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卜拉尼奧,夢想成為偵探,相信無用的舉動,相信命運
在中國影史上,怪物一直不是主角。
但是,以《山海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作品中不乏怪物。
許多中國電影人一直致力於在銀幕上再造一個新《山海經》:傳統香港武俠片裡的殭屍、巨蟒,早期科幻片裡的毒娃、瘋狂兔子……
得益於他們的努力,我們可以在國產電影中,窺見一個怪物出沒的世界。
談國產螢屏怪物,必然要先說怪物類型在世界影史的起源。
1931年,《科學怪人》上映,成了最早被搬上銀幕的怪物之一。
另一頭怪物的誕生,則從形象、特效、故事架構等許多方面對後來的電影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就是1933年上映的《金剛》。
在數碼特效出現之前,電影中的怪物都只能依靠以皮套和模型為主的特攝技術。
1925年,電影特效師威爾斯·奧布萊恩完成了影史第一部科幻怪物電影《失落的世界》,這也是影史第一部定格動畫長片。
《失落的世界》中的恐龍模型還出現在了《金剛》電影中
雖然《金剛》不是第一個出現在銀幕上的怪物,
但隨著它在電影中闖入都市,
爬上帝國大廈,
怪物電影也正式在影史發出了一聲嘶吼,
開始展示出自己獨有的視覺奇觀與觀影體驗。
名叫圓谷英二和田中有幸的兩個特效師看完《金剛》後,受其影響,創作出了另一個相比金剛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怪獸——哥斯拉。
圓谷英二與帶著哥斯拉和金剛皮套的演員
在1954年版《哥斯拉》中擔任特效指導的圓谷英二,
後來將怪物電影與特攝技術發展成了日本的文化標誌之一。
60年代開始,二戰的陰雲逐漸散去,人們不再滿足於電影中只有強大嚇人的怪物,還渴望有能與之對抗的英雄。圓谷英二導演的《奧特曼》系列應運而生。
這種「巨型變異生物+可以變身為同樣大小的英雄主角」設置,影響到了怪物電影在中國最初的發展。
1975年,在第一部奧特曼劇集誕生後10年後,
臺灣上映了日後成為
中國影史最著名cult片之一的
《關公大戰外星人》。
《關公大戰外星人》原為臺灣電影《戰神》的一部分,後來被電影工作室G.V.A Creative 製成新版本的特攝片。
故事發生在香港,面對來襲的巨型外星人,正當眾人手足無措時,老雕刻家為自己雕刻多年的關公像點畫上了眼睛。
關公因此顯靈,持青龍偃月刀下凡,化身為巨型戰士與外星人戰鬥,最終消滅了外星人,守護了市民安全。
怪物電影的發展一直以來都以與Cult電影緊密相連。Cult片通常指那些雜糅創作者惡趣味,有某種特殊影像風格,或是挑戰某種社會世俗價值觀的電影,
Cult片隨性自由的風格因此成了最適合怪獸電影萌芽生長的溫床。
同時,另一部香港電影《中國超人》也cult味十足。
這部由邵氏電影投資製作的《中國超人》從造型設計上可以說是奧特曼打怪獸的翻版,卻在故事中加入了不少香港武俠動作片的元素。
除了奧特曼,邵氏電影也直接對《金剛》進行了香港化的翻拍。1977年,由邵氏電影投資製作的怪物電影《猩猩王》上映。
金剛那孔武有力的大猩猩形象實在太過深入人心,在《猩猩王》之前,香港已經有了兩部猩猩王電影,分別是《猩猩王大鬧天宮》和《黃飛鴻大戰猩猩王》。
《黃飛鴻大戰猩猩王》1960
越看這張劇照,越感覺鳥山明也許是從這裡獲取靈感畫出了《龍珠》。
如果現在要拍一部能超越《黃飛鴻大戰猩猩王》的cult片,恐怕只有《馬保國大戰哥斯拉》了。
像《金剛》這樣影響力巨大的國外怪物電影,並沒有完全束縛住怪物電影在中國的多類型發展。
在不斷的模仿與本土化嘗試過程中,
五花八門的「原創怪物」出現了。
《逃出珊瑚海》中由古惑仔「烏鴉哥」張耀揚扮演的怪物,1986
在許許多多的本土怪物裡,許多人可能會對1984年在臺灣地區上映的《大蛇王》有著難以磨滅的童年記憶。
故事講述了一條蟒蛇被注射了名為R19的生長激素,但在黑手黨對實驗室的襲擊中,蟒蛇意外逃離,而後被一小女孩尋獲。
蟒蛇與小女孩發展出了友誼,女陔給大蛇取名「魔斯拉」。在各方勢力爭奪蟒蛇的過程裡,蟒蛇一次次被電擊,不斷變大,最終長成了可以纏繞摩天大樓的怪物。
爬樓的金剛這次變成了大蛇
雖然《大蛇王》沒有同《猩猩王》一樣對已有的知名怪物設定進行模仿,但影片中仍不乏對向影史最著名的兩頭怪物的致敬——
大蛇的名字魔斯拉在借鑑《哥斯拉》,而最後大蛇爬上摩天大樓後被飛機擊敗的結尾,則在致敬《金剛》。
隨著越來越多怪物電影的出現,特效化妝等技術也日趨成熟,同時八十年代香港傳統武俠片日漸式微,在這樣的環境中,
中國最成功的銀幕怪物「殭屍」即將登場。
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殭屍片驚豔亮相,開始成為香港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標誌。
一方面,殭屍電影把與怪物對抗的武器,從巨大化英雄和高科技武器變成了畫符、糯米、桃劍、鏡子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
另一方面,殭屍電影也不是純粹的怪物電影,還借鑑了功夫喜劇的元素。
洪金寶的《鬼打鬼》開創了殭屍片+動作+喜劇的模式,殭屍不再是傳說中只會一蹦一跳的怪物,而成了可以和主角用中國功夫搏鬥的怪物。
