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位送菜人以車為家待了14天 每天睡四五個小時

2020-12-23 央視網

送菜人馬增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耿學清/攝

  馬增辰已經在他那輛送菜的麵包車裡住了14天了。

  武漢封城後,這位送菜員披星戴月為居民送菜,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

  他明顯消瘦下來。3月2日這天,他稱了體重,比一個月前掉了18斤。

  38歲的馬增辰是一家網絡生鮮平臺武漢站的送菜員。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武漢市1月23日封城,2月11日開始對所有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他服務的企業是市商務局向居民推薦的線上購菜平臺之一。他忽然成了這座城市的「民生保障工作人員」之一。

  平均每天,馬增辰給60-80個家庭送去新鮮蔬菜和肉類。送菜員服務範圍點多面廣,工作半徑可達二三十公裡。如今派單量約為平時的3倍,忙到晚上10點是常態。

  馬增辰是外地人,租住在武漢市江夏區廟山社區。小區正門往北有一道鐵柵欄門,疫情期間封閉。他夜裡回來,一般在此處停車,對象汪江豔會在柵欄另一側等著「接頭」。

  隔著柵欄,她給他遞過熱飯,說一會兒話。為了節約汽車蓄電池電量,汪江豔還要把他的手機拿回家充電。有時,馬增辰連飯都不想吃,只想睡覺。

  他們原計劃2020年春節回老家登記結婚,車票都買好了,武漢封城了。

  醫院裡人滿為患,街道上見不到什麼人。他們也有點害怕。汪江豔記得,她有次勸馬增辰:「咱要不別幹了,你看大街上誰那麼拼命啊?」

  馬增辰沒接話。他們有孩子要養,有債務要還。去年12月,他們在廟山社區開了一家「快樂檸檬」奶茶店,「遇到這個事情(指新冠肺炎)就『熄火』了」。汪江豔把「快樂檸檬」庫存的檸檬切成片,等到晚上,給馬增辰準備一桶浮著檸檬切片的熱水。

  社區封閉後的頭幾天,馬增辰能夠憑證明出入小區。

  他手機裡存著3份電子版證明。兩份是武漢市商務局的證明,證明馬增辰所在公司為「重要民生保障企業」,員工為「民生保障工作人員」,承擔「生活必需品、防護用品」供應任務,需要在保供物資採購、道路通行、人員通勤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

  另一份是「新型肺炎防疫保供車輛證明」,上面有馬增辰的身份證號和車牌號,蓋了武漢市商務局和他所在公司的公章。

  在別的不同小區,馬增辰的同事憑藉這些證明,每天通過體溫檢測後,一直能夠順利出入。3月3日,其中一位向記者確認了這一點。

  但是2月18日那天,這些證明在廟山社區門口失靈了。馬增辰說,他送菜返回後,社區「封控管理崗」工作人員向他要紙質版證明,等他跑回公司列印好,對方又稱「列印出來的是黑章子,要紅章子才行」。

  後來,公司專門給他開了一份「員工證明」,證明馬增辰參與「民生和醫療物資配送工作」。

  汪江豔記得,一位社區工作人員隨後又說,此時馬增辰離開小區已經超過24小時,如果回家,需要居家隔離14天。

  廟山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確認了這一說法:馬增辰當時有兩個選擇——要麼回家隔離,要麼不進小區。這位工作人員未解釋此舉的依據。

  「隔離14天,那怎麼行呢?我們還要掙錢養家。」汪江豔說。他們算過,老人、孩子,店租、車貸、房貸,即使自己不吃不喝,每月開支也要1萬多元。

  2月18日起,馬增辰以車為家。

  公司要求送菜員每天凌晨3點到倉庫,他會提前一個半小時——晚了要等其他同事用完掃碼槍才能提貨。早上6點左右,他開始往武漢市區送菜。

  馬增辰說,新手一般一天送「一條線路」,他從2019年7月開始做這份工,每天會送兩三條線路。有時為了多掙錢,會申請多加一條線路。每條線路上約有20多位客戶,需要半天時間。

  對他來說,理想的狀況是所有客戶能在一個小區,但這「太難遇到了」。有四五戶在一個小區,就會節省很多時間,他就「太感謝了」。

  他回家越來越晚。汪江豔準備的晚飯,是馬增辰一天裡唯一的正餐。很大的碗,小區鐵柵欄縫隙塞不過去,只能從底下遞過去,他就在冷風裡吃。偶爾他會在公司泡一桶方便麵。在路上,他想吃方便麵都找不到熱水。

  他的睡眠嚴重不足。2月29日晚,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見到馬增辰時,他剛剛結束了20.5個小時的工作。記者跟汪江豔說話的功夫,他把駕駛座放倒,順勢躺在椅背上,不一會兒就響起了鼾聲。

