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對過了30歲的職業女性來說,在2013年前的國產劇裡,總是逃不開被當成「剩女」催婚的命運。毒眸曾在推文中寫道,2010年至2011年間,在央視、省級衛視和其他地面頻道播出的「剩女」題材電視劇有十部之多,2013年「剩女」題材劇《咱們結婚吧》還拿下了年度收視亞軍。該劇女主角楊桃在第一集便振振有詞:「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結婚,就死無葬身之地」。
此後,雖然剩女題材劇開始退潮,但是30+女性的主角們依然離職場很遠。她們要麼在懸浮愛情劇裡談戀愛——如2016年《放棄我抓緊我》裡記憶停留在23歲的女主角,設定是知名服裝設計師,但主業似乎是在兩個男人之間做抉擇;要麼是在家庭劇裡打轉,如《老有所依》裡致力解決養老問題的女主。
而當在《老有所依》等多部家庭劇裡以30+的「人妻」形象示人的劉濤,憑藉《歡樂頌》裡的30+精英女高管再度迎來事業高峰,且開始轉型為「總攻」「老公」後,國產劇30+女主的故事似乎就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到了2020年則迎來了階段性蛻變——
最為明顯的便是對30+女性婚戀態度的變化。2020年的開年甜劇《下一站是幸福》,女主角把「剩女」定義為「資深少女」,擇偶比起經濟實力更考慮自己的「心率」,並說「二十二歲的女性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三十二歲有啊,至少我不用在愛情和麵包之間做選擇。」
在女主角摒棄「剩女」這個概念時,她的父母也與以往國產劇中張牙舞爪的催婚,認為女兒再嫁不出去就「貶值」的父母不同——她的父母會說「如果實在遇不到你喜歡的,就不結婚」「我養女兒一輩子,我樂意」。而且,在「重男輕女」仍普遍存在的當下,主角家裡地位最低的卻是弟弟賀燦陽。
《下一站是幸福》臺詞
婚戀態度和家庭氛圍的改變帶來的,還有以婆媳、妯娌等家庭間矛盾為主要呈現對象的家庭倫理劇的熄火。2010年,《媳婦的美好時代》曾打破北京衛視收視紀錄;2013年,《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也創下深圳衛視當年最高收視紀錄,以及「妯娌的三國時代」「婆媳過招」「婆媳的戰國時代」……等劇集。
「那個年代,婆媳劇就是火。」一位曾執筆了幾部婆媳劇的編劇告訴毒眸,「這個跟那個時代的家庭構成成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都是有關係的,包括電視劇觀眾的構成可能是一個大家庭。現在一個電視劇純寫婆媳關係的話,可能就不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注意了,因為這種關係在我們現實生活裡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
過去可能會放大婆媳關係之間的矛盾,到了2020年,《三十而已》的編劇卻刻意沒有讓主角與父母住在一起。「寫這部戲的時候,我有一些明確的不寫的點,比如說我不寫婆媳矛盾,劇中已婚的顧佳、鍾曉芹都沒有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我也不寫閨蜜撕逼,儘管這樣能多寫幾集,能撒狗血,但我還是想儘量寫一些自己有感觸的新話題、新人物、新關係。」編劇張英姬在採訪中說。
編劇口中的「新話題」,或許也包括了職場。職場戲常常是國產劇備受詬病的部分,而今年30+女性們的職場戲已經經得住推敲了。《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奢侈品銷售的經歷,引發了微博上許多奢侈品櫃姐的共鳴;《怪你過分美麗》在素材搜集階段,藝術總監梁振華與編劇團隊採訪了數十個各層級的經紀人,其職場戲篇幅全篇佔比達70%。
《怪你過分美麗》裡女主角的工作內容
《三十而已》也將這個國產劇習慣避諱處理的「30歲」,直接的放到了標題裡,甚至與幾個月前播出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一起,助推了「30+」女性話題。「30+」也成了今年許多熱門國產劇女主角的共性——《下一站是幸福》主角32,《怪你過分美麗》主角30,《誰說我結不了婚》34……
一位劇宣告訴毒眸,《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高討論度,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三十而已》的走紅。
