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活命,他們裝上了人工心臟

2021-01-15 騰訊網

「心臟既然能長出來,就一定能被造出來。」

在植入「人工心臟」的第2天,42歲的A先生下床活動了。此前,他因病臥床多年,吃飯、洗澡都要靠人幫助。

「他的恢復很理想。術後第1天撤了呼吸機。」近日,主刀醫生之一、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黃克力告訴「醫學界」,A先生患有擴張型心肌病,已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主治醫生將其列入心臟移植等候名單。但按其現存心臟功能,預期壽命不足一年。「恐怕等不到移植的那天。」

A先生植入人工心臟後的造影。/四川省人民醫院供圖

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心房負責全身血液回流,心室負責泵血。終末期心衰意味著這個「發動機」耗損到無法維修,隨時可能熄火。幾乎所有心臟疾病持續惡化,最終都會進展為心衰。

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開普敦,時年45歲的外科醫生克裡斯蒂安·伯納德(Christiaan Barnard)完成世界首例人體心臟移植手術。一顆因車禍喪生的25歲女性心臟,被植入一名55歲嚴重心衰男性的胸腔內。雖然該男性患者在術後18天因肺炎去世,但此舉開創了新紀元,醫學界開始嘗試「以心換心」。

然而,這種救治模式註定是杯水車薪。手術費用及後期維護成本高昂是一方面。供體數量和匹配度,是待移植者面臨的又一道關卡。此外,心臟是所有移植器官裡,保存時間最短的。摘下來的心臟允許熱缺血時間,僅為3-4分鐘,在適宜溫度下僅能保存6-8小時。這顯著增加了移植難度。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據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推算,我國心衰現患人數約890萬,晚期心衰患者近100萬。中國心臟供體源的數量並不能滿足中國心臟移植的要求。數據顯示,2015-2018年,全國35家(不包括港澳臺)心臟移植中心全面實施腦死亡心臟捐獻以來,共完成心臟移植1583例。

黃克力遺憾地說:「我們已經遇到過兩三名急需心臟移植的患者,因為等不到供體而抱憾離世。」

只有上輩子拯救過銀河系的「極少數」,才能得到這種極度稀缺的資源並獲重生。而一顆通用的、能臨時或永久發揮替代作用的人工心臟,成為終末期心衰患者的最佳選擇。

克裡斯蒂安·伯納德教授因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而成名。/Getty Images

人工心臟不像「心」

人工心臟不是個新詞。古希臘神話中,「死神」塔納託斯擁有一顆鐵心和一顆銅心。而拯救現代世界的復聯絕對主角「鋼鐵俠」,亦是人工心臟造就的不朽超級英雄。

現代醫學對人工心臟的定義是:用生物機械手段,部分或完全代行心臟的泵血機能,維持全身血液循環,屬心室輔助裝置/系統。2013年,美國心臟學會(AHA)在心力衰竭管理指南中,將心室輔助裝置列為可選擇的治療方案之一。

基於人體結構,心室輔助裝置可以分為左心室輔助、右心室輔助。同時作用於雙心室的裝置,被醫學界形容為「全人工心臟」。

「從全球的情況來看,2006年6月-2018年7月,有近2.5萬例患者接受心室輔助裝置植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周建業教授曾告訴「澎湃新聞」,人工心臟主要有3方面臨床應用,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過渡,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等到合適供體;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臟功能恢復後撤除;為終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長期替代,支持患者攜帶人工心臟長期生存。

在四川省人民醫院,經心臟中心多學科評估,黃克力攜團隊為A先生安裝了第三代人工心臟。其核心部件包括一個形如背包的體外控制器,和一個如水管三通接頭的金屬血液泵,有半個拳頭大小。

圖片來源:四川省人民醫院供圖

「心臟就像一個泵,日夜不停地收縮和舒張,為血液循環提供動力。人工心臟旨在搭建心臟輔助流道,輔助實現血液循環。血液泵由兩根人工血管和患者自身心臟相連。血液從心室經血管、流入血液泵。血液泵內葉輪轉動,產生離心力,將血液泵出,經出血管流入升主動脈,部分或完全代替心臟功能。」黃克力解釋。

