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習筆記)
第九課:口欲期
本文始發於2013年1月12日,僅供學習交流之用,感謝支持!
1、嬰兒出生被擠壓的過程,就像是一次心理的和身體的按摩。
2、嚴重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一般是口欲期的的問題。
3、一個人因為聽到別人唱歌唱得不好,很生氣,要將別人滅掉。是因為別人唱歌唱得不好,激起了他對自己不完美而導致的羞恥感,他為了否認這種羞恥感的存在,所以要通過把刺激了他產生這樣羞恥感的人滅掉。使他覺得自己沒有這種缺陷,沒有這種羞恥感。——父母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責罵孩子——人格不獨立邊界不清楚,就會把別人的問題看成是自己的問題進行攻擊。
4、從幾乎所有的意義來說,一切的心理疾病,實際上都是發育的疾病。一個人如果沒有充分長大,就會出現各種心理疾病。在弗洛伊德的框架裡,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跟性心理發展有關係——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
5、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核心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形成的。
6、口欲期(oral stage):0——12個月——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時候一個人獲得快感和建立關係的核心部位就是他的嘴唇。
7、口欲期固著表現以下形式的疾病:進食障礙——一、神經性厭食症;二、神經性貪食症;三、神經性暴食症。
8、男性典型的口欲期固著表現,就是抽菸。煙霧的溫度、氣味刺激感官的過程就是在重溫與母親乳頭乳汁的關係。在面對內心衝突或者感受到壓力的時候,抽菸量增加,是典型的退行到口欲期的表現。
9、女性愛說話:用不停的說話來虐待自己身邊的人——嘮叨。
10、肛欲期(anal stage):18——36個月: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最為重要的任務。這個關係到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感覺,甚至關係到榮譽,還關係到我們跟媽媽的關係。
一、一歲之前,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手、腳、排洩系統,而到了一歲之後,慢慢的從神經系統的和肌肉系統的生理結構上面,我們可以逐漸控制自己,這讓我們有更加清楚的自我的意識和自我控制感——關係到身體的感覺。
二、如果我跟其他的孩子一樣,在同樣的時間段,獲得控制大小便的能力,那麼我就是健康的,可以自戀的,反之,就可能引發我的自戀受傷——關係到榮譽。
三、在這個期間,我大小便,誰說了算?這是一個關於權力鬥爭的事情。而且在以後的幾十年,我們所使用的權力鬥爭的模型,都跟一到四歲的這個時候所形成的人際關係交往模型有關係——跟媽媽的關係。
11、如果父母親過度控制孩子的大小便(孩子拉髒衣褲,會損傷父母的完美主義傾向):
一、孩子可能變成對自己過度控制的狀態(有條理、吝嗇。)
二、孩子可能變成對自己完全不控制的狀態(散漫)
從心理動力學角度來說,過度控制和過度不控制,本質上是一樣的。
12、國家文化的發展狀態,處於肛欲期——鋼琴期——幾乎所有的華人家庭會在孩子幾歲的時候送孩子去學鋼琴,把對孩子大小便這種生物學的控制轉換成行為的控制。
13、一個已經有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的家庭,又有一個新生兒降臨,大的孩子可能會退行到比較早期的階段(尿床),這是因為剛剛出生的小嬰兒,巨大地吸引了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這會讓大的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拋棄了,所以他需要做一些事情再次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14、一個肛欲期固著的孩子,可能在年齡很大的時候還在尿床,這是與她的媽媽「相互配合」的結果——媽媽的潛意識層面,是需要孩子用尿床來吸引自己對孩子的關注。
15、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跟一個人打交道時必須按照他的想法來,如果不是的話,要麼覺得內疚,要麼需要很大的力量去反抗他的控制,這就表示,這一個人有一部分的心理發展還停留在肛欲期階段。