「姐姐帶動了輿論場對30+女性的關注,《三十而已》在宣傳時也努力在往姐姐那邊靠,比如你在QQ音樂上搜《無價之姐》,最先出來的幾個視頻中,就有《三十而已》裡三位女主角在發布會上跳《無價之姐》的視頻。」而毒眸也注意到,另一支「無價之姐踩點視頻」也被《三十而已》放進了宣傳戰報中,足見其傳播度。
一時間,「無價之姐」成了30+女性的代名詞。「一個女性成長要歷經多少風暴,做自己才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這句《無價之姐》中的歌詞,也仿佛成了30+女主角們共同的註腳。「三十而慄」就這樣走向了「三十而立」。
30+女性劇的爆發,蓄力已久
國產劇30+女主角在今年突然爆發,同時在婚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態度也較以往不同,這背後是一個用戶群體的悄然迭代——觀眾大盤已經從80後遷移到了90、95後。
《香蜜沉沉燼如霜》《冰糖燉雪梨》總製片人、完美世界影視副總裁、劉寧工作室總經理劉寧先生告訴毒眸,在他看來,劇集市場的女性用戶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成長的初期,這個階段最需要的就是戀愛,因為這個階段你經歷比較少,就是所謂的青春這樣的甜寵劇或者成長劇;第二階段則是成長期,步入職場,談過幾次戀愛,有了一些些的感知;第三個階段我們說的是成熟期的女性,這波用戶群體話題度很高。」
按照劉寧的劃分方式,前兩個階段的受眾群體是14-29歲的女性,而這一年齡段也覆蓋了國產劇市場幾乎85%的用戶。在他看來,《三十而已》能成為熱門話題,也正是因為這部劇的目標受眾正好是電視劇的主流受眾人群,這部分女性正好處於這個人生階段,即在職場、婚戀、育兒等方面有很多困惑,可以從電視劇裡找到自己的對照。「這些年這類劇其實都在演,只是每個人在自己的年齡段關注的點不一樣。」
《三十而已》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受眾群體的年齡段不變,但背後的群體卻從80後到90後、95後的遷移,所以影視作品的內容也需要為處於當時的這個年齡段的人服務。《三十而已》的走紅,在劉寧看來,「說的直白點,就是吃了90後的紅利。早些年如果同樣是這樣的題材可能跟現在比要差很多。現在30+、未婚的獨立女性更多,他們也更能從這樣的女性身上找到共鳴。」
《怪你過分美麗》原作者、總策劃,恆星引力明月夜工作室總經理未再也肯定了女性群體的整體變化對劇集內容的改變:「女性獨立意識更加明確了,那在二三十年前,可能是《渴望》中劉惠芳那樣賢惠型的女性形象會比較受觀眾的歡迎,但是中國現在經濟這麼發達,女性相對於那個年代來說也更自信、獨立,個人女性意識相對於那個年代的劇來說會更有力度。」
而劇中獨立女性的形象,也與時代女性趨勢暗合。據Mob研究院《2020「她經濟」研究報告》顯示,從75後到95後,碩士及以上學歷女性佔比從1.6%上升至7.6%,佔比已經反超男性;男女收入差距也日漸縮小,95後男女佔比差距僅有0.1%。收入與學歷上差距的彌合反應到女性身上,便是她們也比過往更重視「個人價值」。
圖片來源:Mob研究院《2020「她經濟」研究報告》
而作為劇集市場活躍用戶主力軍的95後女性用戶,她們在內容上更偏愛韓劇和美劇,韓劇美劇這幾年來的30+女性劇的增多,也讓其將對女性形象的要求投射到了國產劇當中。
就連劇集的創作者裡都湧入了許多女性。《怪你過分美麗》出品人、總製片人,恆星引力創始人、CEO王一栩告訴毒眸,他創業近5年的時間裡,能深刻感受到女性創業者是越來越多的。《上海女子圖鑑》《誰說我結不了婚》出品人,興格傳媒董事長楊文紅也對毒眸說,女性正在漸漸站上影視創作的主舞臺,這幾年也接觸到了更多女性從業者,「比如《誰說我結不了婚》研發團隊從早期,劇本的撰寫,整個團隊都是以女性為主的。」
《誰說我結不了婚》劇照
值得提起的另一件事是,隨著獨立女性劇集的崛起,不同類型的女性群像也在國劇裡得到了豐滿的體現。在毒眸和多位從業者的交流中,面對當下30+女性劇集湧現的現狀,他們都會提及一部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歡樂頌》。
《歡樂頌》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在楊文紅看來,《歡樂頌》打破了大家對於女性群像劇的一個固定認知。「過去大家會從創作和劇本的角度認為,凡是多個人物、多線敘事,人物之間既要有關聯度還要有矛盾衝突,會比較難創作。」而這也是因為在網絡時代,大家對劇情和結構的寬容度更高了:「觀眾會更關注事件、名場面、劇烈的衝突。」
可以看出,從用戶群體的變遷再到媒介轉變帶來的影響,2020年30+女性劇集的走紅更像是一次蓄力已久的爆發。不過,在30+女性劇集的熱議中,一些問題也開始出現。
獨立女性,內核還是外殼?