  他抓緊時間補覺,每天在車裡和衣而睡,蓋條毯子。

  只有一條毯子。「說出來挺不好意思的,家裡只有一床薄被子。」汪江豔說,以前冬天會回老家過,在武漢沒有準備厚被子,現在想買又無處可買。

  武漢最近的夜間最低氣溫是5℃。馬增辰有時會被凍醒。他會啟動汽車,開會兒空調取暖,之後再關掉,「開空調時間長了會有危險」。

  所幸,他一直幹體力活兒,身體壯實,還沒有感冒過。

  每隔三四天,晚上下班公司人少時,馬增辰會拿著臉盤在洗手間接一些熱水擦洗身子。他儘量在公司如廁,有時夜裡實在內急,就到附近的小樹林裡解決——非常時期的無奈之舉。

  馬增辰說,這點苦都不算什麼,最麻煩的是和父母視頻聊天。

  父母很惦記他們,幾乎每天早上9點前都會跟他們視頻聊天,叮囑不要出門。

  為了避免讓父母發現自己外出送菜,馬增辰有時找個牆角,有時在廁所裡,和老人說幾句話。有一次,他被父親看出是在車裡,只好解釋說「車子長時間沒動,出來溜溜」。

  馬增辰17歲那年來到武漢,在做送菜員之前,靠蹬三輪車配送水果謀生。他跟朋友做過水果生意,虧了。2018年,他咬咬牙買了這輛金杯麵包車。

  車款是6.3萬多元,汪江豔透支了十餘張信用卡以及「花唄」額度交了首付,每個月要還1430元車貸。

  馬增辰格外愛惜這輛車。平時只要沒什麼事,他會拿著水管衝洗車身,「車這種東西,怎麼說呢,你愛惜它,它就給你好好幹活。」

  現在,這輛車成了他臨時的棲身之地。

  廟山新村村支部書記孫勇向記者表示,馬增辰在外面待了這麼長時間,他不清楚具體原因,也沒遇到過類似情況。他還說,並不存在居民離開小區24小時就要居家隔離14天的規定。他以為,馬增辰每天是在外面賣菜。

  3月2日晚,村委會一名工作人員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馬增辰若需返回居住地,需要體檢,排除新冠肺炎,然後居家隔離14天;如果隔離14天對工作有影響,村裡會給他送兩床被子。

  馬增辰說,每天進倉庫經過兩道門,測兩次體溫,到現在都是正常的,有登記記錄,「如果不正常怎麼能給市民送菜呢?」

  武漢整個城市按下暫停鍵後,馬增辰遇到最多的是志願者、快遞小哥、外賣騎手以及他這樣的送菜員。

  他感到,特殊時期,業務量劇增,而苛刻的顧客少了。偶爾遇到訂單不符、分揀遺漏等情況,從沒有人為難他。幾乎所有客戶都表現出了非凡的大度,「這個時候,都能理解」。

  因為「無接觸」式送菜,把蔬菜送到指定地點後,馬增辰會在電話裡聽到很多聲「謝謝」。他到武漢打工21年了,從沒像這個月這樣,感到如此「被大家需要、尊重」,這讓他幹起活兒來「很起勁」。

