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2月26日電 (記者 陳靜)龍華地處上海城市西南,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此互通互融、和合共生。
「要了解當代廣大年輕群體的興趣愛好和思維特點,講更容易被青年接受的紅色故事,貼近『90後』『00後』的年輕學生。」上海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忻平26日接受採訪時說,也要豐富表達方式,可以把龍華的紅色故事納入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的教學教材體系,開設面向社會大眾的紅色文化專題課程,推動龍華紅色文化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進入市民生活。
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江南書院院長熊月之對記者表示,紅色、海派、江南文化疊加的龍華文化是一種大美意象,特別值得珍視。
在「龍華歷史文化風貌區文化研究論壇」上,上海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忻平提出,學界應深入挖掘和全面提煉龍華的精神內核,將龍華精神與建黨精神結合起來,準確給予龍華紅色文化一個恰當而合理的歷史定位;同時,還要利用好、傳承好龍華的紅色文化資源,發掘和講好紅色故事就是一種有效方式。
熊月之指出,大美意象是一種交錯複合的審美對象,內蘊特別豐厚,可闡釋空間特別巨大。龍華曾是美麗富庶江南市鎮典型代表,也是中國近代工業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
忻平告訴記者,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共中央長期駐紮地,而龍華地區在辛亥革命後長期作為上海的軍政要地,宣中華、陳延年、彭湃、楊殷等大批革命先烈在此殉難。「牆外桃花牆內血,一般鮮豔一般紅」張愷帆在他的革命詩抄中描寫了龍華烈士英勇就義的場景。
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主任、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峰介紹,龍華烈士陵園安葬革命先烈1700多人,是中國第一次、第二次大革命時期著名英烈人物的集中紀念地。龍華烈士陵園是全國各地革命烈士陵園中犧牲者層次最高的地方。在紀念館陳列展示的眾多革命先烈中,包括17名中央委員,其中7位為政治局常委。今後要進一步增加年輕人對龍華歷史的感受度,推出多種文化業態,提供更多未來可能。
龍華集古剎進香、郊遊攬勝、廟會集市等功能於一身,江南文化色彩濃鬱。據了解,龍華寺為上海地區最早的佛寺。龍華廟會在明代已經出現,清代續興不衰,民國更是稱盛一時。如今,每年農曆除夕,來此進香撞鐘者祈福者肩摩踵接,車水馬龍,為滬上一大景觀。
熊月之表示,近代上海急速城市化以後,城市迅速變大變高變鬧變擠,郊遊休閒成為上海市民都市生活的重要補充,於是,曠野平疇、溪澗縱橫、桃紅柳綠、蛙鳴稻香的龍華,成為上海民眾休閒攬勝的理想去處。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建議通過找準定位、進行品牌建設,吸引更多人來到龍華、感受龍華的文化,在繁忙的都市中「慢下來」,讓心靈吸收養分、得到沉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