血液泵通過一根泵纜,連接到體外的控制器,患者需隨身攜帶。黃克力介紹,控制器約重3kg,內有提供動力的電池組和轉速控制系統。

圖片來源:四川省人民醫院供圖

「醫學界」發現,第一、二代人工心臟分別為搏動泵和軸流泵。第一代搏動式人工心臟也被稱為容積式泵,體積大,不易植入。第二代人工心臟體積變小了,但葉輪轉速高,可能損害紅細胞和凝血系統,易引起血栓。

黃克力稱,第三代人工心臟的設備體積小,易植入,運轉時幾乎不產熱。由於採用非接觸式軸承,核心零件可以不與周圍成分發生任何機械接觸而旋轉,減少了機械摩擦帶來的耗損問題。又因核心零件不和血液直接接觸,血栓問題亦明顯改善。

它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成本較高、攜帶不方便、高耗能,電池續航能力有限,易受外界磁場影響等。

「植入的人工心臟可以持續工作,直到進行心臟移植。除不能遊泳外,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可以散步、淋浴、正常工作及外出旅行。」黃克力告訴「醫學界」,國內第一例人工心臟臨床試驗的患者,已帶機生存3年。而A先生也創造了一個記錄,是全國首例正式上市的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患者。

圖片來源:四川省人民醫院供圖

研發路:充滿艱辛、並非坦途

「心臟既然能長出來,就一定能被造出來。」這是「人造器官之父」、人工心臟先驅威廉·約翰·科爾夫(Willem Johan Kolff)說過的話。

1957年,科爾夫和時年35歲的日本學者阿久津哲三(Tetsuzo Akutsu)合作,開發出世界首個人工心臟。阿久津在其文稿中說,研發思路始於對人體心臟的模仿,「無論如何都要讓人工的看起來和真正的心臟一模一樣」。他在辦公室裡擺滿工具機,揉捏粘土,澆灌石膏,切割金屬。他沒日沒夜地工作,手工製作所有零部件。最終,成品出來了,形似真實心臟,有4個腔室,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通過使用循環液壓來產生脈動流。

威廉·約翰·科爾夫(左)和阿久津哲三。/Cleveland Clinic

1957年12月12日(亦有說是1958年1月),在體外循環的支持下,科爾夫和阿久津將其研發的人工心臟植入實驗犬體內。體外循環終止後,這顆人工心繼續維持血液循環90分鐘。1958年,相關實驗結果在美國人工器官協會第四次會議上報告。

此後,全球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隊開啟人工心臟嘗試。

1969年,美國完成全球首例雙心室輔助裝置人體植入手術。美國醫生丹頓·阿瑟·庫利(Denton Arthur Cooley)為一名47歲男性,植入以其命名的「李奧塔-庫利全人工心臟」(Liotta-Cooley人工心臟),作為心臟移植前過渡治療。這是一顆氣動的「人工心」,患者在外部動力協助下,靠它活了64小時,然後接受心臟移植。心臟移植術後32小時,患者死於假單胞菌性肺炎。

第二例人工心臟人體植入術發生於10多年後。1981年,主刀醫生仍是庫利,裝置是升級版、有兩個氣動的雙心室泵(Akutsu-Ⅲ人工心臟)。植入人體55小時後,患者接受了心臟移植。術後10天,患者死於感染、腎衰竭及肺部併發症。

庫利用過的這兩種人工心臟再未被用於臨床。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70年,美國猶他大學推出Jarvik-7全人工心臟,依然是氣動雙心室泵。1982年12月2日,該裝置被首次置入1名61歲心衰患者體內。術後112天,患者死亡。1985-1991年,約有170名患者使用Jarvik-7,作為心臟移植前的過渡治療。期間,患者的敗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發生率較高。1991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以不符合FDA管理條款為由,停止該裝置的臨床應用。

上世紀90年代後,Jarvik-7得以革新、改名,於2001年在美國、加拿大及法國成功應用於臨床。2004年,美國FDA批准其作為移植前輔助治療措施。2012年3月,美國FDA以「人道主義使用設備(HUD)」,批准其作為終點治療。HUD是針對特殊醫療器械設立的,特指那些旨在服務少數特殊病患,在美國每年影響人數少於8000人,帶來益處勝過使用可能造成的傷害或疾病風險。

2000年,全球首顆全內置全人工心臟問世,組成部分包括電動泵系統(含2個人工心室和4個瓣膜)、控制系統、電池及經皮能量傳輸系統(TET)線圈。置於體內的電動泵通過TET及射頻交流系統,進行充電和信號傳遞。因為少了穿透胸壁的管線,患者感染風險大大降低。但這一設備體積大、重900g,只適用於胸腔容積較大的患者。開發20多年來,它遲遲未得到美國FDA批准。

