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鎧甲打仗到底有多熱?評書中的「卸甲風」原來真的存在

2021-02-12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前段時間,有讀者這麼問到冷兵器研究所:「古人打仗穿那麼多鎧甲,不會熱嗎?特別是穿棉甲的那些人?」畢竟從遺留的古畫和現代的影視作品上來看,當厚厚棉甲套在身上作戰時,其形象簡直就像是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羽絨服。於是今天,冷兵器研究所就專門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要說古人穿棉甲熱不熱的問題。就要先說下棉甲的定義。在英語中,棉甲被稱作「Gambeson」,也就是所有使用紡織品所製作的鎧甲。而在網絡上時常被當作棉甲,內部有鐵片的廣義棉甲,在鎧甲分類中,實際上是一個專門的類別「Brigandine」,因此兩者是絕對不能混為談一談的。兩者不僅在防禦原理上差別巨大,甚至在作用上,往往也有差別。

▲現存的李氏朝鮮末期棉甲,這種棉甲在現代韓國被稱為「면제배갑」意為「棉背甲」,其出現時間較晚,是19世紀時期朝鮮遭到法國入侵的「丙寅洋擾」之後發明的。在後來根據「辛未洋擾」時的美軍記錄來看,這種朝鮮棉背甲的確可以防彈(這個點很存疑),但是極易著火。這件棉背甲便是美軍俘獲的戰利品。

一般來說,為了有所區分,現代一般稱那種用布或者呢絨、皮革包覆鐵甲片的鎧甲,稱為布面甲或布面鐵甲、或鐵甲衣。而狹義上的棉甲則是指完全由棉花等紡織物製作的鎧甲。當然,古人沒那麼講究,所以他們口中或筆下的棉甲裡面有沒有鐵甲片,這個真不好說。

▲韓國現代復原的棉背甲

狹義上的棉甲,在人類戰爭中,可以說有著相當長的歷史。在中國棉花傳入之前,中國便常常使用麻或者「縑帛」來製作棉甲。而在全世界廣大地區區,亞麻和羊毛,甚至馬毛製作的鎧甲,也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在美洲甚至還有使用羊駝毛和黃麻製作的「Escaupil」。雖然這種紡織物鎧甲常常是作為一些底層士兵的鎧甲,但是到了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紡織物甲甚至被當作成了身份的象徵。義大利貴族在平時也會穿著紡織物甲,以此來表示自己貴族的身份,以及勇猛的性格。後來這種風尚很快席捲歐洲,因此所有歐洲的貴族們,都開始將紡織物甲,當作是日常的衣物穿在了身上。

▲歐洲的紡織物甲

 顯然,這些紡織物甲無論材料為何,穿起來無一例外都像一件瘦版的羽絨服。況且,紡織物甲的分布地區,包括了中國的江南地區、西非、印度、中南美洲等氣候炎熱的地區。那麼那些穿著紡織物甲的士兵,在這些地區作戰時會不會很熱呢?

▲西非地區的紡織物甲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熱!你穿你也熱!不過,紡織物甲雖然熱,但並不會因此比其他鎧甲更熱。因為再堅固的鎧甲,在使用時,都必須在鎧甲裡面穿著厚厚的內襯,以此來緩衝敵人的打擊所帶來劇烈衝擊,並且減輕鎧甲對人身體的摩擦。所以包括中國棉甲在內的這些紡織物甲,其實很多時候,大多會被當作內襯使用,以此來進一步加強鎧甲的防禦力。甚至有些人還會將紡織物甲穿在外面,以此來防止昂貴的鎧甲在戰場上損壞,以及防曬。因為鐵甲被陽光直曬,很快就會熱得跟鐵板燒似的。比如帕提亞的具裝騎兵就被稱為「火爐人」。因此單獨穿一件紡織物甲,實際上根本說不上會不會比穿著其他鎧甲更熱。