  只是到了晚上,在那道鐵柵欄之外,躺在車裡,他才會感覺自己是個外鄉人。

相關焦點

  • 武漢小夥為居民送菜一個月瘦18斤,背後故事無奈又心酸
    武漢封城後,他披星戴月為居民送菜,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經常一天只吃一頓飯。3月2日這天,他稱了體重,比一個月前掉了18斤!日晚,武漢某平臺送菜員馬增辰結束20.5個小時的送菜工作,在車裡躺著睡著了。那天他送菜回來,社區工作人員向他要紙質版證明。他跑回公司列印好,對方又說「列印的是黑章,要紅章才行」。後來,公司專門給馬增辰開了一份「員工證明」,證明他參與「民生和醫療物資配送工作」。汪江豔記得,一位社區工作人員又說,此時馬增辰已離開小區超24小時,如果回家,要居家隔離14天。「隔離14天,那怎麼行呢?我們還要掙錢養家。」汪江豔說。
  • 馬增辰:從老家巨鹿到武漢打工已21年,為武漢市民送菜曾三天未眠
    公司的老司機有九成回家過年了,新招聘的司機因為業務不熟悉,只允許跑一條線,大量的單子就落在沒有回家過年的老司機身上,每天送三四條線路,每條線路有20多戶人家。客戶住得都比較分散,四五戶在一個小區的情況對他就是意外驚喜。為了把米麵糧油、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及時送到客戶手裡,他和他的同事們真是拼了。
  • 24小時待命半夜將臨產孕婦送醫,3天通過重重關卡返漢做志願者,武漢...
    車隊的發起者程科意,在疫情期間加入滴滴社區保障車隊,為社區居民送醫、送菜、送藥,裝卸物資。有著20年黨齡的程科意,是一名退役軍人,曾經在黃繼光所在部隊服役。98抗洪時,他也衝上了防汛前線。「這幾年,我幹過運輸,也在深圳打過工。」疫情發生時,程科意全家都在武漢。
  • 90後菜鳥驛站站長感動武漢:每天義務給小區2000隔離戶送菜15小時
    「我想實名感謝一下,我們小區有個站長,一個人買菜配貨送菜,幫助我們住戶,青菜、水果進價給我們。他本來沒有義務做這個,但他說一個人在外面跑,我們大伙兒就可以不出門,真的特別感動。」近日,武漢90後菜鳥驛站站長蒼禹威收到來自漢口城市廣場業主的實名感謝,在這個特別時刻,他挺身而出,給小區二三千隔離戶義務買菜,被稱為「送菜英雄」。「做這個事情的初衷,是在社區群看到很多人說買不到菜和生活用品,我希望能夠做點什麼,盡一點力量。」從2017年起,蒼禹威在這個小區開菜鳥驛站,方便居民快遞收取。疫情發生後,小區居民多處於隔離的狀態,日常生活帶來不便。
  • 90後快遞小哥義務送了3個月菜 曾笑稱「聖誕老人」 今喊他「送菜...
    蒼禹威開著快遞車送菜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周丹 王永勝 通訊員王婷)眼看著聖誕節就要到了,最近,漢口城市廣場小區的不少業主又想起了他們心中的「聖誕老人」蒼禹威,紛紛發來祝福和問候。90後的蒼禹威是該小區菜鳥驛站站長,在年初疫情暴發後,義務給小區業主送菜,長達三個多月。「以前我都喊他聖誕老人,現在我叫他英雄,感謝!」有居民感嘆。「我不是什麼英雄,就送了點菜,別鄭重其事的,我不習慣。」昨日,回憶起送菜的經歷,蒼禹威不願多提。但從其家人和鄰居的口中,依舊能還原這件事情最初的模樣。
  • 在武漢,我們自發為獨居老人買菜送菜
    武漢封閉社區以來,買菜做飯成了許多獨居老人面臨的難題。他們不會用手機團購,兒女也不在身邊。26歲的武漢人小魚(化名)和志願者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尋找武漢市內無法取菜的獨居老人」活動,貼出上述海報。3月5日,小魚告訴澎湃新聞,活動發起後至3月5 日凌晨,他們的微信上一共通過了1434位好友申請,除去無效信息,大概有四分之三屬於老人或家屬求助。
  • 每日做近1000份盒飯,睡幾個小時,只為醫護人員能吃上飯
    今天,已經是武漢疫情爆發的第13天。疫情當前,武漢人民,難!全國人民,難!道路雖難,可是在抗戰病魔的道路上卻發生著一樁樁令我們感動的事,他們不分職業,身體力行的在為這場疫情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武漢金銀潭醫院,抗爭肺炎的最前線,院長張定宇一瘸一拐地走在院外。這三十多天裡,他往往凌晨兩點剛睡,四點又要爬起來,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 雍正皇帝每天只睡4小時,一年只休3天,那他的14個孩子從何而來?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野說家居,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雍正皇帝每天只睡4小時,一年只休3天,那他的14個孩子從何而來?如果一個人既聰明又勤奮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幹出一番偉大的事業,在我國歷史上雍正皇帝就是一位有能力又勤勉的皇帝,所以在他的統治時期清朝國力最為強盛。
  • ...這些天】武漢出差回滬解除隔離後,我把自己「關」在園區忙了十天
    但因為業務需要,又是開私家車前往武漢,我覺得自己防護好,應該問題不大。去的路上大約花了14個小時。一下車,我就戴好了口罩,儘量避開人多的地方。但讓我奇怪的是,那時候在武漢基本沒看到幾個戴口罩的,反倒是自己戴著口罩顯得有點怪。但我一直沒把口罩摘下來過,因為我覺得還是小心一點好,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好。