全球首顆全內置全人工心臟體積大,重900g。/AFP

「全人工心臟的研發之路充滿艱辛,需要克服重重困難。由於早期植入後存在感染、出血和血栓栓塞,及生物相容性等嚴重併發症,使患者死亡,許多臨床試用的全人工心臟項目被迫中止。」2014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在《全人工心臟離我們有多遠?》中寫道。

於是,一部分致力於全人工心臟研發的研究人員,如阿久津等,轉攻單心室輔助裝置。

黃克力稱,左心室是向全身泵血的主要動力源。在許多心衰重症病例中,若能解決左心室問題,即可提供足夠的心臟功能。

臨床試驗也發現,一些使用左心室輔助裝置的患者,最終恢復到不用輔助裝置、也能靠原裝心臟生活的程度。原因是,他們不堪重負的心肌在心臟輔助裝置的協助下,得到寶貴的喘息時間,最終重獲力量。這亦使其免於心臟移植。「移植後,患者需要長期、大劑量使用抗排異藥物。這可能造成肝腎功能損傷,也會增加惡性腫瘤風險。」黃克力說,植入心室輔助裝置,患者要用的藥物就簡單很多,主要是抗凝。

數據顯示,A先生所植入的左心室輔助裝置,在國外已有患者持續佩戴10.5年。

2016年6月,25歲的美國小夥兒斯坦·拉金(Stan Larkin)被媒體廣泛關注。他依靠雙心室輔助裝置,活了555天,最終等到心臟移植。/Daily Mail

從技術發展現狀看,要想永久替代人類心臟,心臟輔助裝置還要攻克許多技術難關。包括:較低的抗凝或不抗凝,更小的功率要求,更安靜,易於植入和監測,電池更長續航,在身體之外沒有任何部件。最終,它們應該成為「被植入和遺忘」的設備。

目前,將人工心臟與再生醫學結合,成為主流研究方向之一。比如,從患者腿部肌肉提取細胞,培養後製成片狀,再聯合人工心臟一起、植入患者心臟中。細胞將與心肌一起工作。一旦心臟功能恢復到足夠強大,就能取出人工心臟,患者將依靠自己的心臟生活。

先驅們的夢想正在逐步被後世實現。

資料來源:

1.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概要. 中國循環雜誌, 2020, 35(9):833-85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09.001

2.行業 | 全人工心臟:無數失敗中的艱難求索,機械心能否替代生物心?. 思宇醫械觀察

3.數說中國器官移植事業5年發展:我們繪製了「女媧補天圖」. HUST數說

4.心臟既然能長出來,就一定能被造出來 | 人工心臟背後的故事. 知識分子

5.阿久津哲造:人工心臟之父的一生. 客觀日本

6.Inventor for Life. The story of W.J.Kolff father of artificial organs. B&V media Publishers. Kampen 2003, pp. 256

7.In memoriam: Tetsuzo Akutsu 1922-2007.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Tex Heart Inst J,2008,Vol.35,p. 1-4

8.國產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將臨床試驗,此前成功救治三例危重患者. 澎湃新聞

9.Man, 25, kept alive for a year and a half with an artificial heart in a BACKPACK finally receives transplant. Daily Mail

