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交室內樂」品牌名稱重新啟用後的首場演出,今晚,上海交響樂團的「北極星」四重奏和他的朋友們盡情展示他們的真性情,帶觀眾改重回巴洛克時代。其中下半場兩部協奏曲,是由維瓦爾第的雙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為長笛和小提琴的協奏曲。改編作品一共有六部,在國內極少上演,此次所演奏的兩部樂譜也是特意從國外購回。
圖說:「北極星」四重奏 官方圖
「上交室內樂」的前世今生
在上海交響樂團的檔案室裡,珍藏著一本極有年代感的筆記本,黑色硬殼封面上寫著「上海交響樂團、業務匯報記錄、一九七八年起」三行字,裡面用藍色鋼筆手寫記錄了自1978年起上海交響樂團樂手們舉辦的多場室內樂音樂會演出的時間、地點、曲目等信息,在這一份份具有歷史價值的「極簡節目單」下方,均有一個字跡飛揚的籤名:黃貽鈞。
當時的樂團團長黃貽鈞為訓練樂手合奏能力,創辦了這種「業務匯報」式的室內樂演出形式。想必黃老先生也沒有料到,這個本來對內的業務訓練研討演出,會延續40年,並經樂迷口口相傳,成長為一個具有深厚城市記憶的品牌。
圖說:1984年「上交室內樂」的節目單 資料圖
從最初的「打遊擊」到之後「轉戰」錦江飯店、靜安賓館,再到駐紮湖南路演奏廳,最終上交室內樂在餛飩皮定居。這些輾轉變遷不僅僅是演出地點的變化,也是「上交室內樂」的成長記錄。黃蒙拉、孫穎迪、宋思衡、唐韻、王之炅等一批青年演奏家年少時都曾登上「上交室內樂」的舞臺,剛上大學的黃蒙拉更是在這裡一口氣拉完了代表小提琴家最高技術難度的「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
搬至餛飩皮後的「上交室內樂」,改名為「上交之星」,成為上交音樂季的重要組成部分。而2020-21新樂季中,「上交室內樂」名稱再度回歸,進一步探索主流作曲家的「冷門」作品,也挖掘推廣「該識未識」的作曲家遺珠作品,以十二場超強陣容演出續寫40年的音樂傳奇。就如滬上樂評人楊寧評價上交室內樂的節目策劃時所言:「從嚴明而隱身的管弦樂合奏中展露出自己的趣味和性情來。」
十二場經典音樂會導讀
縱觀本季12場室內樂的曲目編排,有2場可謂傳統的經典重現:貝多芬和舒曼,以及舒曼和鮑羅丁。其中,舒曼的鋼琴四重奏和鮑羅丁的第二弦樂四重奏,雖在室內樂史上擁有姓名,實際卻也難得一見。勃拉姆斯、雅納切克和譚盾跨越時空的組合,展現了一個21世紀四重奏團的廣闊視野。
要賦予經典作品新的意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曲目編排來讓作品產生新的聯繫,此次「北極星」四重奏的兩場演出就是如此。除今晚長笛搭配羽管鍵琴的組合,他們還會把莫扎特、維瓦爾第和皮亞佐拉並置,創造出新的語境。
圖說:10月29日的第二場演出「管樂怪談」 官方圖
本季12場室內樂中,超過三分之一主打管樂:既有通過兩首具有東歐民間風味的現代管樂經典(利蓋蒂、雅納切克)與貝多芬所處的德奧市井傳統對峙;也有主打「大管全方位」,樂手們拿出平時不見於交響舞臺的看家本領,通過貫穿300年歷史的五首氣質各異的作品加以展示。題為「管樂怪談」的演出也很特別,將以頗有學術氣質的「玩笑」主題串起「梗王」莫扎特的「管樂錯彈」和理查·「神筆馬良」·施特勞斯筆下的玩笑人物。(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