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最出名的除了手錶以外,就是瑞士銀行,很多國家的富豪都會把一部分錢存在那裡,因為瑞士銀行非常安全,一些企業和富豪喜歡把資金「藏」在那裡。瑞士銀行為客戶保密信息的傳統,已經超過300年,在1934年,瑞士政府正式確立《銀行法》。這相當於再給用戶信息安全加上一層防護,也讓瑞士銀行有了「避稅天堂」的美譽。一些富豪可以把資金「藏」在這裡,這對於其投資所在地的政府很不公平。
瑞士「避稅天堂」崩塌
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中,許多國家政府紛紛出臺救市計劃,拿出大量資金救助企業。與此同時,幾乎全世界都在投入資金,以刺激經濟市場,避免經濟出現大幅度衰退。這場金融風暴是由金融機構引起,然而他們卻不斷幫助企業逃避納稅,此舉一度引起各國輿論的強烈批評。而瑞士的「避稅天堂」就成為各國的「眼中釘」。
到了2018年,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終於和多國的稅務機構,交換200萬個銀行帳戶信息,這也是其歷史上首次。而瑞士方面也終於被歐盟從「灰名單」中恢復出來,據悉,該名單上的國家和機構都承諾過遵守國際稅務準則,但是並沒有進行徹底推廣和實施。歐盟把名單上的國家和機構排除在合作方之外。有人表示,很多客戶信息被「洩露」以後,瑞士「避稅天堂」的歷史終於結束。
美國要求瑞士交出5.2萬帳戶信息
正是因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參議院於當年控訴瑞士銀行幫助美國富人通過海外帳戶進行避稅,讓美國每年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方面對瑞士施壓,要求他們把5.2萬美國秘密帳戶信息交出來。瑞士政府起初是果斷拒絕美國,因為這和瑞士的法律衝突。然而在三方的斡旋下,瑞士還是給了美國「面子」,在2009年交出4450個美國客戶信息。
然而美國並沒有滿足,他們通過《海外帳戶納稅法案》,要求非美國銀行積極配合,把美國客戶的存款等信息遞交到美國稅務部門。美國為了讓各國積極參與進來,通過OECD組織,建立一個適用於全球的共同匯報標準。
瑞士在2018年正是根據這個標準,和美國交換稅務信息。這也意味著瑞士銀行保密法將形同虛設,而許多企業和富豪們也因此不再將瑞士銀行作為儲蓄和避稅的首選。
免責聲明:本文由海峽資訊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信息參考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