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取消了「平遙一角」單元。在往年,這是屬於國內各個電影學院學生們的節日狂歡。在平遙電影宮的一個獨立空間裡,學電影的年輕人在這裡放映自己的短片作品並相互交流。
儘管今年為了減少更多人的聚集,這個單元的活動沒能舉辦,但電影教育的話題沒有缺席。10月13日,「電影教育對話: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電影」在平遙電影宮論壇空間舉行,來自北京電影學院、上海大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山西傳媒學院等機構的教學負責人共同探討關於當下影視行業人才培養的種種話題。
論壇現場
傳統電影學院的招生和教育方式,必須改革了已經78歲的謝飛導演,多年來執教於北京電影學院,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電影導演。這位中國的第四代導演一上來發言,就提出了一個嚴肅而發人深思的問題,「我退休很久了,但是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傳統電影學院本科教學模式必須徹底改革了,再不改革就落伍了。」
謝飛
謝飛梳理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培養成果」:自己所在的60班,「24個人入學,19個畢業,多數人拍過一到兩三部;78班,導演系28個人,當過導演的達到了89%,只有三個人沒有當,這就是成果率非常高。85屆王小帥、婁燁他們那班,成果率也非常高,67%;新世紀以來,就不成了,93班還可以,成果率是33%;01班25人,02班那個班當時我也弄不明白為什麼只招了八個人,一個當導演的都沒有……」
這種「轉換率」也許反映了某種從招生環節就開始的「落伍」,謝飛談到,過去的中國電影學院教育是接受莫斯科學院的模式,在電影製作裡分得非常細,高中畢業考進來就是分了編導、影視的專業方向,「文革」後也嘗試借鑑歐美的綜合方式,「但是借鑑了一部分,又發現很難打破我們的固有的一些觀念,這樣又延續到今天。」
如今的電影創作專業,無論是導演還是編劇,都是依靠高考的藝術類專業招生,而在影像和視頻技術極為普及的今天,這種「專業門檻」其實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相反的,在本科階段去定一種「創作」的分工,似乎就顯得為時過早和沒有必要。
謝飛談到,「不像那些需要傳統要童子功的藝術,影視傳媒專業的本科生就應該大學普遍招生,選文科理科智商最高的人進來,而不要用藝考,不要降低分,因為傳媒是未來世界每一個現代人都要用的手段。還用蘇聯的細分科方法,真是浪費學生的生命。」
同時,謝飛還提到,本科應該更注重「綜合培養」,「我們回過頭來反思,在十八九歲的高中生,你在本科階段,就定他的專業,是不是科學呢?我們教學的成果率越來越低,而現在拍攝數位技術各方面,手機都可以用了,沒有進你這個圈的,他一樣也可以學到。所以我建議應該影視本科就是叫影視製作綜合培養,頭兩年通識教育,後兩年偏重專業,而精英培養是在碩士階段,就是已經工作一段了,本科完了你又再回來。」
同樣來自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教授、系主任黃丹也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發現這樣的現象,「我們系裡有幾種學生:本科生、研究生跟進修班,我每次上課效果最好的是進修班,跟你的交流那個熱烈、那個反應,有時候本科生你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上課沒反應,下課就走了。所以的確是應該讓那些有志於學電影的人,他經過一定的年齡、閱歷等等薰陶以後,再來做一些事情他可能會事半功倍。」
新時代的電影教育探索有哪些方向對於北京電影學院,這所亞洲電影的最高學府之一,執教者們已經意識到,「不只是影院電影是我們的目標,視聽製作,視聽藝術是一個綜合培養的學科。」
而與會的其他從事電影教育的人士,也提出了當下中國電影在人才培養方面作出的努力。
上海大學黨副校長龔思怡談到與溫哥華電影學院合作辦學的初衷,2013年上海政府決定提振本地電影產業,「當時中國電影行業都比較薄弱的是後期製作,從產業的角度找一個突破口,也相應要培養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由政府來主導,就引進了加拿大的溫哥華電影學院。」這所學校正好是注重後期製作,又比較「短平快」,一年制的密集性的教育,但一年的課程相當於一般大學本科兩到三年的專業課程量,這個學校也不放假,每兩個月為一個學期,引進北美教學體系和外教英文授課,一年上完就經歷了六個學期的學習。
從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學體系走出,如今受邀擔任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的賈樟柯,談到在這所學校任教的感受,「是在兩種體系裡面互相對望,我覺得每一種體系可能都有優點,也都有缺點。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優點是高度的專業化訓練,以動手、以實際操作為出發點,聲音設計、影視製作,製作裡面又分攝影跟導演方向,也有表演、化妝,都是非常注重實際操作的。師資大部分是北美來的,都有在好萊塢有工作經驗,對於工業的流程、工業的管理控制要求都爛熟於胸,能帶來專業性職業的態度和職業經驗。」
賈樟柯
而賈樟柯很快又要多一個電影學院院長頭銜加身。山西省決定依託山西傳媒大學建立山西電影學院,院長同樣將由賈樟柯擔任。對於這所家鄉的電影學院,賈樟柯同樣寄予厚望。平遙國際電影展經過四屆的積累,為打通山西的電影教育和產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山西傳媒學院院長李偉介紹,山西電影學院將採取「一體兩翼」的建設模式,以山西傳媒學院現在的主校區為主體,同時建兩個教學實踐基地,一個就是在平遙,另一個在汾陽的賈家莊,前者作為拍攝基地,後者將建成一個可容納數百人的獨立書院制校區, 「在一體兩翼的基礎上將採取2+1+1的教育模式,一二年級在校本部來進行專業和公共課的教學,在完成的基礎上,在汾陽賈家莊聘請行業內的著名導師過來成立大師工作室,由我們現有的學生和導師進行雙向選擇,進入大師工作室進行在專業素養方面的強化,通過一年的強化,在第四年我們分別到兩個基地去進行一些影片的創作。」據悉,山西電影學院預計於2021年元旦前掛牌成立。
與會人員合影
毫無疑問,在電影製作門檻不斷降低,創作權威不斷去中心化的今天,電影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使得電影教育行業也不斷地改革,以不同的形式面貌投入到人才輸送的生產線上。謝飛導演表示非常樂於看到這些新模式的嘗試,並建議進一步將電影教育輻射向「藍領」範疇。「影視傳媒中有大量的藍領沒人教,我覺得應該有中專、大專,初中生畢業了來學照明、學錄音、化妝、製作,他們很快就可以工作,同時他們要有人文修養,那麼工作一段也可以往其他更高的層次走。這個我覺得是電影學院要做的。」謝飛表示自己也在反覆向北京電影學院方建議,在懷柔設立校區,「周圍農村那麼多孩子,其實這些藍領工作在這個事業裡能掙很早的工資,也是很有地位的。應該全面看到影視傳媒行業的多層思維,不能僅看中學校出了一個導演或一個明星,其實整個行業不科學,才是一個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