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媽
2020年,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叫《鄰居的窗》,講的就是兩家人,彼此觀察,彼此羨慕的故事。
其中之一是一家五口,妻子、丈夫和兩個孩子。
女主人叫艾莉,她腹中有一個即將出世的胎兒,他們家的生活每天都超忙碌。
艾莉有永遠做不完的家務,和下班之後「懶懶散散」的老公。兩人因為家務瑣事,經常會有爭吵。
隔著時空,看向對面鄰居,家裡只有夫妻兩個,他們經常能忘情的浪漫,絲毫不用遮掩的表達對彼此的愛意。
他們的生活,輕鬆,愜意,美好,純粹。
可當兩家的女人有一天相識了,艾莉才知道對面鄰居這一家的男人,患了癌症,快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鄰居家的女人也時常在窗戶邊,觀望艾莉一家五口充實溫馨的生活。
蔡康永曾經說過:我們所羨慕的別人的生活,只是我們所幻想的別人的生活。
細想確實如此,就像《奇蹟人生》的主持人阿雅,接受專訪時也提到:我們很容易去羨慕別人的生活。
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太太,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家的柴米油鹽,真的是分分鐘想要崩潰。
似乎別處的總是好的,而自己擁有的一文不值。
生而為人,很容易羨慕身邊那些能力比自己強的,財富比自己多的,顏值比自己高的……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過:對於每個人而言,世界從來不是客觀的。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而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後的事物。
正因為如此,似乎每個人都容易羨慕別人,但實際情況是,在你羨慕別人的時候,也有人在羨慕著你。
李雪琴最開始是怎麼火的,就是因為羨慕別人火的,只不過她羨慕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吳亦凡。
她說之所以在清華門前喊話吳亦凡,是因為:一看他那樣,就是一個從小家境優越,被保護得很好,沒啥煩惱,也沒啥壞心眼的小孩兒。我很羨慕這種狀態,因為我沒有過這種生活。
可最近在看《時代我》紀錄片的時候,發現吳亦凡的童年,也並不像李雪琴想像的那麼幸福。
他很小父母就離婚了,媽媽把他放在甘肅的外婆家,大概10歲的時候,媽媽把他帶到了國外,他在那語言不通,沒有朋友,經常感覺很孤獨。
後來,媽媽回國了,他還想:我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李雪琴只看到了吳亦凡在人群前的光鮮亮麗,並不知道他小時候,以及當下,都在經歷著各種煩心事。
有人說他不適合做演員,也不適合做歌手,好好做個模特不行嗎?
他的《大碗寬面》出來之後,有人說這歌啥都不是,超難聽。
他自己也在經歷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現在他只想做好音樂,把握自己能把握的事。
其實,李雪琴沒有意識到她身上,也有不少值得羨慕的點。比如她北大的標籤,寫脫口秀段子的能力,以及她身上的那份勇敢。
我們很容易拿著哈哈鏡看自己,看哪兒哪兒不好,特別是女性,很容易自我批判。
娛樂圈裡有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鄭爽,這個在拍《一起來看流星雨》的時候,俘獲了無數粉絲,因為她的長相實在是挺精緻的。
出道幾年,她的人氣一直都挺旺的。直到有一天,她整容了,真心覺得她這個長相不容刻意修飾,就能比過很多人的姑娘
之後,跟張翰分手之後,相繼交了幾個男朋友,都非常沒有啥好結果。曾經在看蔡康永採訪她和上一任男朋友時,從言語中間能夠看出,小爽在這段感情裡,一定是倒貼的。
但是真的沒理由,論長相,論人氣,論粉絲,這男人沒有一樣比得過她的。
可她就是那麼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好看,覺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
英國某家機構曾經對2000個女性,進行過一個調研,發現她們平均每天批判自己達到了8次,其中42%的女性從未欣賞過自己,46%的人每天早上9:30之前,會批判自己至少1次。
我曾經聽一個女性朋友評價過自己,又醜又胖,牙齒不齊,人緣不好,性格不巧等等。
實際情況是她工作不錯,長相尚可,卻能把自己批判的一文不值。
人一旦成年,很多身體條件就沒法改變了,比如說身高,比如說五官,比如說原生家庭。
過度關注我們缺少的,就會把自己的目光鎖定在外界的事物上。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維傾向,多半都是因為,小時候,我們經常被父母拿來跟別人比較。
所以,長大之後,我們內在的小孩,總感覺自己不夠好。加上外界給我們的各種標籤,讓人真的很難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這種行為模式繼續下去,只會讓人難以活在當下,看不到自己真實的樣子,很容易因為盲目羨慕別人而焦慮不已。
焦慮的確是現代人的常態,可沉浸在焦慮中,真的對自身的處境沒有任何意義,阿雅非常幽默的說:如果焦慮有用,那我們一起焦慮到死就好了。
其實,治癒焦慮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活在當下,究竟什麼才算是活在當下呢?
人能夠活在當下的大前提是:要有區分自己能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事情的能力,因為只有不斷在能改變的事情上努力,才能真正看到結果。
比如說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身高,卻可以修飾自己的身材。改變不了身邊的伴侶,卻能改變自己的態度。改變不了工作中枯燥的那部分,卻可以改變自己做這些工作時候內心的想法。
有了這個認知後,就可以用上在陳海賢(浙江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老師的《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課程中,提到的三個活在當下的錦囊:
首先,用描述性思維,而不是評價性語言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現在處在焦慮中,不要簡單粗暴的說,我真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
而是描述當下的狀態:我現在處於焦慮的狀態,讓我看看都是哪些事情,引發了我的焦慮情緒。
每個人的狀態都是不斷變化的,用靜態的語言描述不斷變化的狀態,本質上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束縛。
其次,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問題
如何判斷是不是一個好問題,其實關鍵就是看它是不是具體。抽象的問題太大,難以回答,更難以解決。
比如你說,孩子不聽話怎麼辦?這就是一個抽象的問題。如果改成,孩子每次去遊樂場,約定好的時間都不肯遵守,怎麼辦?
後者明顯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法,也更容易著手去改變。
最後,關注自己能做的事,而不是先關注做事的結果
這兩年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句話之一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其實跟關注自己能做的事是一個道理。
如果我們想要通過健身改變身材,重要的是開始,而不一定要知道如果我健身30天,能夠瘦下來多少斤。
像是我寫文章,如果我不糾結於閱讀量,點讚量,收藏量等指標,而只是沉浸在想要寫文章這件事上,結果一般都會不錯。
當然,真正想要活在當下並不容易,因為周圍的環境太快了,讓人不知不覺想要多想,想要奔跑,但要能夠有享受生活的狀態,就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別人幫不了我們。
寫在最後:現在已經是十一假期了,之所以推送這篇文章,是因為好多人忙碌焦慮慣了,難以真正的沉下心來,享受閒暇時光,和家人真正的在一起。
寫下它,就是為了給我們每個人提個醒,要過好當下,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
正如柴靜《看見》所說的:我就生活在這裡,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過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願我們都能好好享受假期,等到小長假結束時有個豐盈的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