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徐芸茜 北京報導
今年以來,人民幣可以說是氣勢如虹。從3月的底部算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已超過5000個基點,這樣的上漲速度,創下了12年來最好的表現。
然而,人民幣升值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另一方面給出口企業也帶來一定的壓力。那麼,未來人民幣升值走勢如何?企業如何規避匯率風險?
個人要不要增持外幣?匯率、股市、債市三者之間又會呈現什麼樣的關係?
10月26日,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員院長管清友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在由騰訊新聞、騰訊財經與如是金融研究院獨家合作的直播節目《老友記》中,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連平認為,人民幣匯率短期是持續波動的,但升值趨勢較明朗;短中期來看,到明年甚至再往後的一個時期,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在6到7之間。
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連平建議,企業可以嘗試應用匯率衍生產品控制匯率風險;個人理財則應謹慎增持。
未來匯率波動彈性增大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已連續三個月上漲。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自7.13一度升值至6.65水平,反彈幅度幾近5000點。10月21日,在岸人民幣最高升至6.64元,離岸人民幣最高升至6.62元,均刷新本輪升值以來高位紀錄。
對此,連平認為,談人民幣匯率首先要看中國經濟,當前中國經濟有三趨勢較明顯:一是經濟增長狀況比較良好;二是國際收支是雙順差;三是貨幣政策保持了穩健基調。而另一方面,美國經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在未來一個時期還會繼續存在,尤其是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零利率政策、量化寬鬆的規模都創歷史新高。「從總體上看,未來一個時期,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大趨勢下,可能會有一定幅度的升值。」連平判斷。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有一些制約人民幣匯率的因素,其中最大因素是中美之間的博弈在未來還會繼續存在。其次是國際收支,隨著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順差可能減少。再從資本流動狀況來看,總體上是基本平衡。「未來一個時間段內,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局部性、階段性的負面因素還會存在,這樣會使得匯率波動彈性放大,這也可能是未來一個重要特徵。」連平說。
而在人民幣此輪升值過程中,中國央行也進行了一定的幹預,比如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下調為0。此外,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也於近日對外稱,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調整報價模型,逆周期因子正淡出使用。
對此,連平猜想,貨幣當局對於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基本態度主要是兩點。第一,貨幣當局願意看到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特別是雙向的波動,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幅度的升值是可以接受的;第二,不能接受的是在一定階段出現持續、大幅度的升值或貶值,因為這會帶來「羊群效應」和市場風險的加大。當出現這種短期劇烈變動時,貨幣當局就可能出手進行一定程度的幹預。但是,這些幹預也並不是國際金融領域中常說的「幹預外匯市場」,貨幣當局的這些幹預操作可能是「外匯市場幹預」領域和範圍之外的另外一類調節措施,如外匯市場供求關係的調節。
因此,連平判斷,下一步人民幣匯率短期內會雙向波動,短中期可能在一個區間範圍內運行。「我判斷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可能就是在6到7之間」。
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當前,我國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人民幣升值?
連平認為,大的趨勢主要還是中國經濟自身運行情況,國家的「雙循環」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的順利推進,其實都是希望能夠通過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政策、舉措使得中國經濟能夠保持一個良性的、持續的增長,更好地提升中國經濟運行的質量、效率。在這種情況下,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其實是一種最好的政策考量。
事實上,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009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之後,初期的人民幣國際化階段,也是人民幣升值比較明顯階段,當時的人民幣比較堅挺,整體處在一個升值過程進程中,最高曾達到1:6,人民幣更多為國際投資者所願意持有。現在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人民幣顯現出了一些升值壓力,未來可能會保持小幅度升值趨勢,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應該願意看到並願意更多持有人民幣,比如說持有人民幣對中國的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進行投資。
「目前從一系列的境內、境外的宏觀經濟因素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國際收支等各方面數據都支持人民幣匯率平穩向上,這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也會產生持續的支撐和推動。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在結算中佔比有可能會提升,增速會有所加快。在『一帶一路『沿線上的投資、貿易、交易等各個環節,使用人民幣的比例也可能會上升。但也要看到,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障礙和阻力,仍然有一系列的制約因素存在,需要我們在很多方面採取許多相關的、針對性的政策來加以推動。」連平說。
那麼,人民幣會帶動今年的「股債雙牛」嗎?
對此,連平表示,從人民幣匯率基本走勢判斷來看,匯率穩定中有小幅度升值的態勢,對於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總體發展是有利的。人民幣國際化在進一步推進,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境外資本參與到中國的金融市場的便利程度明顯提高。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及中美利差繼續存在的情況下,會吸引更多境外資本流入境內進行投資。「但市場上終究還是由各種不同的理念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所構成,外資大規模流入的狀態也不太可能發生。在中國市場上,疫情可能是一個新的極其重要的拐點,疫情後中國經濟快速恢復,這給投資者對投資中國市場以強力的信心,會帶來新一波的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在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並存的未來,國內投資還需加以高度關注。」他說。
如何對衝匯率波動的風險?
應該說,人民幣升值是一把「雙刃劍」,對於中國出口來說,升值帶來的壓力在增大。
其實針對匯率波動,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早已有較成熟的經驗,那就是多運用到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對衝,像遠期外匯業務、期權、期貨等一系列的在基礎金融產品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其他對衝工具。
「主要的一點是,通過投入一定資金、付出一定的代價,鎖定未來匯率的價格,中國銀行業已為不少企業提供了這樣的業務服務,但是運用這項服務的企業比例比較低,可能沒有超過5%。將來,一方面還需中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不斷升級、換代,能擴大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對於有能力的企業,可嘗試應用匯率衍生產品控制匯率風險。」連平建議。
而對於大多數老百姓而言,主要矛盾就是錢在手裡貶值、投出去就虧錢。從這個角度來講,如何規避內貶外升的局面?
對此,連平認為,所謂內貶,目前還沒有非常清晰的判斷,短期內像CPI曾出現一波較快的上升,對於貨幣購買力來說確實有影響。而升值利於對外投資,因為作為人民幣資產相對於境外非人民幣標價的資產而言,人民幣升值可以兌換更多境外資產,對人民幣資產持有者有好處。但在境外進行投資還要冒許多風險,而中國資本市場目前是一個價值窪地。
「如果一個家庭已經有一定規模的外幣資產,可以做一些結構性的調整;但對於沒有外幣資產的家庭,在目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持有更多的外幣或新增持有,需要非常謹慎。」連平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