後來由林正英主演的《殭屍先生》系列則正式將殭屍片帶到了巔峰。
電影《殭屍先生》中的殭屍形象
可惜香港殭屍電影的黃金年代並不長久,
套路化的故事設計讓殭屍片在80年代末便迎來了自己的衰落。
即使林正英在90年代中後期自導自演的《殭屍道長》在票房和口碑上反響不錯,但隨著他1997年因病逝世,香港殭屍片的復興之路也只得暫告一段落。
當然,國產怪物電影的發展不僅僅是靠港臺地區的影人在推動。80年代末開始,內地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幻恐怖電影。
不同於追求血腥與刺激性恐怖體驗的港臺電影,內地的科幻恐怖片則更多是從科學思辨上帶給人恐怖感。
在1986年上映的《錯位》中,主創們塑造的「怪物」是一個智慧機器人。
故事講述一個工程師為打發日常工作,製造了與自己一模一樣的智慧機器人替代自己工作。
然而機器人不滿足於只完成工程師的工作,開始插手工程師的日常與感情生活。
工程師表達不滿,要求機器人要麼服從命令,要麼接受被毀滅的命運,機器人決定發動叛亂。
雖然《錯位》的特效場面相比於早三年上映的《終結者》有著明顯的差距,但對於人與智能機器關係的思考,卻可以說是齊頭並進。
1992年上映的《毒吻》中,「怪物」則成了無辜的孩子。
電影講述一對夫妻常年在化工廠工作,他們的體內吸收了大量有毒物質,導致他們名叫三三的孩子自誕生起,就是一個體含劇毒的毒娃。
每逢暴雨之日,三三體內的毒性就會增強,他的身體也會隨之成長。隨著毒性越來越強,他也給身邊的人帶來了不幸。
這部電影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他者的關係等問題的思考,說它是90年代版的中國《黑鏡》故事,也不為過。
如果說港臺怪物片是在提醒你,從黑暗潮溼的地方會鑽出怪物,
內地的科幻恐怖片就是在告訴你,
陽光明媚的地方,
恐懼的種子也可以生長。
霹靂貝貝
從《毒吻》到《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這樣偏兒童向的本土科幻/驚悚電影,它們對於人異化成「怪物」後的思考,如今看來也頗具先鋒性。
05
徐克,拒絕五毛特效
可惜的是,從90年代開始,好萊塢的電影特效製作技術也迎來了技術換代,《侏羅紀公園》、《終結者》、《黑客帝國》等特效大片的製作上映,讓人們有了更震撼的視覺體驗。
銀幕上形形色色的怪物離不開強大電影工業體系的支持,
見識過逼真怪物的觀眾,
很難不對特效場面挑剔起來。
國產怪物電影只有繼續艱難追趕,
徐克就是衝在前面的人之一。
從90年代開始,徐克就一直在創作有關幻想/怪物題材的作品。
1992年,由他擔任編劇的《妖獸都市》上映,講述了抓捕妖獸的特警隊員與不同妖獸之間的糾葛。
張學友飾演的特警隊員被妖獸抓住後感染同化
1993年,徐克執導的《青蛇》上映。
這部電影對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的新演繹,讓張曼玉和王祖賢飾演的蛇妖姐妹在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形象。
雖然酒後兩姐妹也會化身為怪物,但他們對真摯情感的珍惜,讓她們模糊了怪和人的區別。
新世紀開始,徐克也在致力於用一系列作品提升國產電影中怪獸的特效級別。
2013年《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的海怪
徐克不滿足於造妖,他要將神也變成妖怪。2017年他執導的《西遊伏妖篇》延續了周星馳《西遊除魔篇》裡對《西遊記》傳統人物的改編,剝奪了他們神的屬性,增加了怪物屬性。
2018年,徐克在《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繼續加入志怪元素。片中的迦樓羅,就是印度神話中的一種巨型神鳥。
人們在評價徐克的時候,喜歡用「鬼才」去形容他,而他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發揮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當然,徐克也不是那個唯一的探索者,近幾年國產電影中不乏其它出色的怪物形象。
2016年張藝謀《長城》中的怪物,設定來自中國神話中的饕餮
2017《妖貓傳》中的妖貓
除了導演編劇,銀幕上震撼的怪物形象還離不開Base FX、數字王國、MOREVFX等等這樣的公司。國內特效公司越來越成熟的技術,正為國產怪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將有更多的國產怪物出現。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
為什麼中國影視劇一直沒有一個像哥斯拉、金剛這樣的標誌性的怪物?
這個問題背後的答案很複雜,但對於我們而言,怪物的魅力一直存在。
因為在那些數萬年前流傳下來的傳說裡,那些記載在宗教書籍裡的典故裡,那些在兒時床頭講述的故事裡.這些最重要的故事裡,都有怪物。
怪物,早已埋藏在我們心裡了。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