16、文化就是一種限定,限定我們做為獨立人格的自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17、孩子什麼時候會固著在口欲期或者肛欲期,這跟父母的人格是有很大關係的。
如果父母親在孩子的依賴方面有問題(讓孩子過度依賴或者沒有辦法依賴),孩子就有可能停留在口欲期。
如果父母親有完美人格和強迫人格的傾向,會對孩子的大小便過度控制,或者對他的其他言行過度控制的話,讓孩子有動輒得咎的感覺,孩子就有可能停留在與控制有關的肛欲期。
18、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
健康人格的父母超越了依賴和獨立(口欲期)的的問題,介於需要就控制,不需要控制就不控制(肛欲期)的靈活狀態。健康人格的父母是比較簡單好玩的人,即使有些時候他們做一些我們看起來非常錯誤的事情,對孩子的人格也不會有太大或者太糟糕的影響。
如果父母的人格有過度依賴或者過度控制的這個部分,那麼他們怎麼做,都可能會散發出不健康的味道,孩子如果在這種不健康的味道中長大,他們的人格就可能出現同樣的問題。如果父母的人格不是太健康,他們即使所有的東西都照著育兒學的教課書做,散發出來的味道(感覺)與健康人格的父母都不一樣,有可能導致孩子的很大問題。
19、父母親有什麼樣的人格,比父母親在一件事上具體怎麼做更重要。何時給孩子斷奶、何時分床,怎麼樣懲罰孩子,怎麼樣給孩子灌輸一些基本規則,所有這些東西怎麼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親是怎麼樣人格的人。
20、父母的人格,怎麼樣才叫做健康?
一、超越了口欲期的問題。如果他們是人格相對獨立的人,但也有能力依賴別人(內心足夠安全,可以放心依賴別人),他們就超越了口欲期的問題。
二、超越了肛欲期的問題。如果父母的人格,既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和他人,同時又能夠對他人放心(我不控制,我也不會死人),就是介於需要控制就控制,不需要控制不控制這樣靈活的狀態中間的時候,這樣的父母就是健康的父母。跟他們打交道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健康,不需要人為的再做什麼。
21、金剛經對肛欲期固著的所表現出的過度地對他人的控制有用,對肛欲期偏執的狀態有很好的治癒意義。(因為它是它,所以它不是它,所以它是它——把對一件事物的判斷,做了一個搖晃。)
22、把目前社會所發展出來的框架,往幾千年前社會發展出來的框架裡面套,是逆潮流的。
23、父母和祖父母具體怎麼做,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親(祖父母)的人格所製造的孩子成長的氛圍。
祖父母、外祖父母與父母如果都對孩子有高度的控制,那孩子要面對六個大人的控制,特別是這些父母(祖父母)本身具有口欲期或者肛欲期發展方面的問題的時候。他們對孩子的控制,足以讓孩子直接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他不知道怎麼搞,才能滿足六個大人的需要。
祖輩與父母輩在關於孩子教育方面的衝突,以後會變成這個孩子內心的衝突——他不知道怎麼做,才能滿足兩個不能方面的需要。
解決辦法:父母做為家庭中的核心關係的軸一定要足夠強大——一定要讓孩子儘可能地生活在父母跟自己的這樣的一個三角形中間,不要讓過多的外部因素幹預一個國家的內政(獨立的國的邊界。)
24、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一定要留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有一部分自己玩,跟別人玩,而不是一直跟父母、家人。以利於孩子發展新的客體經驗、拓展內心世界的規模。
25、一個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絕對標準,就是看這個人的社會化程度。如果一個人只有跟父母打交道的經驗,而沒有跟別的客體相處的經驗,那麼他就沒有新的客體經驗,他內心世界的規模就會非常小。
春麗
國家心理諮詢師,健康管理師,育嬰指導師
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協會蒙臺梭利高級教師
先後師從曾奇峰、李孟潮、郭召良、唐登華、胡連新等接受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情緒釋放療法、教練技術、塔羅智慧心理的培訓。並在持續的學習以及團體、個人的成長中,積極探索自我並提高諮詢技能。曾深入一線三甲醫院危重症科室全職提供心理關懷及心理援助兩年,並長期參與臨終病人的生命關懷工作。
擅長方向:青少年兒童成長心理輔導、人際關係溝通、減壓和情緒管理、臨終關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