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極到武漢,生態與生命的對話

2020-12-27 騰訊網

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始建於1915年,其舊址隸屬於1915年始建的武昌第一紗廠。這座名副其實的百年建築不僅講述了中國民族工業的變遷,也記錄了曾經在此生活、工作過的一代又一代老武漢人的記憶。

(Big House正面二層設有外廊並採用愛奧尼克柱式,中部入口略為凸出並建鐘塔樓,外觀造型嚴謹對稱又包含形體和線型的動感,形似新巴洛克建築)

2020年6月13日,知名環球旅行家、國家一級攝影師、極地攝影師羅曉韻於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分享了她最新的攝影集《格陵蘭消逝的夢》,並隨後與武漢綠色江城環保公益組織創始人柯志強、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理事米陽文展開關於生態環境與生命感悟的主題討論。

(《格陵蘭消逝的夢》攝影集封面)

(發布會現場籤名畫冊義賣,售賣所得款項將捐給綠色江城用作日常運營)

在這樣一幢瀰漫著跨時代政治、經濟、文化氣息的歷史性建築中,羅曉韻分享了自己於萬裡之外冰雪世界中的所見所聞。在她的畫冊中,我們可以看到夏日的極光如女神的裙擺般絢麗、矗立的冰川如凍原的守衛般冷峻、自由的鯨群如藍海的精靈般靈動,而一艘古老得如神話中所傳頌的帆船孤獨地遠行,指引我們一一領略這些絕美而遙遠的極地景象,也旁觀極地獵人困於現代文明中的迷茫與悵惘。攝影師的探索之旅帶領著我們深入了解北極因紐特人和動植物的生活狀況與生存挑戰,以及極地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格陵蘭消逝的夢》攝影集截選)

全球變暖形勢日益嚴峻,而極地正是氣候變化的重點響應區域。與正遭遇危機的極地環境類似,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我們對生態與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在武漢原本膽小畏人的黃大仙,竟大著膽子站起來向路過的行人乞食;街上被棄養的流浪動物也越來越多,然而許多好心人並沒有忘記這些徘徊在城市裡的生靈,在武漢解除 「封城」後,就有不少好心人專門帶著食物餵養街頭的流浪動物,此舉為剛剛復甦的城市增添了一抹生的希望。

(武漢解封首日 黃鼠狼街頭向路人乞食)

在新冠疫情閉門不出的日子裡,人們有充足的時間陪伴親人愛人、閱讀書籍,以及反省自身。從非典到新冠肺炎,自然災害與人類的博弈仍在繼續,這些自然災難警示人類: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此外,我們也應思考怎樣讓生態與生命和平相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珍惜生命。事實上保護環境並不僅是一句宣傳標語,而更應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動。

「武漢綠色江城」 長期紮根本土,致力於環境保護,多年來組織環保志願者對長江(武漢段)、漢江(武漢段)、府河等15條主要河流進行實地調查,並常年對武漢市166個湖泊進行巡護,同時將巡查發現的汙染和破壞河流湖泊問題及時、客觀地整理和發布出來,並向政府部門舉報,為江河湖泊的治理與保護提供了更多的數據資料。「武漢綠色江城」環保志願者的行動為江河湖泊的治理與生態保護髮揮了積極的監督、推動作用。

(守護長江生命線)

作為民間環保公益組織,17年來,「武漢綠色江城」全力打造公眾參與環保的平臺,組織引導超過1萬餘名環保志願者參與各種環境保護公益活動。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無車日等節日期間,「武漢綠色江城」組織環保志願者團隊,協助政府職能部門開展了「益起來愛地球」、「空調26度風」、「少開一天車」、「綠色消費」、「綠色出行」、「與綠同行」、「綠色引領」等系列環保公益活動。

(武漢綠色江城:長江流域湖北地區致力於環境保護的民間環保公益組織)

生態環境的影響從未遠離過人類社會,善待與尊重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因此,武漢綠色江城倡導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者、行動者和宣傳者,保護生態環境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擔當。

