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的第一條,不殺生,包括不殺生,離殺生,進而放生。
1、不殺,離殺,遠離惡法
要能夠不殺生,這只是五戒裡面的。離殺生,那就有點小善了。再進而放生,那就真正達到善法了。離殺,不殺,只是說這是金盆洗手,但是內心裏面這種「殺」的惡念還沒排除掉。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在行為上離了殺這種惡行,就得趕快在心裡培養善的念頭。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像這個桌子一樣,桌面上放滿了東西,這些東西佔著桌面,其他東西就放不過來了,好了,現在把桌面上這個杯子拿掉,於是放杯子的這個地方就空出來了,這時你總得要有東西放在這個地方吧,不然就會有其他東西要來佔這個空著的地方的。
內心世界也是一樣啊,除非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內心世界總是要裝點什麼,站在佛法的角度,裝的不是善法就是惡法。首先把惡法制止住了,緊接著就要把善法升起來,這樣惡法才沒有升起的機會,如果長期沒有培養善法去佔領,長期沒有善的思想行為去扭轉它,時間一長,因為惡法沒有斷根,它的種子還是要現行的,這樣一來,時間一長了惡法還是要冒出來的。所以為什麼五戒以後要有十善,道理就在這兒。這裡我們講不殺生,這是五戒裡的。離殺生,保持這種遠離惡法的行為。進而放生,在心裡培養善法,這個境界就更高一些。所以佛教徒不是不殺就行了,那還不行,還要進而放生。
2、放生,護生,善法日增
有人一聽放生,說哎呀師父,我一個月就靠低保維持生活,哪有錢去放生喲,現在買個烏龜都要十塊錢。告訴大家,最好的放生其實就是護生。護,就是愛護的護,是保護的護。今天有的人放生很積極,一聽要放生都跑得很快,結果走到旁邊看到有個要死的動物在那兒奄奄一息,他看都不看一眼,這就有點諷刺了,這還放的是哪門子生呢?
我一直很佩服豐子愷,很了不得,他配合弘一大師,畫了很多護生畫集。乃至於我總想把這些畫再多印一點,到處去發。他的畫透露出生命的珍貴,處處反映保護生命的重要,他同樣是在放生。他通過這些畫,可以勸很多人不殺生,通過他的行為,通過他的藝術,傳達出不殺生的意義。
所以不見得錢少的人就沒法放生,護生也是一樣的。跟別人講不殺生的功德,不殺生的好處嘛。當然不要亂提「功德」這兩個字,因為功德一般都是廟裡說的,別人看到功德箱,隨喜功德,所以一提功德就以為要給錢,就怕了。就講不殺生的好處嘛,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別人一聽,覺得這個還有一點科學的,就會接受的。
3、智慧護生
這裡說放生不一定要講求具體的形式。當然有條件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形式,組織一些活動來實現,但是別搞太多。我參加過幾次別人放生,以後就不想去了,為什麼?他們買了幾大卡車什麼泥鰍啊黃鱔等,在路上七顛簸八耽擱的,拉到河邊的時候都死了不少。還有些鳥,本來就是人工養在籠子裡面的,你把它拿出去放,它沒得吃,就餓死了。這哪裡是在放生,分明是在放禍嘛,你放生的同時就在殺生了。這就是說放生也不一定要執著形式,但是也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來啟信。所以有些時候偶爾出去組織一下放生,有個場面,讓人家一看,說哦,你看,我們不要殺生了,別人都在放了,是不是?我們也要跟人家學學。這樣至少起到一個警戒的效果。
講個真實的故事。有位法師的父親身體不好,我勸他多運動,老是不動,身體自然要出問題。於是有一次別人約他去釣魚,他就答應了,魚竿都買好了,結果後來旁邊的人跟他講,說你怎麼能去釣魚呢?你的兒子還在廟裡跟人家講「不殺生」,你倒好,還去釣魚!他一想,也是這個道理,於是就沒去。你們看,別人也沒放生,但是能勸說其他人不去傷害生命,這就叫護生,這也是放生。
豐子愷先生一輩子護生,畫護生畫集,他並沒有到處去宣揚,說這個功德有多大多大,他沒有。有兩句詩是這樣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些東西我們只有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去滲透。有的領導就懂這個,知道強制命令是不行的,就跟你做思想工作。佛法的弘揚,其實就是做思想工作,要鑽到別人的心裏面去,鑽到他的心靈深處去。所以說要弘法度眾生,就要當好這個心靈的「間諜」,這樣才有辦法度得了人。你沒走進他的心,不了解他的心,要想去度他?難咯。