▲清代鎖子甲和棉甲的組合,棉甲在其中充當了內襯的作用

另外,比如中國的棉甲,在製作時,往往是取七到十斤棉花,進行反覆浸溼、晾曬,並壓實。這些紡織物進行層層壓制之後,就會失去紡織品的透氣性,穿在身上用一個通俗化來講就是「很捂」。實際上,很多評書演義中所說的「卸甲風」,絕非空穴來風,而是確實存在的疾病。

▲一種說法,明初名將常遇春便是死於卸甲風

所謂卸甲風,實際上就是古代軍人在長時間穿甲戰鬥之後,由於沉重的鎧甲即內襯導致汗液無法即時排出,並且血液流通不暢,在戰鬥結束後,立刻脫甲吹風,從而導致的中風。而紡織物甲由於不透氣,因此更加容易造成卸甲風的發生。不過即使如此,棉甲和鐵甲組合所帶來的巨大防禦效果提升,還是讓古代軍人,願意冒著卸甲風的風險,以及悶熱的溫度,穿著雙層鎧甲作戰。畢竟可能死於卸甲風跟當場被砍死,誰都會選擇前者。

▲身穿棉甲(黃色)的明代士兵

總的來說,棉甲一種比較廉價的鎧甲,其真正的意義還算是相當明確,那就是給穿著者提供一個基本的防禦。這種鎧甲雖然防禦能力在很多時候表現的都可圈可點,但是它的問題也相當明顯,不過對於在戰場的士兵來說,能夠保命,其他問題,其實也就都是小問題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古兵神醫還原中國刀劍的千年鋒芒

