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今天的我們在夏天熱了有空調,在冬天的時候有烤火器、空調或者是暖氣,已經能夠舒適的度過夏天的炎熱和冬天的寒冷,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冬天還可以燒炭烤火,夏天的時候怎麼辦呢?而且古代穿衣和現在也不一樣,古代都是比較保守,尤其是女子,肌膚都不能露在外面,那麼古人究竟穿什麼衣服呢?
對於這一點,很多人可能是從電視劇裡面了解的比較多,認為封建社會都比較保守,古人一般都是穿長袍和馬褂,到了夏天穿這種長衫不得熱死,其實大家都錯了,古人的穿衣風格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大膽開放的多。
古人講求的是「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思想,他們對於氣候以及世界的變化非常敏感,在不同的季節都備有不同的衣服,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衣服,可比現代人講究多了。到了夏天,他們在家裡都會換上夏季的衣服,外出可能稍微要穿得嚴實一點,就連到了封閉的清朝,穿衣風格也一樣的很靈活。溥儀,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寫到,當皇帝的,穿衣服的時候非常煩人,得根據一年二十四個節令的變化,再換上適合節氣的衣服。當然,不只是皇帝,民間的老百姓也是如此,在清朝名畫《燕寢怡情》中,可以看到一位男子穿得很奔放。
到了明清時期,古人夏天穿衣風格算是最大膽了,北齊名畫《北齊校書圖》中,一群古代男子穿著吊帶裙披著薄紗,看起來比現在的男人還會玩。其中一個女子更加奔放,瀟灑,她穿著高腰闊腿褲,身上披著一層薄紗,看著就感覺涼快。古人夏天的衣服分為富貴人穿的和窮人穿的,有錢人一般穿那種重量可以忽略不計的紗衣,馬王堆出土的薄如蟬翼的「素紗禪衣」就是代表,可以摺疊放進火柴盒。
而這種紗衣最先的時候只是披在衣服外面表現一種朦朧美,但是後來因為輕薄,夏天穿起來舒服,所以就成了夏季的首選,唐朝有一位官員在接待阿拉伯商人時,穿的就是紗衣。商人驚訝的說:「怎麼隔著兩層衣服還能看見你身上的痣啊!」這時官員哈哈大笑起來,說:「你看清了,這是五層。」由此可見其輕薄程度。
另外一種就是麻衣和竹衣了,古人一般都廣泛種植麻,所以人們就就地取材,用麻製成了衣服,為了能夠更加涼快,在麻衣裡面再穿上一層竹衣,這樣能夠隔汗和透氣。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一種叫「脛衣」, 脛衣是褲子的前身,脛衣只有兩條褲腿,實際上就是「開襠褲」。脛衣只起到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對於遮羞一點作用也沒有。
由此看來,古人甚至比我們更加的開放,尤其是宋朝以前,古人的開放程度令人咋舌,遠遠甩掉我們幾條街。看完這些是不是刷新了你的認識,對於如此開放的古人,你想說點什麼呢?歡迎留言評論