放生的方式很多,主要是護生。哪怕是見到弱小的動物你也要愛護它,別傷害它。儘量多的宣揚「護生」,不過不要按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思想去宣傳,就去宣傳環保好了,宣傳尊重生命好了。講這些東西別人還是能聽進去的,你跟他講一次,他少殺十個。你看,這個放生最直接,你放了一個最大的生,你把這個人的問題解決了,那麼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放生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我們每個人的思想做通,讓他別去殺,問題才能真正的解決。但是別人不聽你的,也沒關係,要有耐心,今天說了不行就明天繼續說,明天說了不行後天再說,總之要把放生護生的理念堅持下去,發揚下去。
4、護一切眾生
不殺生進而要放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護生,愛護一切有生命的有情眾生,人和動物,都要愛護。有人問,說不殺生要護生那蒼蠅怎麼辦?老鼠怎麼辦?蟑螂怎麼辦?蚊子咬我我又怎麼辦?我說趕總比打好吧,這也是個辦法。其實只要衛生搞好點,它也就少了。蚊子為什麼要咬你呢?說明你的肉香啊。
聽說過寶華山的老鼠也過堂嗎?過去在寶華山,廟子裡的出家人一起排隊吃飯叫過堂。這廟裡的老鼠很多,經常去廚房偷吃。後來老和尚就對老鼠們講,說你們別偷了,正大光明的出來吃吧。於是把竹子破成兩半,每天到了大家一起過堂的時候,就在後面給它擺兩個竹筒子,把那個飯舀在裡面,到時間一開梆,老鼠就來了,一串一串的都排好。吃完了大家走了,它也就走了,蠻聽話的。把它們養的肥肥的,也不亂吃,也不亂叫。
解放前的文殊院裡樹上有很多老鴉。文殊院每次受戒前最後都要跟「鴉居士」作禮三拜,為什麼要跟它磕頭呢?據說文殊院外面原來有個員外,他捐給廟裡幾十畝田,可是沒辦手續。後來老員外死了,他兒子掌管家產了,他想那幾十畝田難道白白的送給那些和尚嗎?不行,得要回來,反正產權還沒過戶。文殊院當然沒辦法,就還給他了。結果他種的莊稼好的不得了,但是到了快要收的時候,這些烏鴉一下就給他吃光。第二次,這些烏鴉還給他吃光。他連搞三次都讓烏鴉給他吃光了,於是想:可能這個地不該自己種,還是還給廟子吧,於是就還給了文殊院。結果文殊院種的稻子麥子好的很,這烏鴉它又不吃了。後來這個廟子裡的人想啊,這些烏鴉是護法的,所以就栽了很多樹,讓它們每天晚上就停在那個樹上。所以你看,人家烏鴉都可以當護法居士,所以我們要愛護動物。
5、放生的意義
我們出去放生,目的作用不在於放了多少條生命,或者說放一條生命有多少功德,這樣一來就會去貪功德。佛教講,放生的目的是要提高修養,這是一個善的舉動,是要提升內心的精神境界的,是要培養慈悲心的。如果執著於放一個蜘蛛多少功德,放一個螞蟻多少功德,那到最後就沒有了功德,為什麼?所謂做了好事不留名,如果做了好事後到處去宣揚說自己做了好事,那麼你的精神境界就沒有得到提升,你的德行也無從說起。而這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這種德行的提升,就是功德。
所以我覺得,鼓勵他人去放生,固然也是在種善根,因為有些人需要鼓勵。但是關鍵是我們認識到放生的真正意義以後,我們要自覺的發心去做,尤其是要護生,保護他們,別放死了,還沒放就死了,這就不行了。所以說所謂放生,就是要發起這種護生的慈悲心就可以了。比如李商隱的詩句:「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春天,小鳥剛孵出來,沒得吃,那個母鳥就出去找吃的回來餵它,可是如果把那隻母鳥給打死了,那隻小鳥就沒得吃的,就要餓死。所以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盼母歸。你們看,李商隱的詩句就是在護生,也是在放生。
這就是「不殺生,離殺生,進而放生。」我們自己遠離殺業,還要進而放生才算是善,不能以為不殺就沒有殺業,這就算完了。如果不愛護生命,還是算不得善業的,為什麼?因為不護生,或者說不放生,就無從談起培養慈悲心,愛護有情眾生的這種心。心中沒有「愛心種子」,那麼「殺業」的惡業種子遲早還是要現形,這樣一來,所做的離殺的功夫都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