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友的憤怒值,基本每天晚上八九點鐘都是高峰。
全網一半的憤怒,都是來自一個女人——林有有。
成片的熱搜裡,全是網友們對這個高級綠茶的恨意。
安撫好今天被林有有氣的半死的自己,然後迎接明天被林有有燃起的更強烈的怒火……
上到定點追劇的叔叔阿姨,下到網上衝浪的年輕人,幾乎每一個人,都被林有有精準激怒。
林有有到底多氣人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只要你罵林有有,我們就是異父異母的兄弟姐妹。
不為別的,就因為她實在太氣人。
這位「骨灰級第三者」不僅能把握到對方的心理,並且順勢而為,一步一步攻陷男主角許幻山。
林有有的工作是在遊樂場搞接待,因為煙花項目和許幻山相識。
接下來,兩人氣氛變得越來越曖昧,讓屏幕前的觀眾紛紛「地鐵老爺爺看手機」。
她拉著許幻山來年輕情侶喜歡的網紅冰激凌店,排隊、聊天。
吃冰激凌的時候,她毫無顧忌地拉過許幻山的冰淇淋舔了一口,再把自己吃過的冰淇淋往對方嘴上喂。
許幻山臨走前,又對著他講著好聽的情話:
幻想自己和許幻山一起看遍世間萬種煙花。
本來以為回到家看到老婆孩子,許幻山該清醒了,那真是低估了林有有的「千層套路」。
她持續性地給許幻山發微信,還夾帶著藉口「手抖」的自拍。
得寸進尺之後,林有有開始了周密的謀劃。
一邊與許幻山保持聯絡,一邊計劃著辭職來到許幻山的城市。
比起工作,「更喜歡你」
許幻山不是沒有想過要切斷這種不正常的關係,但是林有有總有辦法讓他回心轉意。
哭著表白、宣布放棄、酒吧宿醉、借酒勁壁咚……
經過一番「戰鬥」林有有成為了許幻山的「金屋藏嬌」。
最後甚至想登堂入室,進許幻山的家裡看看。
被拒絕了之後立馬表現得又失落又通情達理,惹得許幻山憐愛。
老婆在外辛苦工作,老公花著錢請小三吃飯、帶小三享受。
每一次「危機」都能被林有有化險為夷,甚至促進關係更進一層。
觀眾們被氣到「隔著屏幕都想打人」的同時,似乎也從林有有的「小三套路」中嗅到一絲似曾相識的氣味。
小三林有有,只是工具人
國產劇裡總有這樣一個角色,讓人恨得牙根痒痒。
比如《安家》裡房似錦母親:
從小重男輕女,眼看女兒在大城市立足了,立刻打電話要錢,一張口就是一百萬。
房似錦不給,就千裡迢迢衝到上海的店門口鬧事。
又比如《延禧攻略》的爾晴:
一心攀龍附鳳,一路恩將仇報。
勾引皇上、騙婚傅恆、害死富察皇后、出軌傅恆兄弟,還沒人性地把侍女賣入煙花場所……
爆款劇一年一波,網友的發洩對象也一年一換。
到如今,這個靶子變成了林有有。
按照劇中的人設,林有有不到24歲,北京戶口。
年輕未婚,家境應該也不差。
許幻山租酒店的時候,鏡頭露出林有有的身份證
反觀許幻山,有家有室,人至中年。
家裡的廠半大不大,給老婆買包還要翻空家底。
這也是很多觀眾不明白的點:
林有有到底圖什麼,非要費盡心機,甚至不惜放棄工作來到上海,都要死纏爛打給許幻山當小三。
劇情最初,顧佳憑藉著一個橘子識破心懷不軌的女下屬,輕而易舉逼走了她。
到林有有這裡,顧佳的洞察通通失靈。
小三和男主的糾纏,足足拖了幾十集。
半路殺出來的林有有,只有「上位」一個目的。
在整個過程中,林有有被拒絕過,也目睹過許幻山擁有的幸福家庭。
怎麼就毫無猶豫和掙扎,一根筋地不撒手呢?