圖文編排 | 李家歡 張璇 李灝 林志穎

審稿 | 一伙人

相關焦點

  • 探測器拍攝到火星北極雪崩的場面,壯觀激烈,它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知道火星是一顆非常荒涼的星球,最初的時候,科學家並沒有在火星發現水的存在,可是隨著探測的不斷深入,探測器仍然在火星北極發現了大量的水冰存在。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火星是有水存在的,而且儲量可能還不少。至少在火星北極這裡,水冰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比軌道探測器我們可以清晰地拍攝到火星北極的白色水冰場景。火星北冰的水冰情形跟地球南北極的大量冰川存在有許多相似之外。
  • 趣知識;南極洲與北極地區的動物、南極冷還是北極冷
    一,南極洲和北極地區那裡更冷?a,北極是指地球自轉軸的北端,也就是北緯90°的那一點。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由于洋流和北極反氣旋以及海陸分布的影響,北極地區最冷的地方並不在中央北冰洋。
  • 鬥魚直播「博物館之夜」 科學揭秘北極生態圈
    鬥魚主播結合天文、地理知識,帶觀眾一一了解北極地質、人類生存歷史、目前探測開發情況、環境保護生態、動植物分布情況、捕鯨歷史、氣候檢測、極光等神秘景觀生成等。鬥魚「北極追光之旅」以科學的角度全方位揭開北極神秘全貌,讓更多的網友通過這次滿滿乾貨的趣味科普,了解並加深科學探索和環境保護對於地球和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 安土重遷|從北極到中國南方
    |或許你也會像我 書本/影片 看到某處時 想到種種           |在以往讀到的文章或看過的影片裡
  • 對話逆行者丨宋波:在武漢見證生命的奇蹟
    ZAKER 哈爾濱記者 石晶黑龍江首批援鄂醫療隊普通治療組第五組醫療組長、哈醫大四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宋波在武漢支援的兩個月裡,見證了生命的奇蹟,在他的護航下,新生兒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一道道的曙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後,我作為一名有著 20 年黨齡的黨員,一名曾經參加過 SRAS、甲流疫情工作的感染科『老醫生』,主動請纓,第一時間向醫院遞交了抗疫請戰書,請求支援武漢。"1 月 27 日,宋波隨黑龍江首批援助武漢醫療隊集結出發,對接支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的四樓產科病房。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中國科學院
    冰齡超過4年的海冰被科學家稱為「多年冰」,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北極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海冰為多年冰,如今北冰洋的多年冰已經近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會形成並完全融化的一年冰,它們將更容易在夏天融化,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溫室效應。  與此同時,北極海冰的厚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以往北極夏天的平均冰層厚度為4.88米,到20世紀末只有2.75米左右,減少了43%。
  • 26年的堅持與努力,從臺灣到武漢,一心回鄉、創造生態永續家園丨李姐的創意人生
    作者呼籲停止這樣的一個毀滅性的循環系統,用素食來恢復環境和人類的健康,讓生態系統裡的生靈活得有尊嚴,共創一個和諧、美麗的新世界!這個記錄片讓我更清楚地知道吃素不僅僅只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而已,已經是攸關後代子孫未來的生存權了!《像他們一樣活到100歲》,約翰·羅賓斯的訣竅影響了整個美國的飲食習慣
  • 北極上空「一片通紅」!NASA衛星照片顯示:肆虐的野火在北極蔓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星地圖顯示,北極、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野火仍在肆虐。儘管這些地區在雷擊後經常發生火災,但今年的野火是由高於平均氣溫的氣候變化引起的。火災的蔓延是由乾燥的地面引發的,這裡的溫度比平時高,風力也強。
  • 北極圈現37.8度高溫:後果不僅是「北極綠了」這麼簡單
    然而,維爾霍揚斯克的人們很可能會再次見證記錄的誕生:保守估計下,北極變暖速度約為地球其他地方的兩倍(還可能更高),這將導致極地動植物的生態混亂。 沒有冰的北冰洋 北極地區的極端變暖通常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或極地放大效應,這可能是三個因素造成的。第一,隨著全球變暖,該地區的反射率(反射到太空的光量)正在發生變化。
  • 走進地球之冠——北極
    北極地區是指北極附近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的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最外側的泰加林帶。北極地區的總面積為2100萬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部分佔800萬平方公裡。北極與南極一樣有極晝和極夜現象,越接近北極點越明顯。