來源:醫學界

作者:燕小六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相關焦點

  • 美國60歲先天性心臟病男子,30年靠人工心臟活命,垂危時成功換心
    我的父母總是這樣,因為醫生們從來不允許我踢球,他們害怕我會死在球場上。所以,我的童年過得一點也不愉快。」韋森現在在新澤西州的蘭多夫(Randolph)生活,如今的他已經有了新的人生目標,韋森經常參加桌球和網球等活動,還認為自己再也不需要醫生了。但在韋森30歲的時候,醫生檢查出他的心跳非常緩慢,可能在睡眠中隨時死亡。所以醫生決定給韋森安裝心臟起搏器。
  • 心衰十二年後,我裝了一顆人工心臟
    封面: 奕然易爆炸跟心臟衰竭鬥爭十二年後,十七選擇了裝上一顆人工心臟,成為了中國第十一個鋼鐵俠。這顆永不會衰竭的心臟不僅給了他重生的機會,也讓更多心衰患者看到了治療的新選擇。本期無聊齋,我們就和十七一起,聊聊關於這顆人工心臟的一切。也希望你可以把本期節目進行轉發,讓更多患者看到這個選擇。
  • 國內首款人工心臟獲批上市 人工心臟能活多久?人造心臟多少錢?
    人造心臟與人類心臟大小相當,據它的發明者稱可以完全替代人類心臟,從而挽救數千患有心臟病患者的生命,人造心臟是指科學家為了挽救越來越多的心臟病患者的生命,而研製出來的。 9月10日,目前國內首款人工心臟產品終於獲批上市,這款人工心臟經過6年合作研發及臨床試驗。
  •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怎麼回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多少錢詳情曝光
    這種被稱為「中國心」的人工心臟已經成功幫助好幾位心衰患者,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我國已成功完成7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手術何鑫由於心臟問題,經常感到身體軟綿綿、沒力氣,有時呼吸十分困難,只能躺在床上休息。兩個多月前,何鑫在阜外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安裝一顆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他也是該項目臨床試驗的第一例患者。何鑫說之前他走上二三十米就不喘的厲害,現在走個千、八百米沒什麼問題,還可以自己上樓梯,不用人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就是給何鑫動手術的主刀醫生。
  • 同濟人讓世界上體積最小的磁懸浮人工心臟跳動了起來!
    同濟人讓世界上體積最小的磁懸浮人工心臟跳動了起來!「人工心臟簡稱『血泵』,是和心臟移植並稱為晚期心衰治療的最有效的兩種方法。植入的『東方心』是世界上目前最小的磁懸浮人工心臟,如果一切順利,這款人工心臟三年左右就能臨床應用,造福患者。」手術當天,走下手術臺的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心胸外科專家劉中民教授表示。
  • 我國研製全磁懸浮人工心臟,重量不到180克
    本文轉自央視財經6月21日報導: 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可用於移植的心臟,來源不可靠,也很少。如今,這些患者有了另一種選擇,就是安裝神奇的人工心臟。這種被稱為「中國心」的人工心臟已經成功幫助好幾位心衰患者,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 曝劉真心臟移植困難重重,可先植入「人工心臟」但需自費百萬續命
    「國標舞女王」劉真自2月7日昏迷至今已十八天,在裝上人工肺(葉克膜)之後,不時傳出各類好壞消息。劉真家人很注重隱私,劉真入院後丈夫辛龍否認昏迷,只是說例行檢查身體。根據醫院方面透露,劉真病情無起色,家人準備轉移到另一家心臟權威醫院治療,但遭到經紀公司否認。2月24日,辛龍老闆吳宗憲在傳媒「圍堵」之下透露劉真近況。採訪中吳宗憲表示,劉真的情況蠻嚴重的,現今已經拆除人工肺,正在等待心臟移植,也可能裝上人工心臟,具體情況要看醫生評估。
  • 第一顆人工心臟曾引發了巨大爭議
    1960年,庫利離開了德貝齊所在衛理公會的醫院,轉身去幾百碼之外的聖盧克醫院醫院(後來庫利在那裡建立了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另立山頭,但名義上庫利仍然算貝勒醫學院的人,行政上仍屬德貝齊管轄,因此李奧塔在1962年關於人工心臟的文章,還是與庫利和德貝齊共同署名的。但1969年發生的事情,讓庫利與德貝齊之間的嫌隙再也沒有了彌合的可能。
  • 歐盟批准人工心臟投入商用 人工心臟將如何讓患者重獲「心」生?
    央廣網北京1月14日消息(記者車麗 賈宜超)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人工心臟是最近醫療科技領域的熱詞。1月5日,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國內首例商用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宋先生順利康復出院。近日,歐盟批准人工心臟投入商用,產品暫定售價15萬歐元。植入人工心臟的患者有怎樣的體驗?
  • 全國首例商品化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患者出院了
    1月5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病房,42歲的宋先生準備出院回家。他身旁有一個裝著設備的小推車,一根電線管道,兩頭分別連接著設備和腹部。這是宋先生的「新心臟」。2020年11月10日,患有擴張型心肌病且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的宋先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未出現併發症,恢復情況良好。
