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始建於1915年,其舊址隸屬於1915年始建的武昌第一紗廠。這座名副其實的百年建築不僅講述了中國民族工業的變遷,也記錄了曾經在此生活、工作過的一代又一代老武漢人的記憶。
(Big House正面二層設有外廊並採用愛奧尼克柱式,中部入口略為凸出並建鐘塔樓,外觀造型嚴謹對稱又包含形體和線型的動感,形似新巴洛克建築)
2020年6月13日,知名環球旅行家、國家一級攝影師、極地攝影師羅曉韻於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分享了她最新的攝影集《格陵蘭消逝的夢》,並隨後與武漢綠色江城環保公益組織創始人柯志強、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理事米陽文展開關於生態環境與生命感悟的主題討論。
(《格陵蘭消逝的夢》攝影集封面)
(發布會現場籤名畫冊義賣,售賣所得款項將捐給綠色江城用作日常運營)
在這樣一幢瀰漫著跨時代政治、經濟、文化氣息的歷史性建築中,羅曉韻分享了自己於萬裡之外冰雪世界中的所見所聞。在她的畫冊中,我們可以看到夏日的極光如女神的裙擺般絢麗、矗立的冰川如凍原的守衛般冷峻、自由的鯨群如藍海的精靈般靈動,而一艘古老得如神話中所傳頌的帆船孤獨地遠行,指引我們一一領略這些絕美而遙遠的極地景象,也旁觀極地獵人困於現代文明中的迷茫與悵惘。攝影師的探索之旅帶領著我們深入了解北極因紐特人和動植物的生活狀況與生存挑戰,以及極地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格陵蘭消逝的夢》攝影集截選)
全球變暖形勢日益嚴峻,而極地正是氣候變化的重點響應區域。與正遭遇危機的極地環境類似,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我們對生態與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在武漢原本膽小畏人的黃大仙,竟大著膽子站起來向路過的行人乞食;街上被棄養的流浪動物也越來越多,然而許多好心人並沒有忘記這些徘徊在城市裡的生靈,在武漢解除 「封城」後,就有不少好心人專門帶著食物餵養街頭的流浪動物,此舉為剛剛復甦的城市增添了一抹生的希望。
(武漢解封首日 黃鼠狼街頭向路人乞食)
在新冠疫情閉門不出的日子裡,人們有充足的時間陪伴親人愛人、閱讀書籍,以及反省自身。從非典到新冠肺炎,自然災害與人類的博弈仍在繼續,這些自然災難警示人類: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此外,我們也應思考怎樣讓生態與生命和平相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珍惜生命。事實上保護環境並不僅是一句宣傳標語,而更應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動。
「武漢綠色江城」 長期紮根本土,致力於環境保護,多年來組織環保志願者對長江(武漢段)、漢江(武漢段)、府河等15條主要河流進行實地調查,並常年對武漢市166個湖泊進行巡護,同時將巡查發現的汙染和破壞河流湖泊問題及時、客觀地整理和發布出來,並向政府部門舉報,為江河湖泊的治理與保護提供了更多的數據資料。「武漢綠色江城」環保志願者的行動為江河湖泊的治理與生態保護髮揮了積極的監督、推動作用。
(守護長江生命線)
作為民間環保公益組織,17年來,「武漢綠色江城」全力打造公眾參與環保的平臺,組織引導超過1萬餘名環保志願者參與各種環境保護公益活動。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無車日等節日期間,「武漢綠色江城」組織環保志願者團隊,協助政府職能部門開展了「益起來愛地球」、「空調26度風」、「少開一天車」、「綠色消費」、「綠色出行」、「與綠同行」、「綠色引領」等系列環保公益活動。
(武漢綠色江城:長江流域湖北地區致力於環境保護的民間環保公益組織)
生態環境的影響從未遠離過人類社會,善待與尊重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因此,武漢綠色江城倡導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者、行動者和宣傳者,保護生態環境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擔當。
圖文編排 | 李家歡 張璇 李灝 林志穎
審稿 | 一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