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欠星爺的,不是一張電影票,而是一句謝謝。
在中國電影界
新年有個特定的檔期
叫做賀歲檔
而在電影界
也有一句流行的話
叫做
「欠星爺一張電影票」
他的電影產量不高
卻也總兩三年出具一部
繼《美人魚》以及《西遊降魔》系列之後
2019年的賀歲檔
周星馳攜《新喜劇之王》殺回賀歲檔
但時至今日這句話或許可以適可而止了,
應該是周星馳「欠粉絲一場親自出鏡的電影」。
而19年的賀歲檔
《新喜劇之王》你看了嗎?
從《西遊降魔篇》開始,「周星馳作品」這個名詞的意義,已經從周星馳作為演員的作品,轉換為周星馳只作為導演、監製或編劇的作品。
這兩者其實不是同一種東西。
一個好作家,指揮一堆人一起攢書,即便依然由自己署名,攢出來的畢竟不會是好書。正如一大群沙丁魚,像無人機蜂群一樣立體排列出鯊魚的形狀,畢竟也不是鯊魚。
今天在影視、文學領域,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就是水裡漂著太多的錢了。
「星爺」也一頭扎進水裡,是一件讓人心痛也令人唏噓的事情。
他不演了,「演員周星馳」消失了,倒是仍舊在導演,卻是一部作品不如一部。
消費情懷,這沒問題,但過度消費情懷,就意味著情懷的衰亡。
不知道周星馳是否還關心觀眾的情懷。2019年《喜劇之王2》播出的時候,那麼多觀眾失望,他是否會感到一絲愧疚?
人們買電影票是衝著周星馳去的,也是衝著「喜劇之王」這四個字去的,這個「2」字,本應該意味著爬上更高的一個山峰,而不是從原來立足的山峰上摔下去。
人們愛「演員周星馳」,但也相信周星馳曾是一個好導演。從狹義的「情懷」角度上來看,人們希望的是重返回憶,而不是把回憶打碎。
我對周星馳的美好回憶定格在了2008年。
2008年的《長江七號》,也還算站得住腳。
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一部還是他親自上陣。同樣地,他用自己那張小人物的面孔和身上的小人物氣質,血淋淋地呈現小人物的社會處境,蒼涼之中,又不掐滅希望。
電影《長江七號》劇照
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小人物,不同的背景,相似的苦難。時代強加於小人物的苦難,用喜劇的方式來展示,就顯得更加深刻而悽涼。
從那以後,演員周星馳就消失了。
後面那些標記為「周星馳作品」的電影,再也沒有周星馳。
在時光的流變中,「周星馳」這三個字,不再只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成了一個文化符號。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一代人對香港都市生活的夢幻想像,對港片輝煌歷史的文化記錄,對錄像廳觀影經驗的懷舊情感,它們共同組成了社會的集體記憶。
即使周星馳的創造力大不如前,即使他和他的觀眾走向蒼老,他的經典作品和那些票房紀錄,也會沉澱到電影史中,變成文化的一部分,永遠被人們記著。
也許,我們欠星爺的,不是一張電影票,而是一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