甲騎具裝竟能決定王朝的興衰?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國人總穿日本鎧甲打仗,於是這位大叔開始修復中國古代鎧甲
    《三國之見龍卸甲》的盔甲也疑似為日本鎧甲明光鎧不是給步兵穿的而是給騎兵穿的,由於鎧甲太重步兵穿了會影響行軍以及作戰。但為騎兵所用卻是防禦力一流,用當時最強的馬進行衝撞也只是凹陷一個小坑,但強大的衝力會把骨頭陣折就是了。
  • 中世紀騎士鎧甲那麼重穿上後怎麼打仗?
    高大的戰馬,光鮮亮麗的鎧甲,高尚的騎士精神,行俠仗義、救死扶傷的美德等等。在這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騎士的那身行頭了——騎士鎧甲。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他們的鎧甲那麼笨重,穿在身上打仗怎麼打仗?  今天小編帶你解開謎團!  在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重裝騎士一直都是西方人所慣用的主要攻擊力量。
  • 見龍卸甲!
    看著朋友圈刷屏劉源將軍的離職肺腑告白,我突然想到四個字:「見龍卸甲」!我一直覺得「見龍卸甲」這四個字帶著一絲濃厚的悲壯意味。當羅平安望見蜀國大將趙子龍終於卸下了那沉重的鎧甲,由此得名。你在位時,別人說你好,不是真的好;你卸任時,別人還稱讚你,多半是真心。劉少奇同志說:「好在歷史是人民書寫的!」 是的,人民群眾心中都有一桿秤。這一次,劉源將軍的卸任感言,沒有驚天動地的長篇,也沒有「一二三四」的排比對仗,卻能引起如此強烈反響,多半只有一個原因:見龍卸甲,無愧於心,他很做得真實,說得也真切!
  • 古人力量究竟有多大?有史記載的大力士竟然能拉2400斤的弓
    我們常在信史和演義評書中了解到古人的力量,也會從老人嘴裡知道上輩人的力量,驚訝於為什麼真的會有人天生神力,比我們現代普通人的力量大得多得多。難道古人與今人不是一個品種?為什麼從力量上,今人反而退化了?古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這些力量到底是不是真實的?
  • 除了鐵和皮,古人還曾用紙來做鎧甲,「紙甲」是怎麼禦敵的?
    導讀:《長安十二時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摒棄了古裝劇鎧甲多粗製濫造的缺點,認認真真復原了多款唐朝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甲冑。現在我們在寺廟中見到的天王雕像,多是身披此甲。因為其胸部、背部各有一塊護心鏡,它在陽光反射下能發出奪目明亮的光芒,故而得此名。
  • 三國演義裡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
    三國演義裡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這部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人物我們也都很熟悉,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電影創作,是不是恰恰就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簡單的故事和熟悉的人物呢,三國的故事資源是異常豐富的,該片的編劇兼導演李仁港先生,沒有被三國傳奇故事的宏闊歷史風雲所束縛和牽引,而是獨闢蹊徑地鎖定了趙子龍這個人物。
  • 鎧甲勇士:炎龍鎧甲有多強?帝皇鎧甲之下第一人,單挑三隻異能獸
    炎龍鎧甲作為火屬性鎧甲,而火屬性在各大動漫系列中,往往都能成為一哥。可單憑這點還站不住腳跟。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讓其他四位鎧甲召喚人,都承認炎龍鎧甲一哥的地位呢?其實通過這四點就可以看出,首先炎龍鎧甲可以同時進行兩次召喚,反觀其他四位鎧甲卻辦不到。
  • 鎧甲看著這麼霸氣,那古代士兵打仗時有機會穿上嗎?
    這場盔明甲亮的演武活動,無疑吸引了很多冷兵器愛好者的關注,也讓鎧甲這種以前相對小眾的愛好更多的曝光在公眾面前。對此,也有人提及這樣的問題:雖然活動的鎧甲都非常漂亮威武,但古代士兵有多少能穿到這樣的鎧甲呢?
  • 鎧甲勇士:炎龍鎧甲VS黑犀鎧甲,炎龍鎧甲真的打不過黑犀鎧甲嗎?
    我是小超看動漫,一名呆呆傻傻的動漫小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還望各位大佬多多包涵。第一部《鎧甲勇士》又名《鎧甲勇士之光影傳奇》,是2008年播出的一部中國大陸攝製的真人特攝劇,同時這也是《鎧甲勇士》系列的首部作品。
  • 還記得《鎧甲勇士》裡的風鷹鎧甲東杉嗎?他現在長這樣啦!