  • ARCFOX極狐聯合出品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
    眾多 ARCFOX極狐忠實粉絲、電影愛好者、環保志願者等到場觀眾在觀影結束後對影片讚不絕口,表示電影讓自己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激起了塵封已久的激情和對生命的信仰。遇見美好成就自己眾所周知,北極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光語者》將鏡頭對準北極,是希望以此喚起更多人對環保事業的關注。北極是ARCFOX極狐的品牌原點,從這個層面講,捍衛北極生態環境就是捍衛自身的精神家園。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新北極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如果北極是「病人」,那麼這份報告就是對這個龐大而重要的生物群落健康狀況的全面「體檢」結果:氣溫在上升,冰在融化,雪在消失,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演變。報導稱,北極已不是幾十年前的那個北極,再過幾十年,它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個北極了。
  • 用生命記錄生命,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
    該片將於1月22日全國上映,觀眾將共同見證這份屬於所有中國人的記憶,致敬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致敬英雄的武漢人民,致敬所有為抗疫默默付出的平凡英雄。30位攝影師一線拍攝超千小時素材《武漢日夜》的導演曹金玲說,她相信真實的力量。《武漢日夜》由30位攝像師共同完成,他們是來自湖北廣播電視臺、武漢電視臺、《長江日報》等武漢媒體的攝影記者、攝影師。
  • 【陪伴成長】《北極故事》——記錄冰雪世界中的生命奇蹟
    《北極故事》是美國2007年莎拉·羅伯遜執導,奎恩·拉提法等主演的紀錄片。影片講述在位於地球最頂端的冰天雪地中正經歷著一場宏大的歷險,以一種變相的勇氣進行著非凡的生存,到此都混合著無與倫比的美和突然而至的危險。
  • 「願有光,照見你」——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在京首映
    眾多 ARCFOX極狐忠實粉絲、電影愛好者、環保志願者等到場觀眾在觀影結束後對影片讚不絕口,表示電影讓自己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激起了塵封已久的激情和對生命的信仰。  《光語者》將鏡頭對準北極,是希望以此喚起更多人對環保事業的關注。北極是ARCFOX極狐的品牌原點,從這個層面講,捍衛北極生態環境就是捍衛自身的精神家園。「做電動車的人,其實骨子裡都有環保意識,尤其當我們越來越有錢,物質越來越豐富,精神生活越來越富足,那種渴望人與自然更接近的狀態,好像從你生命裡呼之欲出。每一個做電動車品牌的人應該為了地球一起做一點貢獻」於立國如是說道。
  • ARCFOX極狐聯合出品 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首映
    《光語者》將鏡頭對準北極,是希望以此喚起更多人對環保事業的關注。北極是ARCFOX極狐的品牌原點,從這個層面講,捍衛北極生態環境就是捍衛自身的精神家園。「做電動車的人,其實骨子裡都有環保意識,尤其當我們越來越有錢,物質越來越豐富,精神生活越來越富足,那種渴望人與自然更接近的狀態,好像從你生命裡呼之欲出。每一個做電動車品牌的人應該為了地球一起做一點貢獻」於立國如是說道。
  • 第九屆中俄北極論壇探討北極多領域合作議題
    人民網莫斯科12月4日電 (記者張光政)12月2日至3日,第九屆中俄北極論壇以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海洋大學主辦,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協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給予大力支持。來自中俄高校、科研院所的百餘名代表就兩國在北極的科研、教育、醫療、環保、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等領域的合作問題展開討論。引人注目的是,在本屆論壇新增的醫療合作議題中,中俄兩國學者就如何更好利用北極地區的生物資源及藥材,加強中俄醫療合作進行了熱烈討論。
  • 科學家發現氣溫升高讓北極出現綠化,這樣的北極你會喜歡嗎?
    近幾年科學家一直在強調溫室氣體超量排放會導致環境惡化,如今人們能感覺到夏天越來越熱而暖冬現象也在不斷增多,可以說地球的平時溫度明顯比過去上升了一些,科學家正通過衛星對寒帶地區的苔原生態進行追蹤,以了解這些能在極地生長的植被的覆蓋情況,然而許多圖像顯示北極地區在夏季時幾乎完全變成了綠色,這是因為氣候和土壤升溫正在改變北極的環境
  • 鬥魚直播在北極
    到達朗伊爾城的第二天,我們就坐船來到了巴倫支堡(Barentsburg)。在海上航行,廣闊深藍的寧靜海面,和近在咫尺的巨大冰岬,讓人仿佛置身於神話世界,所有相機拍攝出來的畫面都非常藍。壯觀的北極冰岬有粉絲在鬥魚直播上發文:「為什麼直播拍出來的畫面藍到這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