動機薄弱、缺乏因果的劇情,和爾晴、潘貴雨的出現一樣,足夠讓人生氣,但細細回想,又讓覺得摸不著頭腦。
親媽把女兒逼上絕路、閨蜜和女主反目成仇、小三在原配面前囂張跋扈……這些場面單拎出來,很容易在社交平臺上收穫萬轉的辱罵。
直接刺激的衝突,的確會抓人眼球。
一旦變得套路和偷懶,就變成了收割情緒的容器。
廉價的筆觸都著眼在激起大眾情緒的角度,角色的飽滿程度被一再壓縮,人物自我實現和轉變的邏輯也會變得突兀。
劇裡單拎出來的金句,恰到好處地迎合大眾心理。
人物的困惑與悔悟,都踩著時間的節點,不早不晚的突然出現。
類似的金句,最後會變成一個個的經典片段在社交平臺被轉發
精準踩中觀眾的高潮,卻放棄了劇情、角色、三觀的閉環因果構造。
或許有人會反駁:「壞」就是林有有做這些事情的根源。
但壞人的塑造,並不是簡單概括成「本性如此」,就可以讓人接受。
《小魚兒和花無缺》裡的反派江玉燕壞不壞?
可她自幼流落在外,為了找父親流落到青樓。
結果找到爹後,被後母虐待,被父親當做工具。
從小就沒人教她如何愛,她只會瘋狂偏執地去接近。
最後決一死戰,她流著淚問花無缺:「你愛不愛我?」
這一幕讓多少人覺得難忘。
人性的劣不是憑空製造的。
壞得合情合理的反派,有多讓人恨,就有多讓人憐愛。
臉譜化的林有有,已經失去了她本該有的魅力和由此衍生而來的人性思考。
羅翔老師有一句話:
「這個世界是許多利益的雜糅。很多時候,它不是善惡的對決。」
微博@知書少年果麥麥
就像我們早就厭倦開了金手指的女主角一樣,壞透了的小三,同樣是另外一個極端。
小三和女主之間的衝突,被簡化成善惡與是非的對決。
用「絕對正確」的答案,給所有人打上標籤。
綠茶、渣男……這些低能的詞語並不能概括複雜的人性變化。
金宇澄談渣男 / 十三邀
有關家庭、婚姻、人性的體驗有很多表現形式。
爆款元素直接堆砌,簡單粗暴地生拉硬拽,是最不用心的那種。
生而為爽,誰該抱歉
大多數女主角的命運,都是從幡然悔悟開始發生改變的。
男人們出軌後,受傷了的女主角們絕地反擊,手撕渣男加綠茶。
前期因為林有有攢下的所有憤怒,在顧佳扇耳光的那一刻,讓人痛快地吐出三個字:
「舒服了。」
說到底,林有有只是一個刺激嗨點的工具人。
即使是從未追劇,單單從熱搜上了解一切的網友,也同樣會覺得「爽到了」。
劇情逐漸脫離了複雜的生活語境和人性預設,小三變成觀眾的共同攻擊對象。
「復仇」的每一個瞬間,都可以引爆情緒。
有人截出來這個鬼畜的動圖,把它變成社交平臺上熱轉的動態
本可以被討論的社會議題和女性的自我實現逐漸邊緣化,情緒集中在林有有的結局和鋃鐺入獄的許幻山身上。
大結局的爭議或許不僅僅在此。
從林有有的角色塑造開始,三十加女性的人生形象就開始越走越窄。
掌控丈夫,維繫家庭,變成了「完美女主」顧佳在屏幕上的最終焦點。
顧佳的人物意義,僅存在於此嗎?
美國作家吉爾曼的《黃色牆紙》,就講述一位患有產後抑鬱的女人。
女主角被丈夫強制安排在鄉間別墅進行「療養」,終日與黃色牆紙作伴,厭煩不已。
有一天,她發現牆紙背面有個女人,正在痛苦地撕開牆紙,想要掙脫。
在這個女人身上,女主角仿佛看到了絕望的自己。
於是與她合力將黃色牆紙撕破。
丈夫見狀昏了過去,女主角便從他身上爬過,掙脫牢籠。
看似瘋癲,實則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回頭看來,扇小三耳光再如何解氣,其實都是困在囹圄中,對著破敗的「黃色牆紙」不斷修補。
把它放到更大的語境下去討論,就會發現,被國產劇的女性敘事被逼到一個多麼小的角落。
現實中,如何與「小三」撕破臉面、當面對質,並不是婚姻的終極困惑。
真正令人好奇的是,風暴之後,顧佳如何面對這個有裂痕的家庭,又以何種方式打開往後的人生?
編劇卻恰恰選擇了避重就輕,顧佳最後仍舊被牢牢鎖在這個局裡。
就像「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的模板一樣,《三十而已》的結局到這裡戛然而止。
這讓原本抱著期待而來的觀眾,只能煞興而歸。
我們願意看到女主披荊斬棘,戰勝困難;
也願意看到家庭主婦尋找價值,完成蛻變。
但絕不是以這種討好觀眾、挑動情緒的扁平方式。
為「爽」而爽,散場後,只能留下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