    曾經記憶中的ta們,現在長什麼樣了呢,在做什麼呢?好久不見,你們還好嗎?之前咱們已經聊過了《鎧甲勇士》裡的炎龍鎧甲、黑犀鎧甲和雪獒鎧甲召喚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劇中的風鷹俠東杉吧!東杉和美真都是ERP研究室的成員,受到木影石的影響,開始變身成為風鷹俠東杉雖然看上去很大膽,其實很害羞,做事很謹慎,而且是個沒主見的boy...
  • 夏天那麼熱,古人都穿些什麼衣服?可能古人比你想像的還要開放!
    隨著科技的發展,今天的我們在夏天熱了有空調,在冬天的時候有烤火器、空調或者是暖氣,已經能夠舒適的度過夏天的炎熱和冬天的寒冷,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冬天還可以燒炭烤火,夏天的時候怎麼辦呢?而且古代穿衣和現在也不一樣,古代都是比較保守,尤其是女子,肌膚都不能露在外面,那麼古人究竟穿什麼衣服呢?對於這一點,很多人可能是從電視劇裡面了解的比較多,認為封建社會都比較保守,古人一般都是穿長袍和馬褂,到了夏天穿這種長衫不得熱死,其實大家都錯了,古人的穿衣風格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大膽開放的多。
  • 鎧甲勇士中的假面身影,到底誰抄襲誰,《鎧甲勇士》為何如此成功
    到底《鎧甲勇士》和《假面騎士》兩者,是誰抄襲誰?還是這只是一種動漫的借鑑而已?《假面騎士》自1971年開始就出現在觀眾的視野,而《鎧甲勇士》是後期的作品,這兩部作品到底有哪些相同之處?看過兩部作品的觀眾,明顯在《鎧甲勇士》中找到了《假面騎士》的身影。
  • 古人如何優雅地吐槽「天熱」?
    來源:唐詩宋詞元曲(Tsscyqu)夏日炎炎,成天抱怨「天太熱了」的你,感覺每時每刻都要熱暈的你,知道古人是如何描寫酷暑
  • 鎧甲勇士要是對上巴啦啦小魔仙到底誰厲害呢?
    炎龍鎧甲合體,炎龍俠的必殺絕技為封魔斬,烈焰刀之封魔斬帖,斬邪除怪,溶於烈焰,消於晨曦。☆②風鷹鎧甲相對炎龍鎧甲的可攻可守風影俠就屬於遠程消耗類型的,他的五行屬於為木,在這五個鎧甲中屬於移動速度最快的,是非常靈敏型的鎧甲。不過這也造就了風鷹鎧甲在力量和防禦上的短缺,所以風鷹俠不適合持久戰主張速戰速決。
  • 評書大師單田芳病逝享年84歲,多少人聽著他的評書長大!
    我想當醫生,穿個白大褂,戴個聽診器,往屋裡一坐,多紳士啊,起碼不受風吹日曬。可是趕上得場大病,上不成學了。家裡人說,你還是學評書吧。我在東北呆了幾十年,現在人說,為什麼東北出那麼多曲藝人才呢,是不是跟地方文化有關係?趙本山說原來東北太窮,大冷天人們沒什麼事幹,就互相嘮嗑,嘴皮子鍛鍊得特別利索。這話有道理,也是眾多道理之一,我覺得主要還是時勢造英雄。
  • 連麗如說青梅煮酒論英雄 | 評書三國演義
    只要這些耳目有一個人看見,曹操就知道。那麼關雲長抬腿摘刀,是不是因為我迎呼萬歲,僭越皇上的馬頭,所以要殺我?劉備看他不讓他動手,是確實不想讓關雲長動手,還是真向著我呢?劉備可姓劉。當初劉關張弟兄滅黃巾有功,就是因為劉備會指揮人馬打仗,他可不是平常之輩。小小平原縣令,能把徐州人的心全都攏過來,陶恭祖三讓徐州,劉關張弟兄就坐鎮徐州了。
  • 中國最知名的神秘鎧甲:山文甲難道並不存在?
    這種鎧甲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以至於許多近代連環畫都將其作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嶽全傳》等各種演義故事裡武將的標準裝備。在《唐六典·武庫令》中的「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皆為64釐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秦代也出土了大量的鐵甲,詳情可見《畫說中國古代甲冑》一書。 秦代重裝步兵和銳士則多著炒鋼鐵甲盔。秦代士兵鎧甲漢代鎧甲西漢時期,鐵製鎧甲開始大批量裝備,並逐漸成為軍中主要裝備,這種鐵甲當時稱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體上有很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穿禪衣,下穿褲。漢代戎服的顏色為赤、絳等都屬紅色。
  • 大神自製鎧甲勇士炎龍俠,網友:鎧甲不錯,就差點特效了
    鎧甲勇士是我們很多人的童年,作為中國最為著名的特攝劇,鎧甲勇士系列塑造了很多英雄,和早期的金甲戰士的設計風格不一樣,炎龍俠、帝皇俠、風鷹俠、黑犀俠、鎧甲勇士刑天、鎧甲勇士拿瓦、鎧甲勇士捕將等的設計都是不錯的,畫船人要給大家展示的,是炎龍俠的自製鎧甲。大神自製鎧甲勇士炎龍俠,網友:鎧甲不錯,就是皮套演員不太行。
  • 傳說中的「天庭」真的存在嗎?乘客在飛機上拍到的,到底是什麼?
    傳說中的「天庭」真的存在嗎?乘客在飛機上拍到的,到底是什麼?各國都有不同的文化,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現在還流傳著非常多的神話傳說,在我們看來,我也只是把它當做故事聽聽罷了。但是在曾經,這些神話故事卻是這些古人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