  • 吳宗憲痛心曝劉真現狀:情況嚴重 等換人工心臟
    一個努力中的公眾號 長的好看的人都關注了 2月24日是臺灣國標女王劉真接上葉克膜(體外生命支持系統)進行搶救的第18天,據臺媒最新的報導,劉真老公辛龍的老闆吳宗憲24日被媒體追問時痛心說,劉真目前情況真的蠻嚴重,現在已拆除葉克膜,將安裝人工心臟並等待換心
  • 中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2021年1月5日下午,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第一例正式上市的人工心臟植入患者順利康復出院。該患者是一名42歲男性,臨床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經過內科規範藥物治療,心臟功能情況持續惡化,對藥物反應差,生活質量進行性下降,生命瀕危,經仔細評估該患者已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預期壽命不到1年。2020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醫院順利為該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
  • 福建首例國產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創奇蹟 機械心「幫扶」 「廢心...
    福州晚報訊 因心力衰竭隨時可能猝死,去年6月17日,龍巖的阿強(化名)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植入了一顆人工心臟,成為福建首例國產人工心臟移植者。昨日上午,他來到福建協和醫院,和救治他的醫護人員一起慶祝「新生」一周年。
  • 首顆人工心臟已獲批上市,未來「純原裝」的人類,還能有幾個?
    從家務上的掃地機器人,交通上的無人駕駛汽車,到工作上的機器人服務員,甚至是可以照顧人生活起居的仿人女性機器人等等。在科技的發展下,機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電影《鋼鐵俠》,其中的男主角託尼·斯塔克在命懸一線的時候,裝上了一顆人工心臟,使其擁有了無窮的力量。那麼問題來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人類與機器的結合是否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成為可能呢?
  • 醫學史上的5月11日:賈維克—7型人工心臟的發明者出生
    關於世界範圍內認可的首例人工心臟移植眾說紛紜,有說美國人在1969年完成的,也有說知道2013年的法國團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心臟移植。而今天要說的賈維克就是其中一位,他在1977年發明出了第一款人工心臟。
  • 32歲男子呼吸困難,心臟嚴重衰竭,裝上「鋼鐵心臟」救一命!
    目前「人工心臟」運轉良好。 人工心臟適用於終末期或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是代替心臟移植的唯一有效治療手段。其主要功能是利用生物機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臟的泵血機能,維持全身的血液循環。 人工心臟技術日趨成熟 未來或實現國產普及
  • 人工心臟移植成功 世界首例能「活」5年
    他表示,這名病人手術前處於生命的臨終狀態,除了給他移植人工心臟,沒有其他的辦法。手術時病人沒有出現併發症,手術進行的過程就像傳統的心臟移植手術。目前病人還不能夠走路,但是醫護人員將試著讓他坐起來,然後很快地站立起來。據報導,這一人工心臟又稱卡爾瑪人工心臟,由卡爾瑪公司設計,卡爾龐捷稱,人工心臟的材質有部分是塑料,另一部分則是生物材料。
  • 國內首例商用「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出院
    經過內科規範藥物治療,心臟功能情況持續惡化,對藥物反應差,生活質量進行性下降,生命瀕危,之後到四川省人民醫院心力衰竭中心就診。經仔細評估,他已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預期壽命不到1年。  2020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醫院順利為他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
  •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中國心終於來了心衰患者的福音
    該款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厚度只有26毫米,直徑50毫米,重量不到180克,是目前世界上最受關注的人工心臟。     陳琛是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研發的帶頭人,鑽研人工心臟至今已近三十年。2008年,陳琛成立公司,自主創新研製全磁懸浮式人工心臟。
  • 人工心臟瓣膜的產生與進展
    心臟瓣膜是一種既堅韌又柔軟光滑並富有彈性的纖維結締組織,正常情況下,心臟瓣膜開放時充分、關閉時嚴密。當心臟瓣膜出現問題時,就會出現心臟瓣膜病。 心臟瓣膜病表現為心臟瓣膜狹窄和反流兩種形式。任何因瓣膜組織本身或與瓣膜相連的瓣膜裝置(包括瓣環、乳頭肌等)的增厚、僵硬、粘連、縮短、沉長、鈣化、變性、斷裂、穿孔、脫垂、感染後損傷以及發育不良,畸形等而導致瓣膜不能充分開放時,稱為心臟瓣膜狹窄。導致關閉不嚴、漏血、反流時,稱為心臟瓣膜關閉不全或心臟瓣膜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