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月》第一批觀眾已經有孫輩了,期待他們下回帶著小朋友一起來看戲。」中福會兒藝劇院院長蔡金萍說。12月12日、13日,劇院年末大戲《十二個月》在馬蘭花劇場首演,這部經典童話劇時隔四十年再登舞臺。
在75%上座率要求下,《十二個月》演出票被秒殺。當年《十二個月》老觀眾劉業雄告訴蔡金萍,自己從小學就開始看中福會兒藝劇院的戲,包括《馬蘭花》《地下少先隊》《小足球隊》等,讀高中時還把《三代人》搬入校園,由學生們自己演出。
《十二個月》由蘇聯兒童文學家薩 馬爾夏克根據斯拉夫民間故事改編,兒童文學翻譯家、作家任溶溶翻譯。該劇講述在冰封雪凍的日子,小女王下令要人們採集四月才開花的雪花蓮。貪婪自私的二妞和後媽,強迫孤兒大妞尋採雪花蓮。大妞在森林裡遇見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十二位神仙,贈予她雪花蓮及一隻魔戒。二妞與後媽偷了它們去領賞。小女王得到雪花蓮後,各國大使都認為不可思議。經審問,二妞與後媽招出大妞,於是小女王下令抓來大妞。當大妞向小女王要回魔戒時,小女王把魔戒扔在水裡。大妞念起口訣,十二位神仙故意顛倒時序,時而烈日炎火,時而大雨傾盆,小女王只得低頭認錯。
40年前《十二個月》
「創排中,我們常被充滿童趣和無限遐想的劇情和人物所感染,個個都成了小頑童、老天真,感受『純真』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和樂趣。」84歲的導演劉安古透露,比起四十年前的版本,如今《十二個月》從3小時壓縮到1小時45分鐘,「小朋友們吃慣了麥當勞,這回換一個俄國列巴嘗嘗。」97歲的任溶溶對新版《十二個月》予以大力支持。「經過院裡聯繫,劇組很順利獲得任老授權進行改編。」劉安古在創排《木偶奇遇記》時曾與任溶溶合作,在劉安古印象中,任溶溶藝術修養高,有童趣,像小孩,「他還喜歡叫我小夥子。」
把經典的童話故事搬上舞臺,使其仍然充滿愛與力量、能喚起孩子們對童話的熱愛,是劉安古與同事們創排《十二個月》的初衷,「充滿詩情畫意的童話劇,既誇張又富有生活情趣,用孩子們熟悉的語言和他們喜歡的形式描繪了善與惡、美與醜的鬥爭。在這個戲裡,季節被擬人化了——變成了十二位有法力的神仙,充滿神奇色彩和浪漫色彩。」
《十二個月》歌頌善良純真、熱愛勞動的大妞,懲罰貪婪自私、靈魂醜惡的後媽和二妞,教訓喜歡發號施令、自以為是、不尊重科學的小女王。劉安古希望帶給小觀眾一出好看、好聽、好玩的戲,「不需要講大道理,觀眾們走出劇院時,能同情大妞,學著和小女王一樣勇敢改正自己曾有過的任性缺點,那將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俄羅斯舞臺美術家謝爾蓋 拉沃爾為《十二個月》設計的人物造型和布景,神奇而富有想像,有著濃鬱的俄羅斯風味。拉沃爾曾為兒藝劇院操刀「世界經典文藝作品兒童版系列」三部曲《鐵達尼號》《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得到小觀眾喜愛。這次由於疫情,他只能遠程遙控《十二個月》進度。他期待未來有機會現場再修改打磨,「道具中的森林,像一堵保護大自然秘密的牆。宮殿是人們為自己製作的各種顏色籠子。在代表月份的神仙服裝中,我想展示自然力量的圖像,後媽和二妞處於深色顏色中,大妞像一片打開的藍天,因為她是善良,誠實和無私的角色。」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