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浦援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尼瑪普尺
上觀新聞記者 於量 採訪整理
9月末,我們日喀則江孜縣的青稞就到收穫時節。如果順利的話,上海人今年能在市場上買到我們江孜縣的青稞產品,有即食青稞片、青稞米等,原生態又健康,希望能有好銷路。
日喀則市江孜縣被稱作「後藏糧倉」,是西藏青稞的主產區之一。我爸爸是農民,在江孜和青稞打了一輩子交道,也正是他,第一個把黑青稞新品種引入江孜種植。現在我回鄉創業開公司,還是拿青稞做文章——西藏人太熟悉青稞了,不過以前我們種青稞,只想著用來填飽肚皮;現在種青稞,能致富奔小康。
2018年,我念完大學回到家鄉,雖然也曾想過考公務員,找一份安穩的工作,但最終我選擇了自主創業。現在的西藏,正是創業的好時候,尤其對我們年輕人來說,機會很多。去年,新一批的上海援藏幹部來到江孜後,成立了大學生就創業指導服務中心,為我創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今年,我打算開一家專賣青稞麵包的麵包房,但是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店面,最後在中心的協調下,終於在縣委黨校的底樓為我物色到了一間25平方米的場地。麵包店順利開張後的第一個「大客戶」,就是上海援藏江孜聯絡小組。我們做的青稞麵包,「承包」下了上海援藏公寓的早餐。我知道,青稞麵包比小麥麵包口感更硬,未必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乾部選擇我們,更多是一種鼓勵。
上海人如此支持,我更要好好幹了。還是通過大學生就創業指導服務中心的牽線,我們與上海藏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藏日公司將以高出市場指導價20%的價格收購我們的黑青稞,以此為原料深加工,並負責銷售。未來,我們的黑青稞產品若能打開一定的市場,我還準備以青稞為主題,開發一些文創產品,帶動江孜的旅遊發展。說起來,還是上海人在幫忙,藏日公司的總經理吳志躍,曾經是上海第四批援藏幹部,2004年至2007年他曾擔任江孜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退休後,他也一直掛念著江孜,創立了藏日公司。
上海對口支援日喀則已經25年,我今年23歲,在我的成長軌跡中,處處有上海援藏的痕跡。我念的初中是江孜縣閔行中學,是當年上海人出資修建的;我父親創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家裡掙到了錢,也是在上海乾部的幫助下。我還記得,2018年底,當時的江孜縣委副書記、上海第八批援藏幹部王高安到合作社裡,問我們有什麼困難,我就壯著膽子說,江孜縣人力太貴,合作社的工資成本一直很高。沒想到王副書記把我說的記在了心裡,後來合作社得到20萬元的就業扶持資金,專門用於支付工人的工資。上海援藏幹部們很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他們的鼓勵支持下,江孜不少鄉村先後組建了一大批合作社,縣裡還成立了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指導服務中心、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協會等,幫扶著農民創業者發展,帶動更多人就業脫貧。
我創辦的公司取名為「浦援」,就是「來自浦江的援助」的意思。希望有朝一日,在上海援藏力量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我,也能以我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上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