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發展的保險業,人事頻繁更迭已成為常事。但四年四換董事長並不多見。近日,『A智慧保』發現,中荷人壽再次更換了董事長。僅僅四年時間,這家合資保險公司已經出現4任董事長。
作為一家合資險企,中荷人壽的背景可謂風雲交替。從原始大股東紛紛退場,到中英名字的變更,這家成立18年的保險公司,經歷了成長過程中的「青春期」。如今,這家合資險企再次經歷發展過程中的人事交替。
近日,中荷人壽一連發布5個資金運用風險責任人的變更公告,其中包括不動產投資管理能力風險責任人、股票投資管理能力風險責任人、股權投資管理能力風險責任人、信託投資業務風險責任人、信用風險管理能力風險責任人。
每一份變更責任人的背後,說明的則是中荷人壽掌門人的「變臉」。風險責任人中的行政責任人為曹卓,目前代行董事長職責。
中荷人壽10月16日發布的兩份公告顯示:
由於騫麗君女士辭去中荷人壽董事職務,不再代行公司董事長職責,經中荷人壽第三屆董事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在新任董事長王健先生任職資格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核准前,公司董事長職責由曹卓董事代為行使。
由於騫麗君女士辭去中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經中荷人壽第三屆董事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在新任總經理任職資格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核准前,由副總經理藍年紳( NA LIAN SENG)先生代行總經理職責。
董事長、總經理一人擔的中荷人壽,隨著騫麗君的離職,兩職位均出現空缺。目前,中荷人壽新董事長人選已確定為王健,依舊是來自北京銀行(601169,股吧)。不過,縱觀中荷人壽掌門人變化,四年四換的頻率讓人有些意外。
四年四換
2002年,正值中國加入WTO的後發時期,中國保險市場迎來了又一次的擴容潮,中荷人壽在此時誕生。資料顯示,中荷人壽前身為首創安泰人壽,由ING和首創集團合資設立,分別持有50%的股權。
至2010年,北京銀行正式入主之後,首創安泰人壽更名為中荷人壽,開始踏上銀行系保險之路。在當時6人組成的董事會名單中,來自北京銀行的高管就佔四席,擁有絕對優勢。其中,北京銀行副董事長史元成為中荷人壽改名後的第一位董事長。
雖然在2013年中荷人壽再次發生股東變更,巴黎保險集團收購ING集團持有的中荷人壽50%股份,成為另一外資股東,該轉讓在2014年10月獲監管批准。但由北京銀行派出董事長的慣例並沒有改變。
截至目前,中荷人壽改名後的四位董事長皆來自北京銀行。若王建任職資格順利獲批,北京銀行派出的董事長就已達五位。
資料顯示,2016年6月,強新正式接棒史元,成為中荷人壽董事長。但這一任職並未持續多久,2017年7月,中荷人壽發布重大事項變更通知,強新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長職務,由羅亞輝接棒。但這一任職,遲遲未得到監管的批准。
需要注意的是,在羅亞輝等待監管批准期間,中荷人壽經歷了兩位代行董事長職責的人選,一位是杜志紅,另一位是季雨。但直到2019年,中荷人壽宣布騫麗君為公司董事長並擔任法定代表人時,羅亞輝依舊沒有等到那份任職資格批文。
但騫麗君的任職時間也不長,從2019年的下半年到2020年10月,也就一年左右時間。
從2016年到今日,中荷人壽董事長一職經歷了史元、強新、羅亞輝(擬任)、騫麗君四人的交替。如果再加上代行董事長及或要履新的王健,中荷人壽的董事長一職則有8人觸及過。
當然,在總經理的任職方面,自2015年10月起,騫麗君開始擔任中荷人壽總經理一職,直到2019年9月,其升任董事長後,也一直由騫麗君兼任總經理一職。
雖然總經理沒有董事長變更得頻繁,但中荷人壽此次掌門人的變更,則意味著董事長、總經理的「雙換」。
「成」也銀保
人事的變動往往因股東而引起。反觀人事的不穩定,也給險企業務發展帶來更多的變數。畢竟,一項戰略的實施,需要較長時間的落實並顯現。
早在入主中荷人壽時,北京銀行就曾稱,入主首創安泰人壽標誌著打造大零售業務平臺的戰略布局浮出水面,將提升其銀保業務和零售業務服務水平,增加盈利渠道。同樣,對於中荷人壽而言,也是一次新的歷練。
有資料顯示,在北京銀行加入後,中荷人壽祭出的利器是銀行系保險公司具有優勢的銀保渠道。發力銀保,成為中荷人壽的一大重任。而這時的銀保戰略,也是因史元的長期任職得以穩定、快速推進。
中荷人壽業績情況(單位:億元)
『A智慧保』統計,自2010年北京銀行入主以來,中荷人壽開始了新的業務發展。至2012年中荷人壽實現了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此後,連續五年,中荷人壽都實現了淨利潤為正的成績。
尤其是銀保這塊,對其業務貢獻度不可小覷。有數據顯示,2010-2012年,北京銀行代理中荷人壽的保費規模分別為1.05億元、3.69億元和2.55億元。
但2017年,中荷人壽再次陷入虧損,當年保險業務收入40.21億元,卻出現0.66億元的虧損。其實,虧損的徵兆從2017年一季度便已顯現。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中荷人壽淨虧損6342萬元。到了二季度,虧損有所收窄,淨虧損4562萬元。
有報導稱,銀行系險企都存在過度依賴銀保銷售渠道的情況。一般來說,銀保渠道大多是理財型保險產品,從特徵上看,這類產品的內含價值較低,雖然規模不斷增長,但公司承保利潤很薄,盈利不足。
「難」也銀保
藉助股東資源發展銀保業務,是多數銀行系險企的經營思路。但是,回饋給股東的也包含數額不小的手續費。
據統計,自2010年以來,中荷人壽手續費及佣金支出不斷上升,在2019年更是達到5.27億元。
另有消息稱,2010-2012年間,北京銀行通過代理中荷人壽保險業務獲得的手續費收入分別為1132.43萬元、1438萬元和2393.25萬元。這樣看來,在中荷人壽的手續費支出中,有一大部分是給了自己的股東。
但就目前中荷人壽的發展情況來看,藉助北京銀行發展銀保的模式仍未有明顯的改變。再加上董事長的頻頻變更,讓中荷人壽的經營發展受到更多的關注。
End
精彩回顧
一次特殊的「招才進保」:銀保監會招人,銀保信也招人!
安誠保險董事長落定後經歷「紅十月」:招「人」又建「站」,快來看看!
四位壽險大佬論道「轉型」:傳統模式求新,主動應戰求變!
光大永明保險加速「落子」,廣西中高層虛席以待!
2020年度「中國保險鼎峰108將」公示!西南站區11將「搶C位」!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