  • 非典那年,媽媽救了很多人;如今她在武漢,72歲,每天只睡3小時
    李蘭娟和她的團隊臨危受命,5天內便確認病原為禽類,獲得了H7N9病毒從禽向人傳播的科學依據。在她的建議下,全國活禽交易市場暫時關閉,一系列雷厲風行的舉措,讓十年前的噩夢沒有捲土重來。此外,李蘭娟團隊還成功研製我國首個H7N9病毒疫苗種子株。
  • 從武漢回來的湖南大四女生確診治癒後堅持自我隔離28天,沒有感染...
    2 月 26 日,邵陽洞口縣的大四女生許鹿(化名)安全度過出院後的 14 天隔離觀察期,回到了家中。"雖然回家了,但我還是想再自我隔離 14 天,這樣更安全一些,也不會給家人和周圍人帶去不必要的麻煩。"
  • 張朝陽每天只睡4小時,卻在成名的夢裡待了20年
    這次上熱搜與搜狐的動向無關,而是因為張朝陽自稱每天只睡4個小時,已經堅持了2年。他說自己睡得很好,還有很多時間做別的事情,這種睡眠方法「值得(大家)試一試」。這條微博下的評論並不算友好,有人說他「萎靡不振」,有人說他越來越像那個「吐棗核的裘千尺」,還有人讓他「不要誤導別人」。
  • 一天睡四個小時,夠嗎?
    這條新聞迅速衝上熱搜話題,甚至蓋過了搜狐新財報去年第二季度淨虧損超五億元的消息。  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對千萬特「困」生和「回籠教」成員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如果能行,自然是極好的,但能行嗎?成功人士睡得少?  張朝陽說,這四個小時也不是連續的睡眠,而是夜裡睡兩個小時就完全醒過來,榨點蔬菜汁或做點別的事,然後再睡兩小時。
  • 每天只睡4小時,40天高分拿下經濟師!
    然而今天丸子姐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位學員,僅用了40天時間,就一次性高分拿下經濟師考試。 於是把每天學習的時間從8小時增加到了10小時,後來增加到12小時,再後來直接把睡眠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 感覺吃飯和睡覺都是在浪費時間,每頓飯都是快速解決。每天除了4小時的必要睡眠時間和3餐、洗漱外,其他時間都在看書看網課做題。
  • 【點讚】丹東夫妻免費送物資馳援武漢,主動隔離卻隻字未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王吉海每天待在家裡關注著疫情發展,新聞報導中武漢疫區物資一度短缺的消息讓他寢食難安——「總覺得作為一名黨員應該做點什麼」。2月中旬,王吉海在貨車信息平臺上了解到錦州北鎮市某企業捐贈一批救援物資,想找大貨車運往武漢。當時信息平臺上顯示貨主給出的運費是一臺車2萬多元,因為交貨地點在武漢疫區,沒有人願意去。
  • 為什麼有的人每天只睡4個小時,依然很精神?
    所以,如果一個班級有40人的話,裡面出現個把「先天少睡眠體質」的人,也是很正常的。 還有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帶有DEC2 突變基因的人,性格更積極正面,體型也更為纖瘦…… 每天比別人白白多出幾個小時,而且還有這麼多增益BUFF,要不要這麼不公平!
  • 城「封」的生活:六個武漢人的快手日記
    5天前開始發布第一個作品,9個作品裡,有8個作品跟此次重大疫情事件相關。李蘭粉絲不多,只有2.3萬,但被她置頂的視頻點讚數高達45.7萬,留言評論1.8萬。  在她的記錄下,我們得以一窺「封城」武漢的普通人的生活。  武漢封城第三天,臨街小區二橋上看不到一個人走動,李蘭家裡的香薰24小時在工作,冰箱裡備了足足一個星期的食物,八塊錢一斤的白菜,十五元一斤的蒜苗,三十五一斤的豬肉、一塊五的雞蛋、40元一斤的羊肉、70元一斤的滷牛肉……
  • 每一個離開武漢的人,都有一段特別的故事
    記錄下他們離開武漢的瞬間,以及他們如何度過「封城」的這 76 天。每一個離開武漢的人,都帶著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下面的這些照片和故事,就是他們用自己的生活經歷,為所有人留下的歷史記錄。900萬武漢人正在重啟生活。
  • 「糧食英雄」武漢送菜人李志方:衝鋒號吹響,總要有人上
    來源網站截圖 武漢送菜人李志方,作為武漢市強鑫蔬菜專業合作社的銷售經理,因為疫情中保證了武漢的蔬菜供應,穩住了價格而作為其中一個展示案例。 得知自己的事跡被展示,44歲的李志方非常激動,「我連國都沒出過,現在聯合國都知道我做過的事情了。」
  • 舍小家才能有大家 我在武漢當店長
    超市行業是公認的最辛苦的一群人之一,365天不打烊,超萬件商品,每天成千上萬的顧客,尤其是在年貨節期間,方超滿腦子想的就是怎樣讓商品再補齊一點,收銀再快一點,顧客再滿意一點。「忙起來經常打電話回家,兒子都睡了,本來是計劃初一下班後,趕回老家和他們團聚的,」方超提到兩歲多的兒子,眼神變得格外柔和。「春節不能回家了,雖然覺得很虧欠家人,但我們都很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決定,畢竟舍小家才能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