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範凌志 白雲怡 李司坤 徐可越】當地時間11日晚,美國總統川普發表全國電視講話闡述應對新冠疫情、提振經濟的具體措施。此前數小時,世衛組織正式宣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而10日,世衛總幹事譚德塞還曾建議國際社會充分利用中國爭取來的「機會窗口」儘早遏制病毒傳播。疫情蔓延態勢如此嚴峻,中國爭取來「機會之窗」是否正在關閉?12日,美國愛荷華大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也許在一些國家的「機會之窗」已經關閉,但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還沒到這種程度。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則認為,窗口仍在,只是成本與代價要比此前高得多。
除了宣布自13日起的30天內,將暫停不包括英國在內的「從歐洲到美國的所有旅行」外,川普還在電視講話中敦促做好預防措施,「對美國人來說,至關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並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而僅僅幾天前,川普還在社交媒體上拿新冠肺炎與普通流感對比,言下之意是「新冠肺炎遠不如普通流感可怕」。世衛組織最新報告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11日10時,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達到37371 例,死亡1130例。
「這反映了中國爭取來的機會在有些國家被浪費。」12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疫情嚴重的歐洲國家反應太遲緩,低估了疫情,「不過仍然有的國家在初期採取了相對果斷有效的措施,緩解了本國疫情,比如韓國、日本以及泰國等。」曾光認為,中國在控制疫情中取得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鑑,不過也不能盲目複製,更需要根據國情,政府重視,動員民眾,頒布和加強一系列社會防控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路透社11日援引四位政府官員的消息稱,1月中旬以來,美國聯邦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敏感信息隔離設施這個絕密的會議室內就新冠疫情問題召開了幾十次的跨部會會議,內容涉及病毒感染、檢疫措施和旅行限制等,但「沒有適當安全許可的僱員和專家都被排斥在外」。一名官員說,是白宮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下令舉行這些絕密會議,「命令直接來自白宮」。路透社說,批評人士一直認為川普政府對新冠疫情的反應不夠迅速,而且缺乏透明度,包括不讓專家參加討論,對公眾提供了誤導或不完整的信息,一些地方官員也抱怨說,他們不了解政府對疫情做出了什麼反應。
美國愛荷華大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1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也許在一些國家「機會之窗」已經關閉,但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還沒到這種程度。珀爾曼說,在諸如義大利等國,當地的衛生部門正在和新冠病毒玩「貓捉老鼠」的遊戲,而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則有能力控制疫情,「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介於兩者之間。」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則認為,新冠肺炎正式成為「全球大流行」疾病,並不意味著中國先期為世界爭取到的時間「全被浪費掉了」。不過這充分說明,許多國家此前對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傳染力之強,缺乏足夠認識,多是一種隔岸觀火的心態,直到疾病在自己國家蔓延才認識到其可怕性,因而耽誤了不少時間,「今天控制疫情的機會窗口仍然存在,只是成本與代價要比此前高得多。」
不久前,有「德國版鍾南山」之稱的德國頂尖病毒學家克裡斯蒂安·德羅斯滕在一次採訪中評估稱,疫情將在未來幾周和幾個月內在中國再次暴發,因為人口將再次出行、接觸、混合,病例將再次大量增加。新冠疫情被界定為「全球大流行」病,中國是否會再次面臨疫情蔓延的風險?
「全球大流行意味著疫情已全面蔓延開來,無論是在國家數量還是被感染人數上,100個感染者和10000個感染者,在控制上的難度和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王培玉表示,對於中國來說,一方面既無法割斷與世界的聯繫,另一方面需要在海外疫情風險日益上升的背景下,對出入境人員採取更多健康檢查與控制措施,這也是一項艱難並成本巨大的工作,「但非常時期,沒有更好的選擇,好在目前看來這將仍然是短期而非長期持續的措施。」王培玉建議,除了對從疫情重點國家與地區入境的部分人員進行集中隔離,中國目前還需加強對居家隔離人員的監督,居家隔離者應籤承諾書,避免再次出現因不遵守隔離規定而給社會公共健康安全帶來風險的情況。
曾光認為,全球大流行意味著對中國反噬的威脅存在,但很難成為現實。中國在兩個多月防控過程中提高了對疫情的監控能力,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和控制。比如對於入境人員進行劃出重點區域隔離觀察等措施,都能有效控制疫情輸入擴散。「中國現在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在堅持目前對輸入型病例的防控措施的同時,該復工復工,該復學復學。這樣下去,會有更多的餘力和經驗為世界疫情防控貢獻更大力量。」曾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