「不滿意,我還是比較喜歡爽劇。」8月11日,針對《三十而已》編劇對結局「不夠爽」的回應,微博娛樂發布了投票「你滿意這個結局嗎」,其中這個選項的投票數排在第一,「我還是希望林有有得到報應」則排在第二。
這也是強調「獨立女性」「現實」的《三十而已》所陷入的輿論困境——雖然劇中不乏對30+女性的生活細緻入微的描寫,但是前期出圈的話題「用愛馬仕包擠進太太圈」「顧佳為兒子打家長」「顧佳扇小三耳光」等等給了觀眾太多戲劇性的刺激,臨到結局,三位主角的成長似乎已經能不重要了,觀眾的注意力只落到了「惡人」身上。
不少網友把這一段循環播放
對「爽感」的強調和追捧,並非是女性劇的「特產」,對極致矛盾的外化呈現,事實上是這幾年國產劇屢試不爽的成功套路。
多位製片人告訴毒眸,雖然個別言情劇被網友嘲價值觀腐朽,劇情雷人,但卻能平臺有不錯的點擊,甚至有的還能獲得S級項目的播放量。「多數觀眾對於劇集的話題度,以及矛盾的外化表現要求很高。如果劇中的情感表現,被拍成一種情緒流動,一種欲言又止的表現,很多觀眾是get不到的,現階段很多走紅的國產劇都必須要有外化的極致矛盾。」楊文紅對毒眸分析。
如今抖音、快手上遍布的爽劇也能說明一些問題。但是目前諸多打著「30+獨立女性」的劇仍然擺脫不了男性凝視,才是最重要的弊病。一位製片人告訴毒眸,曾經有一位社會學教授憤怒地打電話對她說道:「如今這些女性劇,都是獨立女性劇的外殼套著宅鬥的內核。說是獨立女性,做的事兒和過去宅鬥劇裡的大房卻沒什麼區別。」
當這樣的「新瓶裝舊酒」仍然是劇集市場的大多數,從職場角度展現女性成長的劇集,其受眾依然與龐大的下沉用戶群體並不重合。在王一栩向毒眸展現的數據裡,《怪你過分美麗》的主要觀眾為居住在一二線沿海城市,學歷在大學以上,年齡在25歲以上的女性,在上文提及的主要女性用戶群中僅佔少數。而興格傳媒出品的《上海女子圖鑑》《誰說我結不了婚》的用戶畫像也是如此。
而當觀眾的注意點都落到「爽文敘事」之後,劇中的男性角色也很難再得到正視和諒解。《三十而已》的三位男主角便被網友戲稱為「渣男天團」,各有各的「渣法」,編劇原本想探討的情感模式、男性的心路歷程,也就都被「渣男」二字所掩蓋了。
如此這般對男性的描寫,也引來了一些編劇對「男性劇」的呼籲。《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編劇餘飛就在微博寫道「看了很多女性視角的社會話題劇,我認為輿論積攢的力量已經夠了,是時候打造一部三個好男人被理想、事業、婚姻、家庭無休止地折磨並無處傾訴,最終由朝氣蓬勃踩著滑板來的陽光男孩變成抑鬱症纏身、每天把所有能量釋放在路怒症裡的禿大肚子的過程。女人不容易,男人也有一把鼻涕一把淚,只不過都和著啤酒往肚子裡咽了。」
如果把2020年看成「30+女性劇」爆發的分水嶺,那麼下一階段,女性劇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或許,對於女性困境會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呈現。《我的前半生》《如懿傳》製片人黃瀾告訴毒眸,她現在能夠明確感覺到,女性題材到一定的程度還是應該再走得更深,「比如在表現困境的時候,能不能再多一些表達掙脫這個困境的方法,能不能讓我們女性走得更從容和自在,而且理性的反思再多一些。」
更多像《怪你過分美麗》這樣搞事業的職場劇也將出現。未再告訴毒眸,接下來她在籌備的作品《我要逆風去》,就是一部「女性創業燃劇」。「《我要逆風去》其實是一個25歲+的女性,一次破釜沉舟的創業奮鬥。民族企業的復興、國潮、直播、網紅……這些時下正熱議的點都會在劇中出現。」
希望到了下個階段,能有更多的「獨立女性」成為劇集裡真正的內核,而非為了「政治正確」所做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